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康定去纳西先民重地理塘

从康定去纳西先民重地理塘

离开磨西,我们继续前行,来到了“情歌之城”康定住宿,晚饭后散步康定城。康定河(又名瓦斯沟,大渡河支流)从城里哗哗流过,河两岸灯火辉煌,各种现代建筑五彩缤纷,还有背水的藏族妇女的雕塑,给我留下很美的印象,康定城之美,名不虚传!以前听丽江走茶马古道的藏客们常常讲到“打箭炉”这个地名,指的就是康定,是藏语名“打折渚”的汉译雅化,该名录最早出现在《明史·西域传》中。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清政府将打箭炉厅改为康定府,康定之名才正式见于史。1913年,政府改为县,康定始有县志。

2016年11月5日,我们一大早就从康定出发去雅江、理塘和稻城,路程有500多千米,道路艰险,行程非常辛苦!我们路经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市西部的新都桥镇,新都桥海拔约3300米,并没有突出的标志性景观,但沿线却因有10余千米独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有“摄影家走廊”之誉。令人赏心悦目的景观有沉静的山峦,还有深秋的霜叶、清澈的河流、传统的藏式民居。砌墙的石头以灰色居多,而屋顶则大都是深红色的,窗户精雕细刻,窗棂的颜色多用红蓝黄三色,色彩鲜艳,和其他地方藏式民居又不同。非常清冽的河流在原野上哗哗流过。

康定河(又名瓦斯沟)(2016年摄)

在路上,我注意到有个路标,上面写着“雅江县河口镇,香格宗村,走婚大峡谷,康巴汉子村”。显然有些名字是为了吸引游客的眼球而刻意取的。不过近年来看到如云南纳西摩梭人那样的“走婚”(走访)习俗亦存在于四川境内的雅砻江流域,为进一步深入探究这个婚恋习俗的分布领域提供了线索。

有“摄影家走廊”之誉的新都桥镇(2016年摄)

雅江县境内的藏族民居(2016年摄)

我们来到了雅江县城,雅江因流过该县的雅砻江而得名。雅江县位于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南部,因县址在雅砻江边而得名。东汉为白狼国地,隋为附国地,唐、宋属吐蕃。雅砻江是金沙江最大的支流,其流域是纳人先祖重要的迁徙流域,雅砻江又有“纳夷江”之称,可见过去纳人在这里的分布之多。方国瑜认为:鸦(雅)砻江流域,两汉所居之民族有牦牛羌,白狼槃木即其种,……摩沙夷当为牦牛羌之一种,《章太炎文录续编》卷六下《西南夷属小记》曰:“唐时之麽些蛮,即羌种之流入者。”[5]

雅江还与1253年忽必烈南征大理国的史事密切相关,南宋理宗宝祐元年(1253)秋,蒙古大汉蒙哥命其弟忽必烈率军南征大理国。他们从甘肃临洮出发,先来到四川雅安,然后兵分三路,忽必烈率领中路军,经满陀城(泸定)过大渡河到木里县,继而到今宁蒗县永宁,再西越牦牛岭到金沙江边,从奉科卞头(今拉卡西)渡口“革囊渡江”,翻过太子关,抵达宝山,再经大具到丽江坝。闻名遐迩的昆明大观楼长联中提到的“元跨革囊”即指此事。

雅砻江在纳人迁徙历史上很重要,同行的丽江摩梭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拉伯乡油米村纳人杨文国说,纳语称雅砻江是“纳吉”(na jjiq),直译即“纳人之江”,这和雅砻江在汉语中有“纳夷江”之称相互对应。现在丽江、维西一带的金沙江流域在唐代也因纳人(麽些)聚居多,有“麽些江”之称,这和雅砻江有“纳夷江”之称是一个道理,江以族群而得名。

雅砻江是金沙江的最大的支流,又名若水、打冲江、小金沙江,藏语称尼雅曲,意为多鱼之水,中国水能资源最富集的河流之一。雅砻江发源于巴颜喀拉山南麓,经青海流入四川,于攀枝花市三堆子入金沙江。东巴们雅砻江这条昔日的纳人之江畔举行了祈福和求取“五行之物”的仪式,然后驱车去理塘——另一个重要的纳西祖先聚居之地。

一路大野苍茫,草甸广袤,苍黄色的大片大片草甸与森林交错在一起。有些森林是在山腰,有些森林是在山头,相互交织成一片片特有的高原景色,牦牛在草甸上徜徉吃草。沿途所见的小村子里的民居多是土黄色的。

继续前行,经过甘孜州雅江县西俄洛乡“康巴汉子村”,据说村中男子形体彪悍、粗犷豪爽,十分英武,由于我们此行有专门目的,无暇欣赏康巴汉子。继续赶路来到了理塘县,理塘县位于甘孜藏族自治州西南部,县政府驻地高城镇,海拔4014米。理塘县与纳西人有密切的联系。

这座海拔4014米,有“世界高城”之称的高原小城,自古以来就是茶马互市上的重镇。理塘的藏语含义是“平坦如铜镜的草坝”,县内有一望无垠的毛娅大草原。

以往学术界讲到巴塘、理塘和纳西族的关系,提到的多是明代木氏土司的势力抵达这两个地方之后的事。其实说起理塘和今天纳西族的关系,可以追溯到更早的时期。普遍发掘于滇川藏交界地区的石棺葬,与白狼羌(或“白狼国”)关系密切[6],白狼羌是牦牛羌的一支,如方国瑜先生在《麽些民族考》中得出如下结论:两汉时期居住在鸭(雅)碧江流域的民族有牦牛羌,白狼槃木即属于牦牛羌。[7]据史学家考证,白狼国的位置在今天甘孜藏族地区的巴塘和理塘一带,这与文献的记载基本吻合。《史记》说:“白狼在汶山郡以西”,“汶”读“岷”,即岷山,治所在今四川茂汉羌族自治县北。《后汉书·西南夷筰都传》中也提到:“自汉山以西,前世所不至,正朔所未加。白狼、槃木、唐鼓等百余国,户百三十余万,人口六百万以上……”[8]岷山以西就是甘孜地区的范围。《旧唐书》记载“东女国”(今昌都一带)的位置时说:“东女国……东南与雅州接,界隔罗女蛮及白狼夷。”也就是说“白狼国”位于今天的昌都市和雅安地区,即甘孜州巴塘、理塘一带。

理塘县的原野(2016年摄)

黄奋生教授在《藏族史略》中指出:“在第六世纪末期至第七世纪初年(隋和唐初的时候),蕃、唐间分布着下列一些部落或部族……住在西康南部雅碧江、理塘、巴塘一带地区的是薄绿(汉代的白狼,《隋书》误为薄绿)。”[9]

从上述记载中,可知纳西族先民和藏族先民都曾在理塘、巴塘居住。有些学者一认为“白狼”是“巴塘”(巴塘和理塘的简称)的汉文译音。西方著名的纳西学家洛克(Rock.J.F)根据中国历史文献和一些历史学家的观点,认为:“白狼国也管辖着今天的木里区域以及直到理塘迆南二站路以内的领域。”[10]

汉书中多次提到“白狼”部落,又称“白狼国”。“白狼国”之所以为中原所瞩目,与白狼王所作的《白狼歌》有很大的关系。东汉明帝永平年间(58—75),川西南白狼王作诗三章,用“夷语”流传下来,学术界将此视为研究藏缅语和纳西族、藏族、普米族等民族古代史的珍稀资料。方国瑜先生考证得尤为细致,在其《麽些民族考》一文中,用音韵学和语音、词汇的对比方法对《白狼歌》考释,结论为《白狼歌》3首44句176字中,除去借汉字和难解其义的大致80音(字)之外,其余90多音(字)是基本词汇,与纳西语最接近。[11]

四川巴塘的藏族和纳西族又把“白狼国国王”与“居吉崩斯纳劳登”联系起来。“白狼国国王”与“木天王”的时代相隔很远,但“木天王”是“姜”的王子,而“白狼国”也曾经是“姜”的王国,因此,在当地纳西族的传说中,这两个纳西领袖演变为合二为一的传奇人物了。[12]

我们从上面的讲述中,可以看出理塘、巴塘与白狼国之间的密切关系,而曾经生活在这里的纳西族和藏族在族源和文化上,同源而异流,关系密切悠久。生活在川西南横断山脉中的古代白狼部落,完全有可能是后世藏、纳西等民族的共同祖先之一。

以上所述可以追溯至东汉时期白狼国的历史之后。其后相关族群在历史的行进中又不断迁徙流动,理塘的民族群体又有诸多变迁。纳人再次与理塘发生密切关系是在明代。明代,丽江木氏土司的统治范围抵达今迪庆和四川的巴塘、理塘等地区,木氏土司曾向巴塘、理塘一带大量移民。这些移民平时是平民,开田造地,战时则是士兵,驻守碉楼。今日白松等地的山尖、山谷口,都有雄伟的碉楼遗迹存在。方国瑜先生在《中国西南历史地理考释》中说,到明末,木氏土司凭借其强大的武力,“不仅占有了守御大冲河(雅碧江)的五所的一部分领域,而且占有了盐井卫以至建吕卫以及长河西鱼通宁远宣慰司的一部分领域”,“巴塘、理塘至查木多(吕都)一线,为丽江府势力范围”。[13]

明代,随着木氏土司势力在滇康间的扩张,大量的纳西移民进入甘孜地区。1954年进行民族识别时,有人提到纳西族在甘孜藏族地区曾至少达5000户,藏族学者格勒博士认为这个估计丝毫不过分。[14]

据藏族学者杨嘉铭的调研,纳西人聚居的巴塘县白松乡在明季木氏土司统治势力扩张至巴塘时,据传属所设七宗之岩宗宗地,七宗为日雨宗、刀许宗、宗恩宗、麦纳宗、三岩宗、茶片宗、八拉英宗(含今西藏昌都市芒康县盐井乡、甘孜藏族自治州得荣县)。根据纳西人聚居比较集中的白松乡村民讲述,他们是在丽江“木天王”兴盛时期,从丽江与鹤庆一带迁来的,当时来的人很多,一些人说有1700户,一些人说有900户,中心在仁白自然村,在该村较为开阔的宗尼贡还修筑了“绛本”(纳西族的官寨),从现存的遗址还可以看出当时官寨的规模是比较大的。据传“绛本”设有粮仓和监狱等。白松乡北通巴塘,南通得荣,东通乡城,是“木天王”进军和退守的交通要道与战略要地。现在白松、仁白等村遗存的巨大碉堡建筑群,是当时木氏土司统治的历史见证。根据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统计,1990年白松乡还有纳西人638人。[15]

纳西人善于修沟造田,打墙建屋,种植水稻。巴塘东南区的大片梯田即是纳西人带动开出的。现在,白松乡的门扎、白松两村还在种植水稻(红米),这是巴塘县唯一产水稻的地方。如今,该乡依然居住着近600名纳西族同胞,纳西人民对开发巴塘的农业做出了很大贡献。

明代木氏土司除了支持刊印藏族聚居区第一部雕版大藏经《甘珠尔》外,还出资修建理塘寺,促进了该地区的藏传佛教事业。理塘寺位于县城北约1千米的中莫拉片山坡上。如今的理塘寺建造宏伟。我注意到理塘寺对面有一座山,颇似唐代就在藏族很有名的丽江佛教神山姜日牟波(文笔山)。不知当初丽江土司木旺和三世达赖建造理塘寺时,是否有意地选在面朝此山的地方来建寺。

我近期阅读了数种介绍理塘寺的资料,令人意外的是对明代丽江木氏土司建造理塘寺的史实几乎都未提及,只提及理塘大寺是达赖三世索南嘉措建造的,这与历史不符,现根据汉藏文史料的记载,将这段史实还原如下。

明朝在西藏除了封授四个政教首领为王外,还分封藏传佛教三大教派领袖人物为“法王”,“因其俗尚,用僧徒化导”。在三大法王中,大宝法王封授最早,礼遇最隆,地位最高,其所属的噶举教派的实力也最大。对明朝忠心耿耿的木氏土司之所以与该教派活佛关系密切,除了木氏本身的佛教信仰因素外,更有这样的政治背景。

被明王朝中央视为“西北藩篱”,委以“节制吐蕃”之要务的木氏土司,对明王朝对藏族政教人物的态度自然要悉心研究,以保持政治上与明王朝的一致性。更为重要的是,木氏土司凭借与藏传佛教不同教派首领的密切关系,可以稳固和加强自己在藏族的影响和治理。因此,木氏土司对藏传佛教诸教派领袖人物的态度是明智而审时度势的。

木氏土司建盖的理塘寺对面有一座山,颇似丽江佛教神山姜日牟波(文笔山)(2016年摄)

理塘寺(2016年摄)

在明王朝待之以达赖三世索南嘉措(1543—1588)很高的礼遇,格鲁派势力在西藏和蒙古地区不断扩大的情形下,位居西南的木氏土司除了和噶举派的大宝法王保持良好的关系外,还加强了与达赖三世索南嘉措的联系。当时的土司木旺不失时机地积极迎请三世达赖来康区。据藏文《三世达赖传》《格鲁派教法史——黄琉璃宝鉴》等史籍记载:明万历八年(1580年,藏历新年),木旺亲临理塘发起集会,且出巨资迎请三世达赖索南嘉措到康区讲经传法,兴建寺庙,理塘建寺的一切乌拉和所有土匠等全由木氏土司供给。木氏土司还请达赖三世主持了理塘寺佛殿的开光奠基仪式。

藏族学者冯智也指出,木氏土司在理塘寺的建造中发挥了积极组织和筹划的施主作用,木氏土司还想将达赖喇嘛迎请到云南丽江,但未成功。当时所建的理塘寺规模很大,包括佛殿、经堂、护法殿、寝殿、静室、木土司角楼等建筑,三世达赖喇嘛主持了奠基、开光、赐名、举行法事等一系列重要活动,并剃度出家僧人,委派寺院主持,奠定了格鲁派在康区的地位。木氏土司的这一盛举,后来被许多史家记载和颂扬。历史上,理塘寺规模宏大,南北长550米,东西宽300米,有房屋428座,1500多间,极盛时期有僧人4371人。[16]理塘寺是康区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藏传佛教黄教寺庙,又名长青春科尔寺,有“康南佛教圣地”之誉。

藏文《吉切教法史》中记载:“铁龙年(1580)藏历新年,隆重修建大寺(理塘寺)的一切乌拉和所有土匠等等全由姜洒塘结布(木天王)安排完成。至霍尔五月十二日,寺庙经堂十八根大柱,大殿八十二根柱子以及用金铜铸成的强巴三世佛等等完成,待护法神殿建成后,举行了隆重的开光典礼。[17]

藏文《格鲁派教法史——黄琉璃宝鉴》记载:“绷波地区(即藏史传统所称‘三水六岗’之绷波岗)理塘曲德噶丹图钦却科林(即理塘寺)是三世达赖索南嘉措为弘扬第二佛陀宗噶巴(宗喀巴)大师之教,而于铁龙年(1580)举行佛殿、院落开土奠基,地势吉祥,造塑智慧无比‘图钦大佛’(即强巴佛)等佛像,赐名‘噶丹图钦却科林’。是时,洒塘结布(木天王,即木旺)往临理塘,发起集会……修学系统等同于下密院,显密两宗之讲闻俱习修僧侣系统归属于三大寺之绷波康村,僧徒有五百名。”此书中还记载:“三世达赖索南嘉措……之后往十朵康之理塘地……铁龙年(1580)藏历新年举行催伏,三世达赖亲建寺庙,其所有乌拉及土匠等均由姜洒塘结布筹集安排,并用金铜铸造大佛且作开光典礼,寺命名为图丹强钦却汤勒朗巴吉哇代(即理塘寺)。”[18]

理塘寺的建成,标志着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由此传入康区。据《木里政教史》记载:木里地区原先信奉噶举派,到三世达赖到康区时,木里贾噶饶则巴等名僧即前往理塘参拜,之后,三世达赖遣弟子却吉·桑吉嘉措同来木里,建成黄教瓦尔寨大寺,从此,香火日盛,信徒日增,黄教遂在木里得到传扬。[19]

历史上,由木氏土司和达赖三世协力建成了理塘寺,因此享有盛誉,在藏族聚居区的影响尤其深远,为藏族僧侣和民众所崇敬。藏族人称木氏土司为“姜洒塘结布”,“姜”指纳人,“洒塘”就是“三赕”,指丽江。而“姜洒塘结布”的美名,一直在藏族民间代代相传。

在很长的时期里,理塘寺得到木氏土司的大力扶持,香火十分旺盛。木氏土司曾多次修缮理塘寺。该寺的堪布、住持的选定木氏土司均予以过问,甚至有时指定人选。不少纳西僧人被选送到拉萨的格鲁派三大寺学习,格鲁派在理塘和木里得到迅速发展。随着进藏学经的格鲁派信徒的增多,当时在拉萨的一些理塘、木里籍的大商人还到康区各地筹集资金,在三大寺修建了绷波康村。从此,凡来自理塘、结塘(中甸)等地的僧人都有了专用的僧舍。[20]

建盖了理塘寺的纳西土司木旺(2016年摄)

明代纳西族木氏土司对所占领的滇川藏部分藏族聚居区的重要治理策略之一,就是根据藏族聚居区的政治特点,建立与藏传佛教上层的密切关系,借助上层人物的力量治理好藏族聚居区。《明末滇南纪略》中称:“丽江土官自明朝开国以来,俗多好佛,常以金银铸佛,大者一丈余,次者一八九尺,再次者一二三尺不等,如是罗列供养。”吴大勋《滇南闻见录》中说,木氏土司“崇信佛教,所有营建寺庙极华丽,有藏经楼藏经,全部经文皆楷书所缮……”从这些历史记载中也可看到明代木氏土司信仰藏传佛教和在纳西族聚居区推动佛教发展的状况。

离开理塘寺,我们继续前行,路过海子山自然保护区,下车看了一下,有个标识牌简要介绍了这个地质公园,海子山位于稻城县城北部60千米处,这里平均海拔4300—4700米,是青藏高原最大的古冰体遗迹,即“稻城古冰帽”。嶙峋怪石及大小海子星罗棋布,在平均海拔4500米高的山上,1145个大小海子如上帝失手撒下的一千颗钻石一般闪烁在山间,其规模密度为中国之最。1982年,地质学家曾在这里发掘到恐龙牙齿和桉树化石。海子山还有一个噶举派寺庙奔波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