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富”但“力不强”
我有一个朋友,在一家地级电视台工作,每年都是由他负责组织该电视台一年一度的春节电视文艺晚会,今年也不例外。办电视文艺晚会是一个辛苦活,从组织编排节目到请演员,从舞台设计、服装租借、录音彩排到电视摄制与直播,千头万绪,前前后后要忙活几个月。而我这位朋友居然一连操办了11台春节文艺晚会,并且一年比一年有新意,在电视文艺界颇有影响。没有想到的是,今年他却突然晕倒在了晚会现场,连忙送到医院,医生一检查——累的!我去探视朋友时,与医生聊起,说他年年都是这样干的,今年怎么会晕倒呢?医生对我眼一瞪:你以为他还是一二十岁的小伙子?四十多岁的人了,干活得悠着点了!
回来一细想,医生的话还真是那么回事。以前我也总觉得自己年纪轻,身体棒,有电梯不乘偏爱爬楼梯,上个七八层楼不喘粗气;回家背一罐煤气还可以手提一袋米;为了赶书稿,一天只睡三四个小时居然头不昏脑不胀,思维清楚得很。而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总觉得手脚无力了,感冒发烧的时候多了,到基层采访也不能熬夜了。到医院检查又没发现什么大病,与同事们一聊起,许多四十多岁的人都有同样的感受——人到中年身体差了。
许多影视作品都把中年人刻画成朝气蓬勃、意气风发的形象,许多中年人自己也认为正值年富力强的时候,在单位里是骨干,挑大梁,负主责,干什么事都是冲锋陷阵,走在最前面;在家庭里更是栋梁,是支柱,上要赡养老人,下要养育子女。因此,中年人总是扮演着关心与照顾别人的角色,我们的社会也把关注的重点放在老人、儿童的健康上,很少考虑中年人的健康,关注中年人的身体。而事实上,中年人“年富”但“力不强”,已经进入了人生的一个多事之秋。有专家提醒,中年人,尤其是45~55岁,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了人们生命的“高危期”,疾病的“暴发期”。
人到中年,脱却了青年人的幼稚,又没有老年人的暮气,因而给人一种年富力强、意气风发的感觉。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在生理上,中年是生理功能从全盛时期开始进入衰老的过渡阶段。据生理学家研究,人在20~25岁时,生理功能达到一生中的全盛时期。经过短暂的稳定,大约从30岁开始,人体各器官系统功能开始缓慢衰减,每年约递减1%。
比如心血管系统,从30岁起,每10年心输血量下降6%~8%,同期血压却上升5%~6%。血管壁弹性因动脉逐渐硬化而降低,血管运动功能和血压调节能力减弱。血液胆固醇浓度也随年龄增长而增高,心脏冠状动脉和脑动脉可因而发生粥样硬化。病变进一步严重时,动脉管腔变窄,引起心脏或脑的供血不足甚至缺血,造成诸如慢性心肌缺氧、心绞痛、心肌梗塞、猝死、脑溢血、脑血栓形成、脑软化等心脑血管病,这些疾病对中年人的健康与生命是最大的威胁。
呼吸功能也是逐年下降,肺泡和毛细血管的直径随年龄增长而扩大,肺组织弹性逐渐减小,肺的扩张与收缩能力随之下降,肺活量因而变小。由于肺泡间质纤维增生,毛细血管壁增厚,肺的气体交换功能也逐年降低。在肺呼吸功能下降的同时,其抗病能力也下降,慢性支气管炎等呼吸道慢性疾病的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
消化功能下降,最明显的是胃液分泌量逐渐减少,胃液酸度和胃蛋白酶原含量降低,其他消化腺的功能也减退。
各种内分泌腺的功能也在减退。胰岛素分泌量减少,使一些个体发生糖尿病倾向或罹患糖尿病。性腺功能降低,使性欲减退。到了中年后期,还会因内分泌功能紊乱而出现更年期综合征。
其他器官系统功能也在减退。如肌肉开始萎缩、弹性降低、收缩力减弱;骨骼出现脱钙过程,致使骨质密度降低;肝功能减低,使清除体内废物的能力下降等等。
应特别强调指出的是免疫功能的降低。中年后期,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都开始出现功能减退现象。抗体生成减少是一个突出表现,各种抗体的浓度随年龄增长而下降;细胞免疫功能也减弱,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和自然杀伤细胞的杀灭能力都有所减退;免疫监视系统对发生癌性突变的细胞的监视功能减弱。这种变化在50岁左右十分明显。这就是50岁前后的中年人常常心力交瘁,易患多种疾病的重要原因。特别是癌症的发病率在50岁前后是高峰期。
这种功能减退的生理变化如与不良的心理相结合,加上不良的生活方式及长期的超负荷紧张工作,就可能导致中年人疾病的发生。以高血压为例,中年人的患病几率就是青年人的8倍。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份报告说,从世界各国大量的统计资料看,人进入中年后,生理上会发生很大的变化,43~45岁是一个分界线。人的生命曲线从高峰跌下,而工作和家庭的负担曲线向上升,这两条曲线的相交处正是44岁,所以44岁又称作“中年剪刀”的轴。相关资料显示,40岁左右是多事之秋:原发性心血管疾病多数是在40岁以后开始出现症状;动脉硬化,尤其是脑动脉硬化患者年龄在40岁以上;老年性关节炎,临床上发现X光片改变通常在40岁左右。专家指出,中年是器质性疾病多发的阶段,心脑血管病、前列腺炎、颈椎病、肝胆疾病已成为中年人身上的几颗“定时炸弹”。
我国国家体育总局、卫生部等11个部门对全国的调查也证实,40岁年龄组的体质最令人担忧。监测数据显示,40岁的人群个头开始缩小,身体发胖,血压上升,肺活量和肌力下降。
然而,大多数中年人没有明显地觉察到自己身体的变化,或者是不重视也不情愿看到身体的变化,因此通常适应得很慢。其实,人到中年,必须承认并正视自己身体的变化,及时认识到自己的身体毕竟不像青年小伙时期那样健壮,功能也不如以前那么好了。就像青年男女必须抛却童年期的幻想以接受现实成长的自己并取得适应一样,中年人对于他所不喜欢、甚至象征着岁月不饶人的生理变化,也必须加以适应。如果中年人不能接受青春已逝或青春将逝的现实,往往会发展为一种反抗作用,对工作、生活、家庭关系尤其是身体保健极其不利。因此,中年人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重新制定自我期望值。人们常讲对工作要只争朝夕,但人到中年,由于身心健康的特点,更应该提倡按部就班,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
从医学角度看,中年是健康能否保持的分水岭。认识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这是我们所说的加强中年保健的基础。一般来说,中年人在社会经验和心理承受能力方面比其他年龄段的人都更有自己的优势,只要正视客观实际,加强心理调适,加强身体保健,就能身心愉快地达到新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