坚守着母语的维西塔城镇启别村纳西人

坚守着母语的维西塔城镇启别村纳西人

维西塔城镇如今是云南省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镇”(2017年摄)

第三次祖先文化寻踪之旅于2017年11月13日开始。我们13日出发,去迪庆州维西县塔城镇,过去丽江人称为外塔城,在纳西语中,维西塔城和丽江塔城都称之为“套展”(tal zzaiq),“展”指人烟稠密的城镇,“套”有“塔”的意思,这里有一种解释是如巨塔一样的山峦拥围的村镇。纳西族是塔城最早的原住民。这里居住着纳西族、傈僳族、普米族、藏族等民族,纳西族的玛丽玛莎人也居住在这里。从玉龙县塔城乡到维西县塔城镇这一路,大多是纳西村寨,从维西县塔城镇开始,傈僳族和藏族的村子就逐渐多起来。

到丽江市玉龙县塔城和迪庆州维西塔城这一区域,我就自然想起了在唐代这个风云之地的一些史事。公元7世纪,正是盛唐时期,“崛起于青藏高原的吐蕃势力开始向中国西南扩张,于唐调露二年(680),吞并了西洱河各个部族,史载,浪穹州蛮酋傍时昔等二十五部先附吐蕃”。吐蕃势力也进入了当时麽些人居住的领域,唐调露二年(680),吐蕃在今丽江塔城设神川都督府和“铁桥节度”。吐蕃所设的这“铁桥节度”,即以丽江塔城金沙江上的铁桥而得名。麽些人所聚居的大部分区域基本上在这“铁桥节度”的辖区内。那时,在麽些人居住地区称为城的就有铁桥西城,就是现在的丽江和维西的塔城、铁桥东城和三赕(在今丽江坝)、昆明城(今四川盐源)、台登城(今四川冕宁)等。唐代将流经这一区域的金沙江称为麽些江,说明当时麽些人在金沙江流域分布的盛况和影响。在唐代,麽些人所分布的地区处在唐、南诏、吐蕃三个政权之间,有铁桥之险和盐、铁之利,成为这三大力量的逐鹿中心。麽些部落在动荡多变的政治环境中,与各方都有较多的经济文化交流和矛盾纷争。

丽江境内塔城乡段的金沙江,相传这里是唐代“万里长江第一桥”塔城铁桥旧址(1989年摄)

启别村千年银杏树(2016年摄)

今天来到维西县塔城镇,这是个多民族聚居的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镇,同行的丽江塔城乡署明村东巴和旭辉的一个奶奶辈的亲戚早年从丽江玉龙县塔城乡巴甸村迁来这里生活。他的堂哥到宾馆来邀请我们去他家做客。启别村是个纳西村,有90多户人家,全是纳西族。旭辉的堂哥所在的是启别村的老牙小组。去年春节期间我曾来过启别村,这个村闻名遐迩的千年银杏树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这棵树被远近的村民视为神树。当时在大树附近的田里干活的村民介绍说,这棵银杏树所在地也是过去村民祭天的地方。启别村村头森林茂密,山泉潺湲,是个山清水秀的纳西村。

据了解,现在启别村的东巴文化活动已经没有了,祭天仪式也没有恢复。很多村民到附近的藏传佛教噶举派寺达摩寺拜佛和转经,一般是农历四月初一或正月十五去拜达摩寺。2009年,我在达摩寺就碰到来朝拜的启别村的一家人。

旭辉东巴堂哥家(2017年摄)

启别村一直有村民在噶举派寺庙出家,现在也还有七八个僧人在达摩寺和丽江的文峰寺等出家。我在2009年曾在达摩寺和一个纳西老僧交谈。这里的僧人一年中有半年在寺庙,半年时间回家务农。在宁蒗县永宁乡,僧人也是采取类似的值班制,举行法事时回寺,平时不值班就在家里务农,看来这种修行习俗在纳人地区是比较普遍的,兼顾了法事活动与家庭的天伦亲情和劳作。

在村子里,我很高兴地看到现在这个村的小孩都还讲着很纯正的纳西话,老人和小孩对话都用纳西话,看来这个村的母语传承得不错。维西是傈僳族自治县,虽然启别村周围有很多傈僳族和藏族,但纳西人还是很好地传承了母语,这对丽江城郊一些小孩正在忘记母语的村落和社区而言是有启示意义的。

和旭辉的堂哥杀了一头藏香猪招待我们。让我惊奇的是,他们家的藏香猪都是放养在山上,晚上也不回家。隔天去山上喂一点盐水。猪在山上自由自在地吃各种野果野菜。几年后顶多也就是四五十斤。藏香猪的肉十分好吃,现在很受市场的欢迎。据介绍,启别村在很早的时候就有放养藏香猪的传统。启别村的藏香猪也可以称为“纳西山猪”。这和我在丽江的文海宝山等一些山村看到的在山上和草甸上放养猪的习俗是一样的。我在宁蒗县的拉伯乡也看到了很受市场欢迎的本地高脚鸡。这些本地品种的养殖业给滇西北山民带来了不少好处,真是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