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解心理压力
现在许多中年人都有一种感觉,那就是感到自己比别人活得累。
人到中年,虽然生理上日益成熟,心理上也日趋稳定,控制自身的能力、承受压力的能力都有较大的提高,意志力比以前更强,感情也更加稳定,但由于年龄的增长,生理上更年期的出现,加上家庭、工作环境的变化,到中年后期,中年人普遍感到压力大,活得累,这是一个很普遍的心理现象。
中年人的“累”,既有“身累”,又有“心累”。“身累”主要是肢体肌肉过度运动代谢的有害废物不能及时排除所导致的肌肉劳损及疲倦表现,常见有四肢无力、短气少言、昏沉欲睡等现象,持续的时间一般较短。 “心累”则是因为长期思虑过度所引致的思想及肌体疲劳,主要表现有神经衰弱、失眠多梦、记忆力下降、肢体软弱、精神疲乏、性功能下降等症状,持续的时间一般较长。“身累”可以导致“心累”,“心累”也可以导致“身累”,并且两者往往同时存在。在社会日益发达、科学日益昌明的现代,中年人感觉到的“累”,主要是一种“心累”,而“心累”比起“身累”更容易损害身体健康。有的学者称其为中年“紧张病”。
心理学家认为,中年人感受到的压力虽然来源于家庭与工作,但本质上是一种心理压力;而中年人感觉“活得累”,主要是一种“心累”,其实质就是一种心理疲倦,是人体对外界压力的自然反应,是健康状态已处在警戒线的信号。例如,情绪紧张焦虑可导致出汗、心悸、呼吸急促等现象;情感打击会使人感到沮丧,劳心的工作会使人感到精疲力竭。这些不良情绪还会引起内分泌失调、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能量过度耗损以至使人无法正常地工作和生活。
“心累”对身体健康的危害主要是造成“内耗”,形成不易觉察到的身体内在器官(尤其是心、脑、胃等重要器官)及功能的慢性削弱和损伤,它动摇了人体健康的“根本”,如果得不到及时警觉和关注,临床恢复的难度会增加,且恢复过程往往变得比较漫长,容易导致疾病的产生。引起的常见病症有高血压、动脉硬化、动脉栓塞、冠心病等,而后两种病症导致临床“猝死”的情况又较为多见,是脑血管类疾病的主要诱因,容易导致脑血栓、脑溢血(中风)等高死亡率疾病的发生。另外, “心累”也是消化道疾病的主要诱因,容易导致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胃肠肿瘤等迁延性疾病的产生。
中年人要走出“心累”之困,关键就是要减轻压力。然而,对于中年人来说,无论是工作压力还是家庭压力,都是他们必须承受的责任,要完全推卸与回避都是不现实的。不过,我们虽不能改变压力本身,但我们却能够调节对压力的认识和评价。事实上,真正给我们身心造成损害的并不是实体上的工作压力与家庭压力,而是工作压力与家庭压力在我们心理上造成的紧张感与压迫感,这便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心理压力。这就使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同在一个单位,有的人感觉压力大,有的人却压力轻;同为父母,有的人感觉活得累,有的人却活得洒脱自如,其关键就在于我们是不是把工作压力或家庭压力变成了沉重的心理压力。
心理学家认为,我们虽不能完全消除工作与家庭的压力,但我们可以缓解心理压力。虽然客观事物我们无法改变,但我们却可以改变自己的看法。看法积极了,也就是俗话说的“想通了”,情绪就能平和,压力就会减轻。专家认为,在很多时候,我们的心理压力是自找的。而累与不累,就在于我们能不能给心理减压。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缓解心理压力呢?2004年底,江西省南昌市一家名为“心理减压工作室”在一片争议声中开业。据该工作室的工作人员称:如果你想发泄不快和愤怒,想打人、骂人,都可以在这里找到发泄的对象。心理减压工作室实际上是一个供人发泄的场所。随后,在南京、沈阳等地也出现了类似的“发泄吧”。这种方法是否有效呢?
北京新华信商业风险管理公司社会调查中心就此问题,通过电话访问了200个北京居民家庭。调查结果显示:73%以上的人赞同“现在生活和工作的压力大或者很大”的观点,在谈及自己会采用什么方法排解压力时,最多的选择是找人倾诉。47%的人在受到巨大压力的时候会去找朋友或亲人倾诉,他们认为这种方式可以最大程度地减轻自己的心理压力。一位被访者说:“与朋友倾诉也罢,畅谈也罢,总之是要把自己感到的无形压力释放出来,其实朋友不一定能分担你的压力,但是你会发现,在长谈之后,自己就会感到无比的轻松和愉快,虽然这些压力还在,但你好像已经感觉不到了。”还有33%的被访者在感到压力时只是默默地由自己来承担,而不会以任何方式去释放这种情绪。另外10%的被访者则认为,有压力是社会的进步,有怨气就不一样了,在受到不公正的待遇的时候,他们不会忍气吞声,而是会立刻表示愤怒并且予以回击。
毫无疑问,现代社会是一个高度竞争的社会,对人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人们工作压力越来越大,工作和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于是,很多人感到紧张和疲劳,需要通过适当放松以释放积聚的压力,调节疲惫的身心。但是,笔者认为,这种压力并不都是缘于人际冲突,也不可能通过对人际冲突的对象进行“发泄”来得到缓解。所谓“发泄吧”,实质上是一种商业噱头,并不能真正起到缓解心理压力的作用。
心理专家认为,如果你在抱怨现代生活的压力太大,你快被“逼疯”了,请你立刻停止这样的想法,因为你心理的“压力阀”就操在你手上,是你而不是别人在控制给你“加压”还是“减压”。在同样的负担下,谁的心理和身体更健康,取决于谁更善于控制这些“压力阀”。比如,人们对情绪的处理有三种方式:压抑、放任和恰当地表达。前两种是“加压”的方式,给本来就沉重的压力推波助澜,后者却能起到“减压”的作用。再如,遇到问题你是绕开走、拖拉、依赖他人、犹豫不决还是勇敢面对、立即行动?前面的选择在短时间内可以减轻你的压力感,后面的选择才是长远的减压方法。
从心理学上分析,中年人可以从如下方面着手缓解压力:
1.了解产生压力的原因
到底是什么压垮了你?是工作?是家庭生活?还是人际关系?如果认识不到问题的根源,你就不可能解决问题。如果你自己在确定问题的根源方面有困难,那就求助于专业人士或者机构,比如心理医生。
2.用积极的态度面对压力
法国作家雨果曾说过:“思想可以使天堂变成地狱,也可以使地狱变成天堂。”在充满竞争的都市里,每个人都会或多或少地遇到各种压力。可是,压力可以是阻力,也可以变为动力,就看自己如何去面对。社会是在不断进步的,人在其中不进则退,所以当遇到压力时,明智的办法是采取积极的态度来面对。有的学者甚至认为,我们要对压力心存感激。人生怎能没有压力?的确,想想并不曲折的人生道路,升学、就业、跳槽,从偏远的乡村走向繁华的都市,我们的每一个足迹都是在压力下走过的。没有压力,我们的生活也许会是另外一个模样。当我们尽情享受生活的乐趣的时候,都应该对当初让我们曾经头疼不已的压力心存一份感激。生活本来就是丰富的,任何人的生活都不会一成不变。我们需要一帆风顺的快乐,但也要接受挑战和压力带给我们的磨炼。缺了谁,我们的生活都会显得有几分单调。有了这种心态,我们就不会把压力当回事,压力自然就不能成为压力了。
3.不要把工作当成一切
当你的大脑一天到晚都在想工作的时候,工作压力就形成了。可能的话最好把工作进行分摊或是委派,以减小工作强度。另外,工作压力的产生往往与时间的紧张感相生相伴,使人总是觉得很多事情十分紧迫,时间不够用。解决这种紧迫感的有效方法是时间管理,在进行时间安排时,应权衡各种事情的优先顺序,要学会“弹钢琴”。对工作要有前瞻能力,把重要但不一定紧急的事放到首位,防患于未然,如果总是在忙于救火,那将使我们的工作永远处于被动之中。再者,我们一定要平衡一下工作与生活,分出一些时间给家庭、朋友、嗜好等。娱乐是对付压力的良方,有时候通过看看书、涂涂画、听听音乐等,让心情慢慢放松下来,再重新去面对,到这时往往就会发现压力其实也没那么大。
4.暂时将压力抛开
可以考虑暂时变换一下环境。中年人通过外出旅游、走亲访友等形式,到了新的环境,可以产生新的活力,恢复新的潜能。平时也要注意休息,工作再忙,一天中也要多进行几次短暂的休息,做做深呼吸,呼吸一下新鲜空气,可以使你放松大脑,防止压力情绪的形成。
5.适度转移和释放压力
面对压力,转移是一种最好的办法。当压力太重背不动时,那就放下来不去想它,把注意力转到让你轻松快乐的事上来。等心态调整平和以后,此时已经坚强起来的你,还会害怕面前的压力吗?比如做一下体育运动,体育运动能使你很好的发泄,运动完之后你会感到很轻松,这样就可以把压力释放出去。
6.学会自己宽容
辨别一下你能控制和不能控制的事情,然后把两类事情分开,归为两类,并列出清单。开始一天的工作时,首先给自己约定:不管是工作中的还是生活中的事情,只要是自己不能控制的就由它去,不要过多的考虑,否则会给自己增添无谓的压力。压力其实都有一个相同的特质,就是突出表现在对明天和将来的焦虑和担心。而要应对压力,我们首先要做的事情不是去观望遥远的将来,而是去做手边的清晰之事,因为为明日作好准备的最佳办法就是集中你所有的智慧、热忱,把今天的工作做得尽善尽美。在此过程中,我们要学会自我宽容。人世间没有无所不能的人,企求事事精通、样样如意只会促使自己失去心理的平衡,所以应先明了你可稳操胜券的事情,集中精力去完成它,你定会因此而感到莫大的喜悦。做不到的事情则不要勉强自己,尤其不要动不动就责怪自己,与自己过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