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不完义务的家长

尽不完义务的家长

人到中年,多了份责任,少了些随意。既然成立了一个家庭,就要努力把这个家庭安置好,把房屋装修好,把日子过好;既然生了孩子,就要负责把他养大成人,就要为他的前途着想,就要给他找一所理想学校。想想自己对孩子如此尽心,冬天怕他冷着,夏天怕他热着,早晚怕他饿着,出门怕他摔着;当初自己小的时候,父母何尝不也是如此百般呵护?这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义务。人生,就是这么一代接着一代地传递下去的。

然而,中国的家长对子女似乎有着尽不完的义务。十月怀胎就不说了,刚刚牙牙学语,就要给孩子找一所好的幼儿园,就要带着他们学这学那。自己一年舍不得买件像样的衣服,但送孩子学什么特长,一个小时一百元,眼都不眨。花钱还是小事,还要天天踩着自行车去接送。这耗费的精力,是没有做过父母的人无法想象的。

孩子渐渐大了,要上高中、考大学啦,需要家长操心的事情就更多了。学校要求家长当好孩子的好后勤。每次学校开家长会,家长都要认真领会学校的意图,其中心就是两个字:抓紧。孩子处在这个年龄段,其家长都会有这种体会,老师把各种现象列举一遍,把道理掰开了、揉碎了说,无非是让家长去督促学生抓紧时间。于是家长就带着孩子参加各种业余培训班,请家教,忙里忙外,总感觉时间不够用。特别是对那些准备参加中考、高考的孩子就更是上心,又是热饭热菜,又是准备“汉堡包”和牛奶,还要准备什么口服液等等。如果孩子考不上,那就更是麻烦了。孩子要复读,复读后还考不上呢?中年家长那个操心哪,真是没完没了!

对子女的教育问题,也是中年人很苦恼的一个问题。许多中国家庭都是大家庭,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等这些老人负担起了养育隔辈人的责任,这时就会产生老人与孩子父母间在教育观念与教育方法上的差别与分歧。许多中年人感觉到老人的教育观念与教育方法不对头时,就会亲自对孩子进行教育,但只要一管,老人就不干了,不依不饶。这时的中年人虽然清醒地意识到应该怎样教育子女,但同时也认识到孩子是老人的精神寄托和精神享受。中年人既想按现代意识教育孩子,又不愿意伤害老人,因此一些中年人不得不提前给孩子就老人的错误而打预防针或干脆就让孩子与老人们分开。在这个时候,中年人又显得很无奈。

事实上,中年人自身的教育方法也有很多欠妥的地方。子女大了以后,社会要求家长既是孩子的监护人和教育者,同时又应是孩子的朋友,这样的要求对许多中年人来说是很难办到的。生活中我发现许多中年人并不是很懂得如何做家长,一个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对孩子过于纵爱,什么事都大包大揽,这影响了孩子独立自理能力的培养。每年大学新生入校时,我们便会看到这样的场景,父母们提着大包小包,而已是大学生了的孩子却悠闲地空手走着。到了学校,注册、报到、领书,垫被子、挂蚊帐、打开水,全都由父母代办。快二十岁的姑娘了,衣服都不会洗,还要每个星期提回家让母亲代劳……这到底是孩子的问题还是父母的问题呢?笔者认为,根子还是出在父母的身上,是他们的过于溺爱,造就了当前一些独生子女生活自理能力的低下。

报纸上曾登过这样一篇文章:一名中国记者在德国的公园里看到一个刚学走路的婴儿摔倒了,他的妈妈就在旁边的椅子上坐着,但并没过去扶他。孩子趴在地上,手被磕破了,环顾四周,见没人来扶他,哭了几声,最后还是自己站了起来,继续向前走。中国记者问孩子的妈妈为什么不扶孩子,她说:“孩子现在是应该学走路。”这位中国记者还在一艘游艇上见到一位丹麦的女孩子,说她要去旅游,要一边打工一边学习。这个女孩子没有买卧舱票,就在船舷借着不强的光线看书,一宿就是这样过来的。后来经过交谈,中国记者知道,这个女孩子才十七八岁,她的父亲按现在国内的话来说,是个“大款”,孩子却说,我就是征得父母同意后,自己出来锻炼自己的。我一分钱都不从家里拿,船票全是我攒的零花钱,旅途中的费用,我靠打零工去挣。

一般来说,中年人的子女基本上是青年人了,或者即将要进入青年时期,因而带有明显的青年时期的特征。他们要求有自己独立的人格、独立的行为和独立的思想,但中年的父母却不把青年时期的子女当做青年看,仍然是什么事情都包办代替。这不仅增加了中年人的负担,致使中年人过得累、过得紧张,而且也造成了与子女的隔阂,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我们每一个中年人都是从青少年时期走过来的。对许多中年人来说,青少年时期是他们最美好的人生阶段,同时也有着最令人遗憾的事情。人们常常设想,假如我再重新活一次,我会如何如何,这些遗憾的弥补就自然而然地放在了自己孩子的身上。可是许多中年人没有想过,人生恰似一个谜语,人在青少年时期,其人生的谜底还没有被揭开,他们可以对其有着无限丰富的猜想与幻想,尽管绝大多数猜想与幻想事后被证明是幼稚的、虚幻的。但当孩子正在做着青春美梦,正在兴趣盎然地猜想未来之谜的时候,中年人却向他们揭开了这个谜底,这将是一件十分令人扫兴的事情。如果人们相信宿命,知道自己未来的一切的话,人们的生活情趣会变得多么枯燥无味呀!

中年期应该是理性的时期,但中年人在对待子女方面,却经常有失去理智的时候。有些孩子就经常说,父母到了更年期了,话太多,以前没这么多话,现在太唠叨,总是挑毛病,对我们一点也不理解,他们认为只要孩子进家门,就应该抱着书看,而不应该做任何事情,不应该看电视,不应该听广播,不应该听流行音乐,不应该看小说……道理也冠冕堂皇,因为孩子正在打基础,应该努力,应该有理想,上高中,上大学,读博士,出国等等,并且反复说,孩子应有危机感,必须有真本事。

这些道理并不错,但孩子们觉得,每天我们都在做我们该做的事情,我们知道该怎样安排自己的时间与精力,我们知道该怎样做,即使是与异性朋友接触,我们也能把握住自己,家长没有必要这么担心。

我们承认孩子的理性思维能力不如家长,但家长也应明白,理性的成熟不是能够由家长代替孩子完成的工作。家长们的工作应是去为他们的理性成熟提供条件,为他们创造一些理性锻炼的机会。我们的许多家长一方面把孩子含在嘴里,一方面却焦急地对他们说:我为你提供了最好的条件,可你为什么总是长不大?他们没有想一想,含在嘴里的孩子,又怎么能够长得大?

中年人为孩子而忙,为孩子而累,但孩子却不领情,甚至有许多的抱怨,这使许多中年人感到伤心,感到委屈。其实,这是中年人自己做套自己钻。孩子大了,就应该放手让他们自由地生长与发展,应该给他们独立的思想空间,给他们创造独立办事的机会。而现在的中年人生怕孩子累着,连一个书包都要帮着背,结果让孩子养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坏毛病,这不是自讨苦吃?中年人应该洒脱一点,孩子能够思考的问题让孩子自己去思考,孩子能够做的事情让孩子自己去做。这不只是减轻了中年人自身的负担,而且也有利于孩子能力的培养。这样一个两全其美的事情,中年人为什么就想不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