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心太累”
刘女士今年45岁,是一家公司的客户部经理,负责着公司发展客户、联络客户与安抚客户的工作。每天的工作忙得晕头转向,但时不时还是受到公司高层的指责,要么是说客户发展速度太慢,要么是说客户投诉太多。好不容易熬到下班处理完手中的事务急匆匆地赶回家(中途还得路过菜市场买做晚饭的菜),扔下手提包系上围裙手忙脚乱地择菜、洗菜、切菜、炒菜,忙乎了一个多小时终于把饭菜弄好了,却发现上初中三年级准备参加中考的儿子却还没有回来,连忙打电话让丈夫去网吧找。刚放下电话,电话铃声又响了:丈夫的母亲哮喘病又犯了,得赶紧送医院。于是又只好边解下腰上的围裙边往门外跑……刘女士疲惫不堪地感叹说:这中年的日子过得好累!
刘女士的感叹,实际上也是绝大多数中年人的感受。中年期是创业的黄金时期,也是身心负担最沉重的时期。人到中年,虽然生理上日益成熟,心理上也日趋稳定,控制自身的能力、承受压力的能力都有较大的提高,意志力比以前更强,感情也更加稳定,但由于年龄的增加,中年期在体力上逐渐衰减,对工作、事业和家庭的具体事务均感到有些力不从心,可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又促使他们在各方面都要做得尽善尽美,面面俱到。诸事劳身,万事累心,致使许多中年人都有一种活得特别累的感觉。如果再加上工作上的失意,同事间的竞争,家庭成员中的生老病死,复杂的人际关系等种种烦恼,则更使中年人感到身心交瘁,不胜重压,从而引起中年人的心理波动。如果长期处于这种紧张、焦虑或恐怖烦闷的心态下,就会引发心理和身体上的疾病。
医学研究认为,人到中年,在生理上是身体的转变时期,处于神经、内分泌的动荡时期,同时在心理上则是一个矛盾重重的“多事之秋”。家庭负担重,工作压力大,使中年人要承受着较大的心理压力。一般来说,中年人普遍面临三大心理问题:
1.中年人的心理压力大
首先是来自家庭的压力。中年人是家庭中的主心骨,他们在家庭生活中既要扮演丈夫或妻子的角色,又要扮演父亲或母亲的角色,还要扮演儿子或女儿的角色,多重角色的转换常使他们感到心理上的不适应。繁杂的家务,子女的教育,婆媳关系,家计的安排均能使他们疲惫不堪。而赡养父母、养育子女、建设家庭的经济压力,更使中年人有如牛负重之感。
其次是来自工作的压力。许多中年人是工作中的骨干,而来自工作中的各种矛盾常使他们感到强烈的心理压力。工作中复杂的人际关系,如上下级的隔阂,同事间的磨擦等,都会使人感到情绪紧张,烦躁不安。而现代社会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知识更新节奏加快,要求中年人不断学习新的科学知识,以更新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才不会落后于时代前进的步伐。但人到中年,已不可能像自己年轻时那样精力充沛地学习,心力不济与工作中的紧迫感无形中使得中年人承受着极大的心理压力。另外,在工作成就的追求上,无论位阶的晋升或事业的发展,中年人都有可能面临难以突破的瓶颈:想要改行,机会不大;中年转业,又觉危机四伏。为了养家,只好像拖着犁的老牛一般勉强往前走。
再次是来自自身的压力。人几乎是出于本能地不断提高自己的人生期望值。在许多人眼里,好像一生中最值得骄傲的正果都应该在中年时期修得,因此他们迫不及待地想在事业上有所建树,不断地给自己加鞭加压,不停地攀登、追求,似乎稍有松弛,便会日过午头,以至弄得身心交瘁,疲惫不堪。另外,自身的健康状况也常给中年人带来较大的心理压力。人到中年,生理状况开始发生变化,内分泌失调,免疫力下降,身体各部件渐次磨损了,于是诸疾百患极易潜然而生。因此,医学界称中年期为“危险期年龄阶段”,疾病发病率较高。此时,若注意身心的各种锻炼,便能安然度过危险期,但许多中年人不能正视身体的各种变化,往往将身心衰退的某些征象看成是大难临头的象征,成天为此忧心忡忡,给自己造成一种无形的心理压力,继而严重影响工作、生活。
以上这三方面的压力就像“三座大山”一样,压得中年人喘不过气来。
2.中年人的心理困扰多
中年人要面对因身体功能减退而产生的种种心理不适,包括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与身心力不足的无奈,健康与疾病的困扰,因社会地位的演变及家庭角色的转换所产生的不适应,渴望事业有成与家庭拖累,随波逐流的大环境与渴望保持独立个性等诸多矛盾。中年人要是不能正确处理这些矛盾,便会导致种种心理冲突及困扰的频频发生,产生如焦虑、失望、烦躁、忧郁、压抑等不良情绪,继而严重影响身心健康。
进人中年期的男女,工作条件和家庭生活都可能发生许多较大的变化,比如本人体弱多病,工作上面临下岗或退休;子女成年后,开始独立生活或组成新的小家庭,家庭结构发生变化等。这些变化会带来一系列的困难和不适应,也会给中年期男女带来许多烦恼和压力,处理不好便会造成心理上的不平衡,产生心理上的疾病。而如果进入更年期的男女,对正常的生理现象或偶然的生理变化缺乏应有的心理准备和科学的了解,自认为睡眠时间减少、食量下降、记忆力衰退使自己健康状况每况愈下,并时常为此担忧,从而产生不同程度的疑病倾向,以致将自己的注意力陷入身体不适及苦恼的重围之中,进而对完成本职工作或接受新的任务感到信心不足,对个人的前途容易滋生悲观的情绪。
还有些中年人,由于在中年前期劳逸结合得不好,或体育锻炼不够,加上工作和家务负担的加重,体质下降较快,出现了未老先衰的现象,各种慢性病相继出现,如高血压、冠心病、肺心病、溃疡病。据对天津市近7万名中年知识分子的健康普查材料来看,患有各种疾病的人数占总受检人数的46%。体质下降、疾病增多,必然会影响人们的心理状态,增加心理压力,这是一些人进入中年期后情绪出现烦躁、忧郁、悲观的一个重要原因。而更年期男女生理上出现的障碍,反过来又会加重上述消极情绪,使心理不平衡的情况更加剧烈。
中年期由于生理功能开始减退,就会相继出现与衰老有关的特征性变化,因此不少人感到工作能力下降,容易激动、烦躁、多愁善感、抑郁、多疑,这时正是中年人的“易损期”,稍有伤感的事情发生,就有可能引起激烈的情绪反应,或暴跳如雷,或涕泪俱下,或抑郁沉默……多数中年人力不从心之感会越来越明显,有的由于多年职业劳动而致的伤残以及艰难岁月中遗留的顽疾,可以使人“未老先衰”,也使得某些中年期男女开始为日渐衰老而忧愁不已。
另外,中年人也还常常有敌意的情绪。中年人可能会同情那些在生活中陷入困境的人,而对那些平步青云的人却往往会生出敌意。这种敌意的产生大都与自卑感有关。
沮丧也是中年人常见的心理。张某刚到44岁便一蹶不振,他很少感到喜悦,也很少激动,整日里忧愁沮丧。他沮丧的主要原因是不能面对周围的人和事,无法适应周围的环境。他逃避责任,把所有的过失全归咎于别人,并总是感叹:这个世界对我太不公平了!沮丧情绪常常会放大生活的不幸,所以对那些被强烈的沮丧情绪持续困扰的中年人来说,很有必要接受心理治疗。不过,许多人常常不愿承认自己心理上有问题,这就很容易促使沮丧情绪进一步影响到他们的工作、生活和婚姻。
3.中年人的心理疲劳重
中年人的心理疲劳是指社会、家庭、工作、生活、人际关系的多重压力所造成的长期的精神负重,使得中年人总处于一种焦虑、烦躁、恐惧、抑郁的压力之中,使心理隐入“心力衰竭”的状态。心理疲劳程度严重的人情绪总处于不佳状态,精神过度紧张,压抑感很强,总感到自己活得很累、很苦,经常不自觉地去想生活中的一些阴暗面,如死亡、事故和疾病等,遇到困难总朝着消极方面去想。
医学研究表明,心理疲劳是由长期的精神紧张、压力、反复的心理刺激及恶劣情绪逐渐积累而形成的。如果它推垮了个人心理的警戒线,各种疾病就会乘虚而人,在心理上会造成心理障碍、心理失控,甚至心理危机;在精神上会造成精神萎靡、精神恍惚,甚至精神失常;在身体上则会引发多种疾病,如偏头痛、高血压、缺血性心脏病、消化道溃疡、支气管哮喘、月经失调、性欲减退等等……在心理方面出现功能障碍时,会表现为紧张不安、动作失调、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注意力涣散、工作效率下降等。事实证明,脑力劳动者和压力过大者,尤其容易产生心理疲劳。中年人多数或多或少地有一定的心理疲劳,因心理疲劳超过警戒线而患上精神、心理疾患的个案也很多。尤其是在遭遇事业危机,尝试事业转型期间,压力更是呈几何倍数地增大。如何在中年时期解除心理疲劳,保持身心健康,是中年人面临的一个大问题。
当然,并非人到中年就一定会发生心理危机。医学专家认为,所谓中年心理危机,实质是内有人格缺陷积累,外有职场竞争压迫,家有青春期子女“代沟”对抗,若再有夫妻间长期疏于交流的误解冷漠,所有这些矛盾、困难将会汇集、挤压碰撞而大发作。如若生命早年并未奠定坚实良好的人格基础,社会适应未及时建构,又任种种缺陷引发的困难日积月累,难免到中年压力加剧而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