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西藏雪堆白传统手工艺术学校

参观西藏雪堆白传统手工艺术学校

2016年10月13日,我们去参观西藏雪堆白传统手工艺术学校,这个学校的创办者是宋明,一个全身心热爱西藏的艺术家。听学校的老师们介绍,“雪堆白”,缘起于1640年的布达拉宫重建,取意为在布达拉宫雪城下做出最优美艺术品的团队。从17世纪起,它便代表着西藏手工艺最高水平,是西藏手工艺术的最高品牌,后来演变为管理全藏寺庙、宫殿营造和手工艺人的特殊机构“堆白勒空”。现今在西藏博物馆里,件件标有“雪堆白制造”的艺术品,依然展现着昔日的辉煌。

和其他少数民族一样,现今藏族诸多优秀的手工艺术面临着失传,市场上充斥着一些假冒伪劣的舶来品。曾经辉煌的古老雪堆白藏族手工艺术有待复兴。而西藏雪堆白传统手工艺术学校就是一个致力于传承藏族优秀的绘画和手工艺制作艺术的学校。

西藏雪堆白传统手工艺术学校位于西藏拉萨曲米路巴尔库村,创办于2010年,学校创办的宗旨是以传承西藏传统唐卡绘画、雕塑、家具设计等传统手工艺术为目的,以产、学、研、销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保护和传承藏族手工艺术,开设唐卡绘画、金属铸造雕塑、藏式家具设计制作、陶器设计制作、木雕石刻制作、藏香制作、首饰设计、编织等课程。并聘请优秀艺术教师团队,招收全藏各地及偏远山区失学和贫困孤独儿童,住校学习,食宿全免。我们去的时候,在校的学生有60多人,年龄层次从10岁到32岁不等,有8个教师。据介绍,雪堆白传统手工艺术学校,与西藏大学、拉萨师专、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苏州工艺美院等都有长期的合作关系。

与我们同行的丽江玉水寨东巴和华强曾经在这个学校学习绘唐卡学了两年,我们和他的老师嘎玛先生作了一些交流,嘎玛是该校的首席唐卡艺术家。他的画室里挂着一些他的唐卡作品,其中一幅绿度母,他花了6年时光来画,非常精美,笔致细腻入微。据说有人出30多万来购买这幅画,但嘎玛没有卖,他想留着让学生们看。他一年顶多就画两幅作品,不求多,只求画好。据嘎玛介绍,嘎玛的绘画师法齐吾岗巴画派。看一些资料的介绍,这个画派是由雅堆·齐吾岗巴创立,13世纪主要流行于卫藏地区,其主要特色是在保持并吸收了尼泊尔及印度西部画风的某些特点的基础上,增强了本民族的绘画表现手法,呈现出人物描绘自然流畅、装饰图案缜密、笔触细致、服饰变化多样等特点。由于这一画派年代久远,现在几近失传,除了类乌齐寺等一些古老寺院的壁画外,现在已经很少能够看到。

我们去参观了唐卡绘画班、金属铸造雕塑班的学习创作过程,金属锻造班的学员主要在学习锻造神像,也是个力气活,但学员们学得一丝不苟。看到这些年轻的学员们都在那么全神贯注地创作自己的作品,我也想起纳西族的手工技艺传承。纳西人很多手工技艺也在衰落之中,几年前我曾获得德国致力于扶助社会发展的米苏尔基金会的支持,在丽江市玉龙县黄山公社白华村办了4年的少数民族妇女传统手工艺技术培训,培训了8个民族的十多个学员。这个项目的起因是我在长期的民族学田野调查中,看到了少数民族地区传统的“手上的文化”的衰落和逐渐的失传,往往只有少数一些上年纪的老人尚娴熟地掌握,特别是有些典型的民间传统手工艺,是由妇女传承的。而现代日益发达的机器生产为人们赢得了效率和利益,却也成了传统手工艺的致命伤,那种凝聚在一针一线、一刀一凿中的古老的诗意和充满创造性和个性差异的美,消失在那千篇一律毫厘不差的图案和“一刀切”的制作模式中。

由于不少民族传统手工艺制品生产规模小,工艺制作过程费时费力,因此难以抵挡如今市场上各种用机械和使用大量化工原料成批量生产的工艺品的冲击。于是,本来对人类的健康和生物多样性、资源可持续性利用都大有裨益的民族传统手工艺便逐渐地濒于衰落乃至消亡失传的危机。很多民族的中青年妇女已经不会做本地的传统手工艺,如果不培养一些传承人,那这卓有特点的少数民族“手上的文化”就会逐渐失传。

我们在西藏雪堆白传统手工艺术学校里还看到了不少志愿者,他们定期来为学校做一些诸如做饭洗衣等杂活,看得出他们对这个学校的热爱。这个学校给我们一种深刻的启示,即如何通过学校培训本民族的绘画艺术和手工技艺传承人。我想,这也是我们此行来寻找祖先的文化根脉的目的之一,从我们的老大哥民族那儿得到一些当代民间文化传承的启发。

唐卡培训班(2016年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