猝死:谁让生命列车中途出轨?
常常听到这样不幸的消息:某某人睡觉前还好好的,早晨却发现已经死亡了;某某人在排便时大声喊叫后就晕厥过去,被送到医院抢救,但为时已晚;某某人去外地出差,乘飞机途中突发心脏病,到达目的地送到急救中心抢救时已经死亡,尸检为心脏破裂……
俗话说,人有生、老、病、死,这是生命延续的一个过程。然而,这些人却没有经过这个连续的过程,是由生直接跳到了死。这便是威胁中年人生命的猝死。
所谓猝死,是指自然发生的、出乎意料的突然死亡。猝死发生前可能胸疼、气急,也可能毫无预兆就突然发生。猝死可发生于任何年龄。过去猝死者以体弱多病的老年患者居多,而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年人猝死引起了医学界的广泛关注。北京市安贞医院的一项统计显示,该院每周至少有两三名45岁以下的中青年因心梗或脑卒中急性发作入住重症监护室,最年轻的冠心病猝死者年仅33岁。更为危险的是,中青年患者突发猝死往往没有明显先兆,身上也常常没有急救药,抢救成功的几率很小。
猝死的病因很多,如冠心病、心肌炎、心肌梗塞等,其中冠心病猝死的比例很大。临床医学证明,年逾40岁后,由于心肌细胞内纤维脂色素沉着,心肌的纤维间结缔组织增生,心肌逐年肥厚;另一方面,心脏周围血管逐渐硬化,导致管腔变窄,引起局部血氧供应减少,从而直接影响人的心、脑、肾、眼等器官。因此,科研人员提醒中年人,在因长期超负荷运行而感到头晕、胸痛、气短、心悸时,这些症状往往是心脏不健康或“心脏性猝死高危中年”的早期信号。医学专家还指出,人体得以正常运转是因为心脏无休止的运动,心脏泵血能力越强,为机体提供的血氧含量就越高,人脑及其他器官的运行就越良好。对中年人来说,只有强心、改善血管内血氧运送通道,才能解决血氧不足的问题,从而直接改善人体的健康状况。据美国心脏学会统计,在美国2亿多人口中,每年至少有25万人死于心脏性猝死,其中约有25%的人是因疏于对心脏健康隐患的重视。
冠心病是心脑血管病中较常见的一种疾病,是供应心脏营养的血管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而产生的管腔狭窄或闭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的心脏病。其发病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高血压、肥胖、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遗传等危险因素导致的;二是人们生活节奏太快,工作压力过大,特别是长期从事脑力劳动的人易患冠心病。许多中年人平时忙于工作,少于运动,家庭和工作压力又大,是患冠心病的高危人群。如果突然变瘦,经常胸闷、憋气、心悸等,则不要掉以轻心,一定要做内科检查。如怀疑有冠心病,除常规作心电图、胸部X光以外,还需加作心脏彩色超声波、平板运动试验、核医学心肌扫描、动态心电图的观察等等,必要时加作冠状动脉造影,以便做到早期发现、早期预防、及时治疗。
无症状冠心病,特别是无症状心肌梗死是猝死首要的危险因素,一般的体检和心电图不易发现隐性冠心病,有些病人心电图检查结果可能正常,只有在做特殊检查时才可证明有心肌缺血。一旦发作,就会措手不及。
高血压也是一个潜在的危险因素。有些人对自己的高血压已经适应,正是这种不被人注意的高血压危害性更大,它隐蔽地损害人体重要脏器,在遇到某些诱因时,便会引发高血压脑病、脑中风等。
另外,慢性疲劳、积劳成疾也是不可小觑的因素,累积疲劳达到严重程度时,就会步入病态疲劳,甚至因此发生“过劳死”。
猝死发生后,如果在2~4分钟内没有获得有效的治疗干预,大脑就会出现不可逆的损害,超过8分钟人就死亡了。对于发生于健康成人的猝死,特别是无基础心脏病的心脏性猝死,若救治及时,部分病人可获存活。而发生于急性心肌梗死早期的原发性心室颤动,若经及时电除颤,复苏成功率可达70% ~100%。
在猝死发生的第一时间,应尽快进行心肺复苏,建立有效的呼吸和循环是复苏成败的最重要环节。在一些发达国家,医疗教育机构对普通民众进行人体心肺复苏的教育和培训,就是为了使猝死病人有可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救治,以提高复苏的成功率。对于中国人来说,也有必要掌握一些简单的猝死救治方法,因为猝死病人能否救活,也就是几秒钟的时间,耽误了这几秒钟,再先进的医疗技术也无力回天。
一般来说,在日常生活中,当发现有人突然意识丧失而倒地时,应立即令其平卧,拍击其面颊并呼叫,同时用手触摸其颈动脉部位以确定有无搏动,若无反应且没有动脉搏动,就应立刻进行心肺复苏。首先令其头部后仰以畅通气道,继之进行有效的胸外按压,同时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这些基本的救治措施应持续进行到专业急救人员到场。在进行基本的心肺复苏的同时,应尽快呼叫急救人员以采取进一步的救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