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搏杀压力大
在社会转型时期的波动中,中年人的境遇往往也是最耐人寻味的。
有一位年届不惑的中年人,原来在一个相对比较安定的岗位工作,后来,他跳槽到某公司担任部门主管,成了白领人士。这时,他才深感压力之大和竞争之激烈,只要稍有不慎,就有被淘汰的危险,从此他不得不承受快速的工作和生活节奏。由于社会地位改变,他对自己的期望值也高起来了。可是事与愿违,近年来他的身体越来越差,经常失眠,做噩梦,记忆力开始下降,心情变得烦躁不安,动辄发火,有时甚至什么事也不想做,似乎已经心力交瘁。心理医生告诉他,这是应激反应综合症的表现,他对此却很惘然。
应激反应综合症是伴随着现代社会发展而出现的病症,直到近些年才受到世界各国的注意。这种病不仅与现代社会的快节奏有关,更与长期反复出现的心理紧张有关,如因怕解聘、怕被淘汰、怕不受重视、不得不承受的工作、生活压力和心理负担等。至于失眠、疲劳、情绪激动、焦躁不安、爱发脾气、多疑、孤独、对外界事物兴趣减退、对工作产生厌倦感等,都是应激反应综合症的先兆。
国外有关专家调查后认为,应激反应综合症在企业管理人员、大中学老师、驾驶员、具有A型血性格的中年人中比较多见,其中又以心理素质较差和不善于自我心理疏解的中年人更易罹患。
应激反应本来是机体遭到外界强烈的刺激后,经大脑皮层综合分析产生的一系列非特异性应答反应,如神经兴奋,激素分泌增多,血糖升高,血压上升,心率加快,呼吸加速等。应该说,这种情况是正常的,其作用在于使机体能对刺激作出迅速而及时的回答,只要其强度、频率和持续时间适当,不但不会对人体造成损害,而且对保护机体有益。但是,如果外界的刺激过度激烈(与本人承受能力比较而言),或者长期、反复地出现,以致超出机体能够承受的极限,就会造成病理性损害,出现诸如失眠、持续疲劳、乏力、食欲不振、烦躁不安、精神难以集中、记忆力减退、性功能下降、无名低热等症状,但又查不出任何明显的器质性病变;严重的则可能有胃溃疡、心肌梗塞等症,并导致内分泌、免疫功能和行为方面的负面变化。这便是应激反应综合症了。
在现代社会里,几乎每个成年人都从事着某一份工作,人生的大部分时光都是在工作岗位上度过的。工作帮人们体现了人生意义与价值,给予人们展现自我和能力的机会,使人保持与社会和环境的亲密接触。在繁忙的日子里,有不少人抱怨工作将自己累得半死,巴不得能将手上的工作抛到九霄云外,痛痛快快地休息一番。然而,当真的无事可做时,许多人却又惶惑不安起来,猛然发现“乐在工作”果真是一句至理名言!原因很简单,那就是我们需要工作,我们不仅要通过工作维持生存,更要通过工作来证明我们被需要,我们有价值。 “人生而为劳动,犹如鸟生而为飞翔。”难怪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说,“工作”和“爱”是人生最重要的两件事,工作得是否愉快,关系到我们人生的一半幸福。
我们离不开工作,但职场上不总是风调雨顺、阳光灿烂。日益加剧的竞争、超负荷的工作量、每天朝九晚五的生活,令不少人感觉压力不小。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人们承担着越来越大的各种压力,对职业人的身心健康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进而导致工作效率降低、人际关系紧张、家庭危机、身心疾病等。我国的中年人,特别是中年知识分子,由于年轻时耽误了学习,建树不多,大都有一种强烈的紧迫感与紧张感,这种紧迫感与紧张感最容易引起心理的应激反应,从而导致身心疾病的发生。
不久前,广州市统计局利用万户居民调查网络,对5000名年龄在18~60岁的常住市民进行了一次有关就业的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40~49岁年龄组中有13.8%的市民担心自己在一年内失业,并且该年龄组无论对就业现状还是未来预期都最为悲观,失业后等待政府安置的比重达到7.2%。分析人士认为,40~49岁年龄组是家庭的支柱,工作经济压力巨大,因此对就业形势等的忧患意识非常强烈。随着用人制度改革、国企转制的推行以及高校扩招带来的大学毕业生谋职者激增等等因素的影响,中年人就业危机有日益变重的倾向。而这些失业压力显然主要由中年人来承担,毕竟中年人就业竞争力弱于年轻人。就业危机或者事业危机,往往能引发心理危机,使中年人产生失落感,并衍生出悲观、失望、没有信心、愤世嫉俗的心态,直至导致我们在后面还要介绍的“灰色”心理病。
不论多么尖锐的外在矛盾与冲突都远比不上自我内在的困惑、焦虑、内疚、自我否定、自我贬斥、自我压抑更易于击垮一个人。所谓中年危机,其核心乃自信自尊的降低,哪怕是表面上功成名就,但面对着咄咄逼人的新生代,心灵深处潜藏着恐惧与悲哀,早没有了年轻气盛时的雄心与魄力,渐渐“发福”的身材与无可奈何的谢顶只维持着一个外强中干、色厉内荏。不少中年男人移情年轻小秘,其实,恰恰是自信自尊低下的挣扎,因丧失了勇气不敢面对长期共同生活、知根知底、把自己的缺陷弱点看得一清二楚的妻子,而借年轻漂亮的小女生对自己的仰望来支撑自尊的门面。更多的中年女性,则是以“更年期综合征”为合法借口破罐破摔,同样是自尊自信瓦解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心理学家认为,中年人应该正确地评价自己,既不要过于自卑,也不要过于自傲,尽量保持一颗平常心。就事业危机来讲,首先,我们应该做足心理准备,知道前行的路上可能伏着这只拦路虎,这样,一旦危机到来,我们不至于惊慌失措,而是有充分的准备应战;其次,在危机到来之前,我们就该有所准备,这包括不断地学习、接受培训,使自己的知识结构不老化;在积累财富的同时,更注意积累“无形资产”,比如工作经验、人际资源、分析能力、决策能力,乃至投资眼光、洞察力、承受力,甚至还有学识风采、胸襟气度等,从某种意义上说,无形资产的重要性甚至超过了薪水,毕竟,自身的素质能力才是事业发展顺利、步步前进的根本保障。在遭遇事业危机时,则要有勇气,勇气是战胜一切困难险阻的前提。但在必要的时候也要敢于舍弃,有舍才能有得。有时为爬另一座更高的山,就要先下坡,这个时候,一定要保持心理平衡。对于中年人来说,拼的就是一个心态,谁的心态好,谁就走得远。健康的躯体和健康的心理,蕴涵着无穷的能量。
有研究表明,同样是处在高应激环境条件下,那些人格特征完好、应付技能完善、社会支持体系完备的人,不仅保持着身心健康,不断取得成功,而且压力越大越凸显其优秀,越能取得惊人的成就。很多成熟练达的中年人,甚至远比年轻人更能成功应付压力和挑战。正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些出类拔萃的中年人自觉塑造了优秀的人格特征,学习掌握了更多的应付策略、操作技能,发展了强大高效的社会支持体系,从而能在人生的巅峰年代迎接挑战、创造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