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色心理”害人不浅

“灰色心理”害人不浅

“灰色心理”一词源于美国。美国社会医学专家经过调查发现,许多人到中年时常会出现消沉颓废、郁闷不乐等不良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便被称之为“灰色心理”。“灰色心理”如得不到及时防治便演变成灰色心理病,不但影响工作生活,还会损害身体健康。

灰色心理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主要是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在生理上,人从童年、少年、青年到壮年,一直是在成长中度过的,因而有一种“永无止境”的感觉。进入中年以后,成长由缓慢变为停止,甚至出现衰退。这个时期,即使身体没有毛病,但通过一些小的变化,也会产生力不从心的感觉。在心理上,无论工作、学习、生活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空虚感和厌倦感。20多岁的人刚进入社会,一切都是新鲜的,做事生气勃勃。十几年以后,熟悉的工作、缺少变化的环境、紧张莫测的人际关系,都极容易使人产生枯燥、乏味的感觉。另一阴影是迟暮感。中年时期蓦然回首,人生几何,思来想去,不免惆怅。所有这些消极情绪都会削弱机体的免疫与防御机能,使各种躯体疾病乘虚而入,损害健康。因此,这个时期的心理和身体保健就显得特别重要。

灰色心理病主要表现为:精神萎靡不振,郁郁寡欢,焦躁不安,但自己又否认有任何心理变异。灰色心理病一般多发生在进入中年期的男性身上,究其原因是由于中年人在生理上已由生长旺盛期进入缓慢衰退期,并开始感到与现代生活、工作的快节奏脱节,在“内忧外患”的冲击下,心理开始出现偏差,而一向以家庭乃至社会支柱自居的中年男人,其失落感与灰色情绪自然都甚于女性。

对于中年人的“灰色心理”,不同的人生态度会有不同的结果:如果不能顺利度过,则人生就会受阻,产生混乱感、无能感、失落感、空虚感,妨碍人的发展,影响人的健康,使人生失去意义;如果能顺利度过,接受挑战,那将是“柳暗花明又一村”,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期。英国心理学家艾利奥特·雅克曾经写了一篇题为《中年危机与早逝》的文章,分析了310位艺术家的生平,发现一部分艺术家40岁前创作力强,40岁后江郎才尽。而另一部分艺术家到40岁之后才一鸣惊人,展现出艺术才华。这种现象告诉我们,中年不等于发展停滞、生活重复,人到中年可能又是人生的一个新起点,关键在于怎样调适、应对危机,怎样走出危机。心理学家认为,中年人应敢于认识和接受自我,只有充分认识自我,接受现实的自我,才会选择适当的目标,寻求良好的方法,既不自卑,又不自傲,充满自信地对待一切。这里向你介绍几种调适心理的方法:

一是要心胸开阔,情绪稳定而乐观。在中年人的致病因素中,社会因素对心理的刺激居于重要地位。因此,中年人在复杂的工作与生活环境中要培养开阔的胸怀,养成不计较小事、即使对重大事件也能保持克制力的良好心理,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平时,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即使是重大的人生挫折,也应学会尽快从不良情绪中解脱出来,保持一种稳定而乐观的情绪。

二是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健全的心理适应能力是建立在良好的人际关系基础上的。要善于同性格、爱好、脾气秉性不同的人相处,要学会正确评价自己、客观看待自己的优缺点,要注意不断增进对周围人的了解。记住,只有多交流、多了解、多信任、多尊重,才能缩短彼此的心灵距离,才能减少和避免各种不愉快。此外,应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不断开阔眼界,扩大交往范围,这样可以增强心理上的安全感。

三是对人对事不要抱过高的期望。社会是复杂的,又是光怪陆离的,人与人之间的有些差距是由于机遇造成的,无须让怨天尤人的情绪困扰自己,而应该用脚踏实地的工作、广泛的兴趣来充实生活,取代不良情绪。要根据自己的条件和现实允许度确定期望值,不要勉强去做根本办不到的事情,将心理平衡建立在理智的基础上,做到知足者常乐。其实,幸福常常就是一种主观上的感觉,是一种心理状态。

四是劳逸结合。中年人往往在单位是顶梁柱,工作丝毫松懈不得;在家中是主心骨,既要照顾年老体弱的父母,还不能放松对孩子的教育引导。这些都应该统筹兼顾,合理安排。不要因繁忙而忽视娱乐活动,娱乐既是一种积极的休息方式,又是调剂心态的良方。体育锻炼也很重要,它可以使中年人的体质增强,身心潜力得到更好的发挥。

五是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人到中年,事业、家庭趋于稳定,生活变得平淡、缺乏新意。这时要多花一些时间反省自己,学会拿得起,放得下,多做一些自己喜欢做的事,并大胆进行新的尝试,以使心态永远保持年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