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据报道,中国有一个怪现象:在一些知识分子集中的研究院、科研所、大中学校等单位,许多早些年退休的六七十岁、甚至八十多岁的老知识分子还健在,而在职的中年人却有的已英年早逝、魂断壮年了。
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最近的调查发现,该市居民总死亡率稳定,但是40~49岁组中年人的死亡率10年来却出现明显的增高趋势,男性增长了73%,女性增长了15%。
在人的一生中,中年应当是一个比较辉煌的年代——事业有成,生活安定,子女长成。但恰恰让我们忽视了的是,中年也是工作压力最大、家庭负担最重、婚姻问题最多的时期。“上有老,下有小,中间有个顶梁柱”,就是中年人状况的真实写照。人们公认在单位里,中年人是骨干,承担着最重的任务,在社会、家庭中,中年人也承受着最重的压力。事业有成者,仍想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原地踏步者,急欲冲出困局,跃入新境,一展宏图。如是跌入下岗失业低谷的中年人,更是急于重新就业,撑起家计。“上班疲劳战,下班打冲锋”,是现在一代中年人工作、生活的形象描绘。
然而,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家庭,我们的传统观念,只是一味地要求中年人成为社会的中坚,家庭的顶梁柱,却很少注意中年人的身体与心理健康。我们自古就有敬老爱幼的传统,却从来没有人提过要爱护中年人。世界上有儿童节、老人节、青年节、妇女节……惟独没有中年节!事实上,中年人的家庭负担最重,社会责任最多,心理压力最大,他们需要保持年轻时的活力,需要充沛的精力来支持他们的奋斗拼搏,但是却常常感受到精力不济。儿童有困难可以找父母解决,老人有麻烦可以找儿女商量,惟有中年人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多大的麻烦,都只有自己硬拼硬熬硬扛,其结果是健康的损害,生命的透支!
人到中年,表面上看起来仍延续青年人的健壮,实际上体能已经进入了由盛而衰的转折期。加上长期承受着巨大的工作压力、生活压力和心理压力,使中年人普遍感到身心疲惫。据统计,发生身体症状、身心疾病、过劳死等毛病的颠峰都在中年,更年期并发症的源头也多肇始于中年期的过劳。而一般所谓的“老年病”也大多发生在中年,而非到老才发病,只是早期症状还不明显罢了。
在日常生活中,中年人的身心健康往往被人们忽视。人们总是习惯关心脆弱人群的健康状况,如老人、儿童、孕妇等,在很多人的印象里,这些人群的健康状况没有中年人好,而年富力强的中年人仿佛是一个健康的群体。但实际上,中年人的压力大、困难多,健康状况正每况愈下。
我们社会的中坚力不从心,我们家庭的顶梁柱不堪重负,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关心、爱护中年人,应该提到与尊老爱幼同等的地位。而作为中年人本身来说,也要认真掌握中年人的生理与心理特点,对自己生理上、心理上以及社会角色上的变化进行自我调节,以更好地适应中年期的工作和生活。善待中年,也就是善待我们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