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自己的心理医生
当人们身体有病痛时,很自然地想到去医院找医生,但却不知道在很多时候,这些病症却是由于自己不能正确调理情志而引起的。现代医学研究认为,成人所患疾病的50%~80%起因于精神创伤。情志(又称情绪)是指人类日常生活中的生态反应,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中医称之为“七情”,分别由心、肝、脾、肺、肾五脏所主,情志内伤是重要的致病原因。早在两千多年前,经典医著《黄帝内经》中就指出:“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喜伤心”、“怒伤肝”、“悲伤脾”、“忧伤肺”、“恐伤肾”。就是说,七情六欲,人皆有之,属于正常的精神活动。但异常的情志活动,即七情过极,则可引起很多疾病,小至毛发,大至全身。所以,中国的养生学非常重视调摄精神在养生保健中的作用,提出了“神形相因”的学说,认为良好的精神状态可以增进人体健康,延年益寿。俗话说:“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意思是说,愉快的精神状态可使人心情开朗,满面春光,福寿俱增,不良的精神刺激则会使人心情抑郁,疾病缠身,天亡短寿。
现代医学研究发现,一切对人体不利因素的影响中,最能使人短命天亡的就是不良的情绪。一个人的情绪变化,特别是忧郁、悲伤、失望、惊恐等等强烈的情感波动对人体机制的影响很大。长期情绪忧郁,恐惧悲伤,嫉妒贪求,惊怒激昂,或情绪紧张的人比精神状态稳定的人容易患一些身心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神经官能症、精神病、哮喘、慢性胃炎、青光眼、癌症等等,妇女还容易引起月经不调,甚至闭经。医学研究表明:70%以上的胃肠疾患与情绪变化有密切关系,心理性因素引起的头痛在各种头痛患者中占80%~90%。现代身心医学实验还证实,不良心理因素,七情郁结,精神过度紧张或忧郁悲伤,是一种强烈的“促癌剂”。因为长期不良的心理刺激,容易导致神经中枢失调,机制紊乱,激素合成受阻,进而引起免疫缺陷而发生癌变。国外曾有人对1000多名白血病及淋巴病人进行过回顾研究,发现他们在发病前一段时间,大多数人都有过愁肠百结的个人经历和悲痛不已的家庭遭遇。
国内外的研究都一致表明,良好的情绪是人体的一种最有助于健康的力量。因为当人精神愉快时,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指挥作用加强,人体内进行正常的消化、吸收、分泌和排泄的调整,保持着旺盛的新陈代谢。因此,不仅食欲好,睡眠香,而且头脑敏锐,精力充沛。根据对四川省372名百岁老人的调查,有98%的寿星具有开朗乐观的性格。
因此,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是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心理健康是身体健康的保证。著名心血管专家洪昭光教授提出:“只要注意心理平衡,就掌握了健康的金钥匙。”
在社会与家庭的责任面前,中年人要承受较重的压力,这是不可回避也不可更改的现实。但有压力并不见得就一定会导致心理疾病,关键在于我们以什么样的心态面对压力,用什么样的方法缓解压力。国家体育总局群众体育研究中心王梅副主任指出,中年人的死亡,很多是心理原因造成的,是一种人为的因素。如何看待工作、事业、家庭和理想,非常重要。如果用透支健康来挣钱,用牺牲个人和家庭的幸福去换取文凭、事业,非常不值得。当然,这并不是消极地让人不思进取,无所作为,而是让生命的意义进入一种更高的哲学层次。这实际上是要我们保持“平常心”,正确对待名利和地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获得荣誉而忘乎所以,也不因得不到和失去而怨天尤人。
“给你自己一个吻”,是美国心理学家约·卡瑟拉对人们的一个忠告。在很多情况下,它对唤醒人们的勇气,振奋人们的精神,鼓舞人们的信念起着重要的作用。美国企业家艾柯卡曾是福特汽车公司的总裁,但后来突然被人从这个位置上踢了下来,妻子因受不了这突如其来的打击而患病去逝,艾柯卡却没有消沉,没有向命运低头,而是重整旗鼓,挽救并发展了与福特汽车公司激烈竞争的克莱斯勒汽车公司……古今中外,类似的情形很多,他们的经历,充分证明了“给你自己一个吻”是一个富有哲理、充满激情、能帮助人们渡过难关,从失败和不幸中奋起的口号。
专家忠告人们,不要对消极情绪无所谓,它有可能是致命的。2004年2月,卫生部门公布了一项调查结果,对200名46~55岁的中年人进行了长达一年的研究表明,消极的心理情绪如抑郁、焦虑和愤恨等,均会对心脏造成损害,特别会引起冠心病。
这项调查测试的心理要素包括抑郁心情、焦虑、悲观情绪、胡思乱想以及注意力不集中等,结果表明,这些因素每上升1分,患心脏病的危险就增加5个百分点。
医学专家经过研究,在那些带有消极情绪的人身上,可发现较高的炎症蛋白含量,这种连续的、涉及整个心脏系统的炎症状况,对引发冠心病有重要影响。另外,人的心跳速率能够根据外界的变化呈有规律的波动,那些带有消极情绪的人会使心脏的这种有规律的变化减少,从而对心脏系统产生压力。46~55岁是人一生中较为特殊的年龄段,处在这个年龄段的人,精神负担和经济负担都很重,健康长期处于“透支”的状态,加之消极情绪,极易引起心血管系统疾病,特别是冠心病。为此,心脑血管专家提醒,人们应积极调节自己的情绪,特别是那些长期带有消极情绪的中年人,应尽快调整心态,保持心理健康。
那么,如何知道自己的心理是否健康呢?对此专家提出了许多的标准可供我们参考。如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马斯洛在与米特曼合著的《变态心理学原理》一书中,提出了11条正常人的心理健康标准。
(1)具有适度的安全感,有自尊心,对自我与个人的成就有“有价值”这种感觉。
(2)适度的自我批评,不过分夸耀自己,也不过分苛责自己。
(3)在日常生活中,具有适度的自发性与感应性,不为环境所奴役。
(4)与现实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能容忍生活中挫折的打击,无过度幻想。
(5)适度的接受个人的需要,并具有满足此种需要的能力,特别不应对个人在性方面的需要与满足产生恐惧或歉疚。
(6)有自知之明,了解自己的动机与目的,并能以自己的能力作适当的估计,对个人违背社会规范、道德标准的欲望不作过分的或否认或压抑。
(7)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个人的价值观能视社会标准的不同而改变,对自己的工作能集中注意力。
(8)有切合实际的生活目的,个人所从事的多为实际的、可能完成的工作,个人生活目的中宜含利己与利人两种成分。
(9)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能适应环境的需要而改变自己。
(10)在团体中能与他人建立和谐的关系,重视团体的需要,接受团体的传统,并能控制为团体所不容的个人欲望或动机。
(11)在不违背团体意愿的原则下,能保持自己的个性,有个人独立的意见,有判断是非善恶的能力,对人不作过分的阿谀,也不过分追求社会赞许。
世界卫生组织也曾给心理健康提出了以下几条参照标准:
(1)人格完整,自我感觉良好,情绪稳定,积极情绪大于消极情绪,有较好的自我控制能力,能保持心理上的平衡,自尊、自爱、自信,能正确评价自己。
(2)在所处的环境中,对待外界有充分的安全感,能保持正常的人际关系,能受到别人的信任和欢迎。
(3)有明确的生活目标,有理想和事业上的追求,对未来充满信心。
(4)能面对现实,并与现实保持良好的接触。
我国心理学家还提出,作为一个中年人,可参照以下几个问题,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你应该是个心理健康的人——你是否具有良好的性格,丰富的情感,坦荡的胸怀,坚强的意志?你是否能控制自己的情感?你是否具有适应社会的能力?你是否能对复杂的事物变迁保持良好的情绪?你是否能宽容地待人接物、豁达大度、助人为乐、与人为善?你是否能与家人、朋友、同事愉快相处?
以上的标准其实都大同小异,概括起来说,就是要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精神状态。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指心理环境的稳定状态和机体对环境的有效适应,使人能以积极、主动、平衡、灵活的心理状态,来适应与协调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良好的精神状态则包括积极的人生态度,轻松稳定的心情,愉快的情绪,良好的性格和环境适应能力。
中年人正处在人生的“多事之秋”,过度的压力、持续的心理紧张都极容易造成心理上的不平衡。而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精神状态则有利于中年人保持心理的平衡和健康,从而战胜各种不良刺激,与环境(包括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融为一体,始终保持心情舒畅,性情开朗,精神饱满。
为此,我们要学会控制情绪,调整心态。聪明的人不仅能解决困难,还能不受情绪的影响,理智地对待现实问题,这是现代人合理生活的重要标志之一。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观天外云卷云舒。”得意时,头脑需要清醒,因为成绩只能代表现在,不能说明将来;失意时,换个角度看问题,或找亲友倾吐心中不快和忧郁。总之,一个人要学会永远保持快乐的心情。
为了保持良好的心理素质与精神状态,以下几点十分重要:
1.补充足够的“精神营养素”
中年期最重要的“精神营养素”是夫妻、亲朋、父母和子女之爱,且其内容较青少年时代更为丰富。中年期维护心理平衡的有效方法是宣泄和疏导,别故作深沉,把心里的不快倒出来,避免加重心理矛盾。
2.警惕心理积淀的潜在危机
中年人“壮”而忘忧,容易滋生麻痹思想;与之相反,中年人的“过午”意识又易产生颓废、消沉情绪,结果出现身体未老心理先衰的现象。因此,中年人过分与年龄抗争,或者过度的日暮途穷的紧迫感,或者长期干一些力不从心、超负荷的工作,都可能会导致身心大亏。
3.克服种种心理障碍,努力消除自卑、猜忌、怯懦、排他、冷漠等心理
4.保持良好的心境
善于调适个人情绪,襟怀坦白,以诚待人,独立思考,通过思维的“新陈代谢”使自己保持稳定的心态。
5.乐于承认失败与缺陷
一个人难免会遇到失败、失意的事情,或是自己本身存在的某种缺陷。对此,应记住哲学家威廉·詹姆斯说的一句话:“当你乐于承认既成的事实,并且乐于接受已经发生的事情,就有了克服随之而来的任何不幸的第一步。”另外,中年人要建立合适的期望值。对此,应记住这样一句忠告:“快乐之道无它,就是对我们力量所不及的事,不要忧虑。”否则,就是在自寻烦恼。
6.坚持经常的体育锻炼
如散步、打太极拳、练气功等,可增强各器官的功能,提高免疫力和抗病能力。
7.培养业余兴趣
如书法、绘画、诗词歌赋、养花、郊游、垂钓等,使自己的生活丰富多彩。适当参加娱乐活动,以便自我放松,转换心境,减轻疲劳。
8.讲究心理卫生
学会自我调节,加强自我心理保健,善于化解各种情绪障碍或内心矛盾,就会减轻心理压力。性格开朗,宽容大度,不嫉妒、不赌气、不斗气、不暴怒、少思虑、勿悲愁、勿狂喜,防止情绪大起大落,维持心理功能平衡。
而如果有了心理问题,我们不要害怕,也不要忽视,马上去找心理医生咨询或接受心理治疗,这和看其他疾病一样,非常平常,毋需忌讳。在出现心理问题的早期就去接受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就容易把心理状态调整到最佳程度。因此,专家建议,一旦发现自己精神倦怠,四肢乏力,头目眩晕,耳鸣眼花,食欲不振,心烦意乱,办事效率降低,失眠多梦,神不守舍等,就应去心理咨询或到医院检查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