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竞争,但不要心力交瘁
每天早晨6点,51岁的某企业部门经理江先生就要起床,匆匆吃了早点后,便开上单位配备的小车,第一个到达办公室。翻出记事本,考虑了这一天的工作安排后,便投入到了紧张的工作之中。这位经理明白,到了现在这个年龄,晋升是没有什么希望了,但他不能因此松懈,因为他必须不断地努力工作,才能免遭企业解雇。为此,他除了兢兢业业地工作,还要不断地学习新技能和新技术,每天有12小时泡在了工作与学习之中。
41岁的杨先生在中关村一家IT公司做程序员,体形很瘦,鼻梁上挂着一副眼镜,随身背着一个硕大的电脑包,一看就是典型的IT精英形象。由于家里离上班公司距离较远,他每天早上6点30分起床,顾不上吃早饭就往公司赶。为了赶进度,杨先生平均每天晚上9点钟以后才下班,有时候甚至会在12点以后下班,极累的时候干脆就不回去,趴在办公桌上睡,睡醒了接着干。他的晚饭很少正儿八经地吃过,通常是“随便乱吃点”。
张先生就职于北京某家都市类报纸。在张先生所在的报社,每个记者每月要完成1万余字的稿子。为了给读者提供及时鲜活的新闻,记者们每天奔波在获取第一手新闻的路上。由于新闻随时可能发生,记者的手机必须24小时开机,随时准备采访,这导致记者的生活十分不规律,甚至一日三餐都无法按时。记者熬夜写稿也是常事,而这对于年过四十的张先生来说,确实有种力不从心的感觉。有一次他凌晨3点钟到家,连上楼的力气都没有了,但还得打开电脑赶写刚刚采访的稿子。
老李以前在内地上班的时候,丝毫感受不到什么“压力”,一张报纸一杯茶,听听电话吹吹牛就是一天。来到深圳后,费尽周折才找到这份工作,但人一进写字楼就有喘不过气的感觉。繁重的工作、同事间的竞争与摩擦,使原本开朗的他连笑也变得陌生了……
今天,我们正处于一个充满压力的社会,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每个人都面临着不进则退、不上则下的境地。因此,无论是工作上、生活上、学习上,我们都能感受到竞争的气氛。学生考名校,干部要提拔,家庭建设要上档次,无一不需要竞争、不需要努力。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在钢筋水泥构筑的城市森林里,每一个人都面色凝重,步履匆匆。“最近忙什么?”“瞎忙,忙得晕头转向。”这已经成为现代人打招呼的习惯用语。而忙碌的原因,便是竞争的激烈。
非常容易理解的是,在所有人群中,竞争压力最大的必定是上要养老、下要养小的中年人。有人说,现在40岁左右的中年人,大多数没有受过按部就班的系统教育,或者有足够的教育时间却没有足够的教育质量。他们突然进入了竞争激烈的时代,就像一架装备平平的车子突然被抛入了F-1方程式的赛场。确实,人到中年,生理机能已开始走下坡路,但他们在家庭里正处在一个顶天立地的特殊阶段,父母要他们赡养,儿女要他们抚育,家庭要靠他们一点一滴地建设;与此同时,他们在事业上正处在一个不进则退的关键时期,职场上受到有更高教育学历、精通外语电脑、更具创新开拓精神的年轻人的追赶、紧逼,因此,许多中年人不得不加班加点地学习、工作,以逃避被提前淘汰出局的命运。
喻青是北京一家报社的摄影记者。他说:“我们40岁左右的中年人实际上先天不足,出生的时候家庭经济困难,上学的时候赶上‘文化大革命’,然后是改革开放,现在又跟国际接轨。社会转型太快,很多人没有做好准备,没有足够的技能来应付以后的社会发展。”不久前,39岁的喻青得到了一张专升本的证书。现在,他又在和儿子一起学电脑。他说:“我一定要了解电脑是怎么回事。我觉得很吃力,但是吃力也要这么做,否则就会被社会淘汰。”
在新旧制度更迭的时候,付出代价最大的必定是中年人。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日益加快的工作生活节奏、社会转型带来的新挑战、呈几何级数增长的信息爆炸,这些都会让中年人忙得晕头转向。由于每个人都希望能够拥有一份完美的生活,希望获得成功,希望得到别人的承认,因此常常被许多身外的东西诱惑着,总是匆匆忙忙、慌里慌张的。而对于中年人来说,他们所面对的生存的压力与岌岌可危的态势决不是努力加苦干就能应付的。因为,每天都会有新的竞争对手在他们身边不断涌现,这些新的竞争对手是他们难以抗衡的年轻人。现在,当年轻的网络CEO的侃侃而谈充斥报纸电视的时候,许多中年人便不难发现,现在,这些昂首阔步的角色已经不需要从上一代手中接过权力。“他们有自己标榜的东西,按照自己的方式走,根本就不理你。”
最近,有一种社会学的理论说:人类正在从前喻社会向后喻社会转变。在前喻社会,宝贵的是经验,老人因而备受尊重。而在后喻社会,有价值的是接受新知识的能力,世界属于年轻人。
这无疑给中年人更加增添了竞争的压力。为此,许多中年人生活在一种紧张的氛围中,他们害怕突如其来的挫折会打破现在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生活秩序,害怕事业的失败会使自己跌入万劫不复的深渊,害怕下岗,害怕自己赶不上别人,害怕孩子不争气……为了不在竞争中被淘汰,他们只有更加努力地工作,更加勤奋地学习。固然,这是竞争带来的好处,能促进人们奋发学习,努力工作。但是,过度的竞争,则有可能影响到中年人的身心健康。
医学证明,长期处在白热化竞争的气氛中,会使中年人心理极度紧张、苦闷和失望,致使情绪跌宕,身体受害。另外,一般人正常工作时间为8~10小时,此为人体健康负荷量。但现在许多中年人长期工作12小时以上,一周工作六七天,经常吃着不规律的三餐,必要的时候还可能几天几夜不睡觉。这种不良的、无知的生活方式正在让中年人付出沉重的代价。据统计,中国死亡率最集中的年龄段目前是30~50岁。北京某健康体检中心和北京中关村人力资源经理协会通过对中关村82家企业的2642名员工(80%员工年龄在26~35岁之间)的集中调查,结果显示:84.2%的人工作压力很大,89.9%的人对自己的健康并不自信,在接受调查的人中没有一个人能够保证三餐规律。
搜狐IT与国内著名咨询机构进行了一项专题调研,调研结果显示,IT行业从业人士普遍存在“工作时间过长、休息时间不足”的现象。IT人每天工作8小时以上者比例高达77.8%,其中每天工作11小时以上者比例竟有22.5%,这表明IT行业内普遍存在着工作超负荷现象。每日工作时间过长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休息时间不足,从调查中可以看出, 82.8%的IT人每天休息8小时以下,在这短暂的休息时间里,留给睡眠的时间则更少。
这次调研向我们勾勒出了一幅中国IT人真实的生活工作图景:他们是一群同时间赛跑的勇士,每天长达10小时的工作时间,其中大多数时间在电脑前度过,巨大的工作压力剥夺了他们充足的睡眠休息时间,甚至他们每次进餐时间也被压缩到15分钟之内,由于无法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他们大多数人养成了不吃早饭的习惯,工作之余,他们的首要任务是补觉,他们没有时间锻炼身体,虽然他们对自己的工作和身体状态深感担忧,但是来自生活的各种压力使得他们固守在IT行业内……
如此高压的工作强度,如日中天的年轻人尚且承受不了,何况生理机能明显下降的中年人。因此,许多中年人从事IT工作不久后,便日渐憔悴不堪。他们感到劳累,感到疲惫,感到心力交瘁!
对于中年人来说,我们不能拒绝竞争,也没有必要害怕竞争,但我们也不要过于看重竞争,尤其不要被竞争搞得心力交瘁。我们要竞争,但并一定就要同人争个高低,比个上下。别人平步青云,飞黄腾达,是人家的本事和机会;别人腰缠万贯,日进斗金,是人家的运气和能耐。我们没有必要眼红,没有必要嫉妒,更没有必要为了攀比而把自己搞得精疲力竭。如果我们靠透支完身体资源来参与竞争,那是得不偿失的事情。说这些并不是鼓励人们不图进取,逃避竞争,而是提醒广大的中年人,身体是我们的本钱,我们不能因为竞争而摧毁健康的身体。
打开电视,翻开报纸,英年早逝的警钟在频频响起,未老先衰的悲剧在频频发生。我们呼吁所有的中年人,无论身居要职,还是在一线奋战,都请爱惜我们最可宝贵的生命。“人到中年万事休”显得消极悲观,“人到中年万事忙”亦似有不妥。忙要有个“度”。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社会竞争是无穷尽的。步行赶路的人看见以驴代步是多少逍遥自在,而骑驴的人在骑马的人那里便要自惭形秽了,那么骑马的在汽车面前呢?汽车在火车、在飞机、在飞船面前呢?如果别人有什么我们就一定要有什么,那日子过得也太累了,况且也是不可能的,无非是自寻烦恼罢了。明智的做法是,我们要对自己的时间、精力和综合素质进行正确的认识和估计,凡事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保持一定的弹性,否则超负荷的运作必将导致疲于奔命,结果将会是积劳成疾,甚至壮志未酬身先衰。因此,当我们为记事本上满是红蓝黑笔外加荧光笔注记的一大串待办需办的事项奔忙时,当我们为了职位、职称、住房、车子团团转时,请试着稍稍放缓脚步,想想什么是我们最重要的事,什么是我们最需要的事。其实,成功固然重要,但最重要的还是身体的健康;竞争固然需要,但最需要的还是快乐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