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水台
2016年12月30日,我有机会再次去香格里拉市三坝乡白地村的白水台。
从1989年起,我多次到中甸县(今香格里拉市)进行人类学田野调查,1989年初春第一次来到白水台。它位于中甸县东南部,从县城里坐车约行101千米便到达这个圣地。从崎岖的盘山公路上转过最后一道弯,最为醒目的首先是远远一片镶嵌在苍翠林屏中的白色,它宛如很多东巴经开篇中所提到的那混沌初开时的一团白光。随着车子越开越近,这白光越来越亮,最后这天造地设的白水台泉华奇观就整个地来到你的眼前。
近观白水台(2017年摄)
纳西土司木高题诗的白地摩崖(1989年摄)
据专家研究,白水台是我国迄今所发现的规模最大的冷泉型淡水碳酸盐华泉台地,其顶面海拔2600米。白水台看去酷似一大片白色的天然梯田。明朝嘉靖年间,文韬武略、自号“长江主人”的纳西土司木高曾在这儿的一块摩崖上题诗,形容白水台是“云波雪浪三千陇,玉埂银丘数万塍,曲曲月留尘不染,层层琼涌水常凝”。
1989年初春,我独行于泉华平台上,周遭山林寂寂,万籁无声。洁白如乳的一层层平台上水清如镜,倒映着高原那湛蓝得使人心醉的天,这映着蓝天的台地看去又极像一大片清莹莹的绿玉。白云在梦幻般的水中流连徘徊,微风吹来,泛起层层涟漪。我在静谧中独自体验着这圣境的安详,在内心中怅然自问:当年在此弘扬教义的东巴教祖师东巴什罗和阿明什罗而今安在?
1989年,我一到白地,先去拜访吴树湾村著名的纳西阮可人东巴久嘎吉,当时他80岁。这位通晓白地神人鬼之事的老人对我讲了一个关于白地白水台来历的故事:据说白水台的形成与东巴教的历史密切相关。相传东巴教祖师东巴什罗与米拉日巴同年同月同时生,二人后来争当坐镇居那什罗神山的天下之智者,米拉日巴的法力与东巴什罗的法力都旗鼓相当。二人约定清晨谁先登上居那什罗神山,谁就是天下的第一智者,应由胜者坐镇居那什罗神山。第二天清晨,朝阳初出,阳光万道,米拉日巴乘坐太阳光直向居那什罗神山顶飞升,东巴什罗坐在手鼓上扶摇直上,二人你追我赶,疾如闪电,两不相让。只是将至神山顶时,米拉日巴稍快一步,捷足先登神山顶。米拉日巴得胜,按约坐镇居那什罗神山。东巴什罗说,“你现在已得智者宝座,我没有地方住了,你为我指引一个去处吧”。于是米拉日巴手抓居那什罗神山顶的一把雪撒向远方,说,“雪落何处,那里就是你的安身立命之处”。这一把雪刚好在农历二月初八落在白地(一说落在玉龙山),形成了玉洁冰清的白水台。东巴什罗飘然来到此处,收徒授经,传播弘扬东巴教。他也熟谙种庄稼之道,因此把白水台开辟成梯田形状,叫当地人仿效其状开垦梯田种庄稼,白地多肥沃的梯田,即有此来历。后世一年一度盛大的“二月八白水台会”也由此产生。
在永宁纳人中亦流传着东巴与喇嘛在西藏冈底斯山斗法,为米拉所败,于是退让东南,顺金沙江而下,流落于纳西族部落中传教的传说。上述这两个故事源于藏传佛教噶举派祖师米拉日巴与本教徒斗法的故事。相传本教巫师能骑鼓游行虚空,东巴什罗骑鼓飞行正反映了传说中本教徒的这一特点。纳西族的本土宗教与古老的本教结合而形成了东巴教这种独特的民族宗教。
除了东巴所说的白水台有男性神之外,民间还有白水台上有女性神之说。在白水台上有一堵巨大的石壁,状如一个妇女的腹部,石壁底部有一个形似女阴的裂口,里面有水。远近的妇女常来这儿烧香求子,因此裂口周围被熏成黑色。人们认为这是能赐子赐福的白水台女神的象征。除了求子的妇女,男子也在这儿祭拜求福,当地老人告诉我,按规矩,拜者默默祷告后,要以额头碰这石壁三次。白水台不仅是纳西族的朝圣之所,也是附近藏族、彝族民众虔诚地祭拜的神圣所在,每年阴历二月初八,藏族和彝族民众都来祭拜白水台,藏族民众的祭拜之态最诚,即使下着雨,也要向白水台磕五体投地的等身长头。
白地人还普遍保持着“凑巴季”(烧天香)这种在东巴教仪式和民间普遍流行的习俗,很多家户院内都砌有用来烧天香的灶,有的村子在村头也设有很大的公共烧天香灶。去当地人视为圣地的白水台烧天香也十分普遍。从村寨里和白水台上面一缕缕袅袅上升的青烟中,我看到了白地人那份代代相沿的东巴教情结,他们还在用这传统的通神方式与东巴教的神祇和两位祖师对语倾谈,倾诉心语。
我于1991年7月去白地那天,在白水台下面碰到东巴和占元和他的妻子正背着一大背栗树枝、松枝去白水台。他告诉我,那天是羊日,是他在外工作的儿子的本命日,所以要去白水台烧天香拜神,请神灵保佑儿子平安。
有一天,我去白水台拍摄那刻有纳西王木高七言诗的明代摩崖,忽然听到一阵悠长而苍凉的吟咏声从风中传来,我循声找去,在那水源头林木森森的祭坛旁,有个身着橘红色衣服,头戴毡帽的纳西老人正在此烧天香(烧刺柏枝等)祭白水台神灵,高声咏诵着祭神的口诵经。我后来获悉他是布子瓦村的东巴,他觉得这几年白水台的水不如过去多了,而且有的白岩正变成黑岩石,他认为这是人们在上面的山上乱砍树而得罪了“署”神,因此他来向“署”神求告,请他原谅人们的过失,不要降灾于村寨。
2016年12月30日,我们一行与东若等几个白地东巴再次来到白水台,我很高兴看到现在已经有了木栈道,人们可以拾级而上,免去了踩踏给泉华台地带来的损伤。我们来到祭神的主要的那个大泉眼处,泉眼旁边有藏传佛教的经幡,东巴教的木牌等,和我在20世纪90年代来时所看到的一样,反映出多民族都来朝拜这个神泉的信仰。东巴烧天香,咏诵经书,磕头敬拜,举行仪式,然后取了木、火、土、铁、水“五行之物”。
有生殖崇拜寓意的白水台石壁(摄于2017年)
每次来白水台,我都感恩有茂密的森林和汹涌的泉水,有了森林才有泉水,有了泉水才有了这泉华奇观,有了这吉祥的泉水也才有了东巴文化的繁荣。泉水是纳西人聚居地方的命根子和灵气之所在,丽江的玉水寨能成为东巴文化传承的重要基地,也与那儿的一泓神泉密切相关。感而咏之:
又到灵地白水台,泉华晶莹映蓝天。
一片琼垄美如玉,万木苍青拥清泉。
考察队和白地东巴以及村民在白水台下合影
玉液琼浆藏奥秘,白石晶光显秘篇。
风中溪流发清韵,林下清风鸣琴弦。
祭司吟咏对神语,泉畔同仁说夙愿。
但愿灵泉流长久,福荫纳人润家园。
我以前在白地了解到水土观念与纳西饮食的关系。白地有这样的习俗,如果人要出去旅行,会在当地神圣的泉华台地捡几颗小石头随身带着,本地纳西人称之为“段吕吕”(duail liu liu),如果在外面有水土不适的感觉,本地纳人认为可以把这小石头捣碎和水喝下,身体的不适就会消失。这主要基于本地家乡水土的观念,就如有些地方的人们也有带上家乡的一小包土以防水土不适的习俗相类似。但不同的是白地纳西族取的小石头是在泉华台地上,不是其他随便找点土带走,其中还蕴含有灵地水土的观念,而且还讲究传统的数字观念,有男为九而女为七的习俗,这是纳西人以“9”代表男,以“7”代表女的数字文化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