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病小病找上门
人到中年,体质差了,疾病自然也就多了。北京安贞医院公布的其历时10年在70万人中进行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脑梗塞、脑出血等急性脑猝死,35岁年龄组的男女发病率分别增加了136%和220%;急性冠心病,45~49岁年龄组的男性增加了50%,55~59岁年龄组的女性增加了32%。
另据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3年的一项调查数据显示:最近10年,北京市居民人均期望寿命增加了一岁多,人口死亡率波动在6‰左右,其中低年龄组的死亡率呈下降趋势,而在35~54岁年龄组的中年人的死亡率则明显上升,从158/ 10万上升到了251/10万,上升幅度高达58.5%。其主要死因是恶性肿瘤(如肺癌)、意外死亡(车祸、自杀)、心脏病、脑血管病、消化系统疾病,共占该年龄段总死亡人数的80%以上。据分析,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中年人的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紧张和不良的生活方式。
据悉,我国居民40岁后体能明显下降,六成中年人存在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血压升高、肺活量下降。过去一向被视为困扰老年人的常见病症,如今已逐渐向过度疲劳的中年人逼近,从病种上看主要有脑出血、脑梗塞、原发性高血压、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糖尿病以及各种肿瘤,其中以高血压、糖尿病和脑中风更为明显与普遍。据统计数字显示,在近20年的时间里,这些老年病的初发年龄下降了6.3岁,不满40岁初发老年病者增加了26.3%,心脏病在我国至少“年轻”了15岁。
中年是人生的黄金年龄,意味着成功、财富、成熟。但这个年龄同时也是身体走向下坡的分水岭,许多疾病会在这个时候主动找上门来。据统计,目前北京中年人心脏病死亡率是10年前的1~2倍。肿瘤和心脑血管病已经成为中年人的主要致死疾病。
中年人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从主观上看,他们在事业上处于成熟和上升的时期。但从客观上看,他们在体质和生理功能方面却处于减退和下降时期。这一升一降的矛盾发展,形成了中年人患病的某些特点。
特点之一:突变性。由于中年人忙于事业,对自己的身体健康就会有所忽视,甚至无暇顾及,致使一些常见病不能及时发现和早期诊断。这样,常使某些疾病的病情日趋加重或慢性病发生突变。
特点之二:潜在性。中年人常以自己的精力充沛而自豪。他们担负着工作与家庭两副重担,对自己的一些轻微病痛或身体不适往往并不介意。其实,中年人的生理功能正由盛转衰,生命细胞的再生能力、免疫能力、内分泌功能等正在下降,心、肺、脑、肾等脏器的功能也在不知不觉中逐渐减退。因此,中年人已经步入多事之秋,容易罹患各种疾病,症状却常常容易被忽视,或因工作繁忙而被掩盖,因而不易做到早期发现和治疗。
特点之三:诱发性。中年人由于在社会和家庭中所处的特殊地位,使得他们不得不担负起比青年人和老年人更为繁重的担子。繁忙、急躁、烦闷、焦虑等所积蓄起来的紧张和疲劳,常常成为疾病的诱发因素。中年人满以为可以用自己的精力和体力来克服紧张和疲劳,但勉强支撑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疾病。
医疗专家认为,人进人中年,也就等于进入了“疾病暴发期”。中年人一定要提高保健意识,不可自恃年富力强,对健康满不在乎。一般来说,中年人常见的疾病有:
1.心脑血管疾病。心血管病是中年人尤其是中年男性要警惕的第一大健康杀手。长期的疲劳、精神紧张、大量吸烟、饮酒,是这类病的直接诱因。其中高血压在中年人群中发病率较高,该病危害性大,常易并发糖尿病、高脂血症、中风等症。中年人患冠心病的也很多,如发现胸闷、心前区压迫感、有早搏,都要引起重视,及时做心电图检查,以明确诊断。脑出血过去一般多发于60岁以上的人群,但现在却日趋年轻化,其原因一是现代中年人生活节奏加快,日常生活无规律;二是中年人各方压力太大,情绪波动大;三是中年人自我保健意识不强,如血压高不注意等多种因素造成的。
2.肺部感染。肺部感染不能忽视,尽早采取增强呼吸道抵抗能力的措施,可以预防或延缓呼吸器官的衰变。
3.骨质增生和骨质疏松症。骨质增生是中年后骨骼系统的衰老现象,骨骼疏松也是骨病常见病因之一,女性多于男性,对绝经期妇女来说是严重的威胁。
4.胆囊炎。胆囊炎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外科急症,一般多发生在中年人。绝经期前的中年妇女,患胆囊炎的机会要比同年龄的男子更多一些。
5.前列腺病。前列腺的疾病也往往起源于中年。当你排尿困难、尿频、尿急,小腹坠胀,腰痛时,可能就是泌尿系统有问题了。这个时候不要忌医,如果一旦转成慢性病,治疗起来就较困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