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木里县俄亚纳西大村

去木里县俄亚纳西大村

我们来到达俄亚大村,受到俄亚大村同胞的热情欢迎

大约下午2点半,我们出发去木里县俄亚乡,有很长一段土路不好走,一路坎坷颠簸。我们一行最后安全到达俄亚大村,受到俄亚大村同胞的热情欢迎。村民们穿着俄亚的白麻布民族服装,用当地称为“日摆”(ree bbaiq)的大麦酒敬我们,献黄色的哈达给我们,这个习俗显然受了藏族敬客习俗的影响。此外,村民还吹起大海螺号来欢迎我们,这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们在2016年11月6—8日晨在俄亚乡活动。木里县俄亚乡俄亚大村是一个藏在深山,保存了纳西古风古俗的村落。它位于滇川两省的香格里拉市、宁蒗、稻城、木里几个县的交界处,四周被重重的高山和金沙江、无量河、龙达河环绕,堪称“鸡鸣两省五县”。俄亚乡政府驻地在龙达河西岸,距木里县城约298千米。俄亚是个纳西族古寨,有世界罕见的蜂窝状建筑群——全村207户人家的房屋连为一体,依山而建,街巷蜿蜒纵横。在村里,我们看到相邻的院墙都有一根独木梯,从一户人家走进去,可以户户相通,走遍全村。这体现了一种全村各户密切相连,相互可以出手相助的特色,显然也是基于村寨防卫的周密考虑,防止外来入侵者。民间流传着“纳西古城在丽江,纳西古寨在俄亚”的说法,由此可见俄亚大村的独特之美。

我们在俄亚大村访问了两位老东巴,一个是汪布东巴,已经90岁了,因为耳朵很背,不便交谈。另外一个是阿普甲若,看去形貌高古,眼睛炯炯有神,他是丽江木土司委任的管理俄亚这个区域的军事首领木瓜家的东巴,是随木瓜来到俄亚的,传到他已经是第十一代了,而他的夫人则是木瓜家的后裔。阿普甲若在和我们交谈时,她不时插进来几句使人忍俊不禁的笑话,阿普甲若也幽默,不时回敬几句调侃的话,显然老两口都很幽默。[23]

俄亚大村(2016年摄)

考察队与老东巴阿普甲若老两口合影(2016年摄)

东巴仪式在俄亚还日常化地保留着,东巴们经常被村民们请去举行各种仪式。中午,我们去俄亚大村附近的拖丁村,在此次和我们同行考察的俄亚大东巴英扎次里家做客。他家在离俄亚大村约3千米的山上,我们在他家面对田野,背靠青山,吃土猪腊肉、土鸡、土豆、土菜、苦荞、苞谷、糌粑、蘑菇,还有当地的名吃腌干鱼汤,当地人称为臭鱼汤,做法是从河里捕来鱼,然后去鳞去内脏,晒干,加上山里采来的野菜作佐料,非常好吃,一点不臭。我们喝温和的大麦酒和烈性的青稞酒,大麦酒在这里称为“日摆”,喝起来有点像啤酒,但据说喝多后后劲很大,醉了不容易醒过来。这个和我在丽江玉龙县塔城等山乡喝过的大麦酒相似,不过塔城等地的纳西语称这种大麦酒是“次日”(ceel ree)。英扎次里说,今天这顿饭除了盐巴是买来的之外,其他都是自产和取自山里,真是具有原生态特性的山区田园美食。

晚上,我们与热爱本土歌舞的一些年轻人联欢,跳当地列入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歌舞《金筰坐》(《搭云桥》)。依丹次里领唱,歌词大意是,“这次我们一起去朝拜了万山之父冈仁波齐神山,千湖之母玛旁雍错,他们会赐福给我们,为我们搭起吉祥如意的桥梁……”

考察队在英扎次里家做客(2016年摄)

晚上,我们与热爱本土歌舞的一些年轻人联欢(2016年摄)

访问俄亚纳西族乡小学校长王偏初(2016年摄)

我们还访问了俄亚纳西族乡小学校长王偏初,他曾获“全国最美乡村教师”、四川省优秀教育工作者、四川青年五四奖章等奖项。他是乡里第一个大学生,毕业后选择回家乡教书,至今在俄亚完小从教已经21年。由于学校距离县城300千米,过去教学物品都是靠攀爬、溜索、翻山来运送,每次需要六七天。王偏初一年要这样往返八九趟。俄亚完小在他的管理下,连续三年获得县中小学管理综合评估一等奖。在他的努力下,俄亚完小建成了全县教学条件最好的乡一级学校。我和他探讨了今后如何在俄亚完小从硬件与软件两方面突出一些纳西族文化特色,学习玉龙县白沙完小等学校,适当进行纳西文化传承的选修课程等问题。

俄亚大村虽是迄今国内已经少见的纳西传统古村落,保留了传统的生活方式、信仰、习俗、建筑等,但俄亚大村如何将保护古村落和改善居民居住生活条件做得恰到好处,也是个难题。据俄亚乡乡长介绍,很多专家也来考察过,对俄亚大村如何做好保护和发展这个难题,还没能想出一个比较妥善的方法。我想,只要有国家的支持,有多学科专家的参与,俄亚大村的保护和发展一定能寻找到一个比较妥善的方式。云南丽江对宝山石头城的保护和发展,临沧市对佤族古村落翁丁等一些传统古村落的保护和发展方面的探索,也值得俄亚大村借鉴。回到丽江后,据悉俄亚大村已经入选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但愿此举能促成俄亚大村内排污系统等有利于民的措施能早日实施。

11月8日清晨,东巴们在俄亚大村桥头举行仪式祈福,取了香木(yigel)、拉吉河上游的净水,还找到了一块古旧的铸铁,然后离开俄亚去甘孜州的乡城县,与俄亚的乡亲们依依不舍地告别。

村民还在用一根木头凿刻而成的木梯(2016年摄)

俄亚民居和驮运的马帮(2016年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