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拜神山、达摩寺和祖师洞

祭拜神山、达摩寺和祖师洞

11月14日,我们去塔城镇当地人烧香祭祀的神山,五彩的经幡在蓝天下飘扬着。有个本地藏族妇女在烧香祭神。白塔里供着达摩神,纳西人称之为“多拔萨吉”(do bbaq sa jji),显然是藏语的音译。和我们一起去的旭辉的纳西亲戚阿六二能讲流利的纳西语和藏语。他告诉我们说,他们在这里祭祀的左边的神山叫“巴吉都鲁”(baq jiq dduq lu),香格里拉市的人也祭祀这座神山。右边的就是达摩祖师洞所在的达摩山了。再远一点还有座称为“巴吉别苏”(baq jiq biu su)的神山,相传这座神山有三兄弟。纳西人和藏人祭祀共同的神山,反映了这里纳西人和藏人在宗教信仰方面的相互影响。

2007年的达摩祖师洞经堂,2013年毁于火灾,之后重建(2007年摄)

旭辉东巴告诉我,在东巴教烧天香的经书中提到“拉撇撒巴古、夺巴萨吉(la piuq sa bba guq doq bba sa jje)”,是达摩之名及栖身处。

和华强、和旭辉和来自四川省木里县俄亚大村的牛若三个东巴郑重地穿上祭祀的法衣,咏诵了东巴经书《烧天香》,在附近取了木、火、土、铁、水“五行之物”,放进事先准备好的布袋里。

本地人称达摩祖师洞所在的山为阿海洛山,因有达摩祖师洞,又称达摩山。这座山林木葱郁,山顶有巨型岩崖,达摩祖师洞位于崖壁上。此洞本为天生岩洞,藏传佛教传入迪庆后,民间传说达摩祖师在此山洞中面壁十年而成佛。达摩祖师在洞壁上留下面壁影像,留下顿足成洼圣迹,此洞由此得名。清末,信徒们开始修建达摩祖师洞外的经堂和僧舍,其样式为沿悬崖叠木而成。相传修建过程历时30年,可见其艰险之状和信徒们的虔诚之心。这种在悬崖上建成的寺庙建筑,让人叹为观止。以达摩祖师洞及洞外经堂僧舍为中心,山下的来远寺和达摩寺恰好在其左右,形成三足鼎立之势,不谓巧夺天工。

达摩寺在塔城镇内阿黑罗山顶,语称“唐培格林”,属于噶举派的寺庙。建于清乾隆二年(1737),民国三十三年(1944)前后进行过一次大翻修。据统计,1956年有喇嘛57人,其中活佛、格古、管事各1人。“文化大革命”中僧人散尽,活佛、格古、管事先后辞世,庙宇房屋分给阿黑罗队社员居住。1985年落实政策,当时决定寺庙不再恢复,将原有2栋房屋和部分石条归给祖师洞使用,原来的僧人愿意回寺的也归并祖师洞活动点。1990年后,该寺喇嘛近20人在附近地方自建简易房舍聚集修持。

我在2007年2月曾和乡友白郎、杨树高等去拜谒达摩寺和达摩祖师洞。我们去时,达摩寺已经恢复重建,据介绍是十七世东宝·仲巴活佛募捐重建的。

当时的达摩祖师洞的经堂和僧舍还是一派古色古香,一派宁静安详的氛围。我们在达摩寺与来自启别村的纳西老僧聊家常,他给我们打酥油茶,讲他所知道的达摩寺的事,我们一起合影留念。当时我还写了一首古风略记此行所感。

维西达摩祖师洞有感

达摩神迹在高处,青山林径冬色寒。

金江蜿蜒东流去,山水如画展素颜。

千年铁桥今何在?岁月如梦看风烟。

盛衰哀乐俱往矣,纳人故地望江山。

高人已随清风遁,留得神思在世间。

可惜达摩祖师洞旁这个鬼斧神工的寺庙在2013年毁于火灾,我2017年再去时见被烧毁的房子都已经重建,但已经完全没有了原来那种历经沧桑的历史文物的感觉,不禁扼腕叹息!

达摩祖师洞在历史上几经毁坏而又重修,人们始终把此地当作一个佛教朝拜圣地。香客们常进行转山活动,路线以洞口为起点绕山顶一周,路程约3千米。因转山活动历来已久,已形成转山的小径。相传每年农历四月初一是达摩祖师的成佛日,届时,香格里拉、德钦、维西、丽江的香客们络绎不绝来朝山,不惜长途跋涉甚至风餐露宿,以完成转山活动为己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