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富甲西藏的邦达昌

曾富甲西藏的邦达昌

离开红拉山自然保护区,我们继续前行,到达芒康县邦达乡。2002年我走茶马古道,曾去邦达乡邦达昌考察。邦达昌曾是茶马古道赫赫有名的西藏巨商的发迹之村,该村海拔3700米。当时我走进这个看上去并不特别起眼的村子,想起这个曾经富甲西藏的,在云南也常常听说的邦达昌(邦达昌与丽江的茶马古道藏客有过密切的商贸关系),就发迹于在这个荒远的高原山村,很是感慨。

沿途经过的藏族村子(2016年摄)

在2002年6月的调研中,听本地人介绍,“昌”是藏语里“家族”的意思。邦达昌,指的是邦达·尼玛、邦达·杨宾(一说养壁)、邦达·饶嘎(一说饶干)、邦达·多杰(一说多吉)四兄弟在国内外从事商业活动。

邦达家族定居西康江卡县(今西藏昌都芒康县),三代以前是萨迦寺在芒康的差户,出身贫寒。到四兄弟的爷爷时,也只是一个很小的“聪本”(生意官),有几匹骡子和20多两藏银的本钱,而他就凭着这点小资本开始做起从云南德钦到西藏芒康之间的生意,逐渐成了气候,生意发展到藏东重镇昌都。他的儿子邦达·宜江继承父业,在光绪年间从事贩盐、贩马、贩茶叶等生意,后来成了昌都芒康的头号富商。.

后来,邦达·宜江开始做起印度的生意,邦达昌的商号开到了印度的噶伦堡和加尔各答。1910年,十三世达赖与清朝驻藏大臣联豫发生冲突,清政府派2000川军强行进入拉萨,冲突加剧,达赖不得已率6个大臣逃到印度避难。在达赖遭遇困厄之际,已有相当经济实力的邦达·宜江大力从经济上援助达赖,并且为他奔走效劳。

后来达赖回到拉萨,大力扶持邦达昌,授权其独家经营全藏的羊毛和贵重药品。并由西藏政府给予以免税和运输等种种便利。任命邦达·宜江次子邦达·杨宾为亚东的卓木总管(四品官),负责藏印之间的贸易。达赖还把自己的一个侄女许配给了其三子邦达·饶嘎,并且封了他一个带兵官的头衔。委任邦达·多杰“如本”的官职,有英式马枪500支,部下数百人,驻守芒康一带。从此邦达家族文武兼备,亦官亦商,走上飞黄腾达之路。

民国时期西藏商业的特点是“大官做大生意,小官做小生意”,与达赖关系密切的邦达昌即鲜明地体现了官商结合这一时代特征。时人记载拉萨:“城中之邦达昌商号,为藏中经营商业致富之第一家,远近咸知,势耀轩赫,俨然有操纵西藏商业之地位。其所营之汇兑业与进出口货物贸易,几乎占全藏贸易总额之半,势力之大,可想见也。”[3]

丽江做茶马古道生意的纳西商人和邦达昌也有很多商业上的交往,据丽江著名纳西族商人仁和昌赖敬庵以及杨超然先生的回忆,邦达昌拥有的资金达1000万卢比以上。另据朱少逸记载,邦达昌“有资本千余万卢比,富甲全藏”。

2003年6月,我在这里调研时,邦达昌的管家之子现在仍在,是芒康县政协委员,他给我们作了一些简单的介绍:邦达·多杰生于1915年,属兔。盛时有1000多匹骡马,是十三世达赖喇嘛的红人,有军队1000多人,在康定、亚当、成都皆有房产,在康定、拉萨等地有商号。

当时信步邦达昌,我看到庄园依旧,房屋规模很大,可见邦达昌盛时的恢宏气势。据说邦达昌豪宅的树木是用骡马从外地拉来,奢华的经堂是在1956年盖的,那是邦达·多杰参加了开国大典后回来盖的。邦达家的经堂屋檐下有一些红嘴乌鸦,据介绍,这些红嘴乌鸦被当地人认为是吉祥鸟,当地人称之为“甲嘎”。邦达昌是个自然村,我们去时,有几个村民小组,共78户600多人,全是藏族,据村长介绍,现在这个村每户至少有一个人在拉萨做生意。但我注意到这个村子的生态环境很差,我私下猜想,可能这个村子历来经商之风炽盛,而无暇顾及家乡的环境建设吧!

邦达昌藏式建筑(2002年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