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不能用金钱来衡量
没有哪个时代的中年人会像现在这样急切地渴望赚钱,渴望致富。这不是现在的中年人突然都变得贪心了,而是他们的经济压力大了。
作为家庭支柱的中年人,上要赡养老人,下要抚育孩子,医疗、教育、住房是压在中年人肩上的三座大山;油盐柴米酱醋茶,是捆在中年人身上的七根绳索。过去讲究省吃俭用,讲究勤俭节约,现在时兴超前消费,时兴享受生活,你怎能还过得那么寒酸,那么清贫?何况外界的压力在时时刺激着中年人本就绷得很紧的神经。面对曾经在一个河滩上放牛的同乡住进了豪华的别墅,我们怎么还能甘心窝在城市角落的棚户里捉襟见肘?面对曾经在一个教室里上课的同学开着锃亮的小车绝尘而去,我们怎么还会愿意在公共汽车里挤得一身臭汗?面对曾经在一个办公室里上班的同事成了腰缠万贯的富豪,我们怎么还好意思为孩子的学费愁眉苦脸?何况我们这一代的中年人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很大,对于家庭抱有着一种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总希望自己能给家人提供富足无忧的生活,否则就会觉得自己没有尽到责任。因此,现在的中年人普遍有着强烈的致富欲望,有着强烈的赚钱冲动。
于是,我们可以看到为了金钱,许多中年人在劳累奔波,在殚精竭虑,在苦思冥想。有的中年人本来工作就非常的忙碌,但他们还在外面身兼数职,多方赚钱;有的中年人白天辛辛苦苦上班,晚上还得去摆夜宵摊贴补家用。为了赚钱,许多中年人没日没夜地忙生意,拼死拼活地往上爬,陪尽了笑脸,使足了力气,真正是为“钱”消得人憔悴。可结果却是钱可能有了,但身体垮了,生活乏味了,甚至家庭也破裂了。
毋庸讳言,金钱对于中年人来说确实具有重要的意义。根据美国《妇女家庭月刊》的一份调查报告,人们有70%的烦恼是与钱有关的。问题的关键是:我们应该怎样合理地对待金钱,恰当地获取金钱,科学地使用金钱?一些中年人把金钱等同于幸福,认为只要自己赚够了钱,就能让全家人都过上幸福的生活。于是,他们把获取金钱当做人生最大的追求,天天围绕金钱转,其实,这是非常错误的认识。金钱只是许多东西的外壳,却不是里面的果实。它虽能带来食物,却带不来胃口;能带来相识,却带不来友谊;能带来婚姻,却带不来感情;能带来享受,却带不来幸福。
相传有一个富商,生意做得很大,但是每日都要算计、操心,因此特别烦恼。在他家隔壁住着一对贫穷夫妻,靠做豆腐为生,虽说清贫,却有说有笑,快快乐乐的。
富商的太太不免心生嫉妒,富商说:“那有什么难,我叫他们明天就笑不出来。”言罢,一抬手将一大锭金元宝从墙头扔了过去。
次日清早,穷苦夫妻发现了这一锭来历不明的金元宝,心情大变,揣测这钱的来路,又琢磨能否弄到更多的钱……如此这般,三天三夜,茶饭不思,寝食不宁,自此,再也听不到他们的歌声和笑声了。
一墙相隔的富商对他的太太说:“你看,当初我们不也是这样的吗?事情就这么简单!”这说明,金钱能给人们带来富足的生活,但也可能给人们带来烦恼。当然,这不是金钱的错误,而是我们在对待金钱与使用金钱上出现了偏差,结果使我们成为了金钱的奴隶。按理说钱是我们挣的,人当然就是钱的主人。无钱时,不为金钱所动,靠自己双手去创造财富;有钱时,不为金钱所累,用它为自己、为社会和他人造福,这是最高的境界。但现实是许多人却为钱所困,为钱所累,为钱所害。有的因为无钱而杀人越货,有的因为有钱而荒淫无度,有的因为赚钱而心力交瘁,有的因为争钱而亲友反目……这时候,钱其实已不再是钱了,而成了一种束缚,成了紧箍咒。
有人说,财富就像一匹桀骜不驯的烈马,如果你不会驾驭,你不仅不能享受到拥有财富的快乐,反而有可能被财富所害。有这样一个故事:
“你的那匹新马哪里去了?”一个人问另一个人。
“我已经卖掉了。”另一个人回答说。
“卖掉了?为什么?我上次看到那匹马的时候,你好像挺喜欢它的。”
“是的,但那时我只是刚刚买到它。每次我骑上它时,它总是一路飞奔,摔了我三次,使我折断了一个手指,一只胳膊也脱臼了,遍体鳞伤。我不知道到底是我在驾驭马呢,还是马在驾驭我。因此,我就不要它了。”
对很多人来讲,巨额的财富就像脱缰之马,无法驾驭。它搅乱了人们内心的安宁,破坏了人们的生活准则,有时甚至还败坏了人们的道德。
当然,就算是桀骜不驯的烈马,我们也可以用马嚼铁去对付它。对于财富来说,我们也要用坚定的决心、清醒的意识和深刻的思想去支配它,使自己成为财富的主人,而不是做财富的奴隶。财富本来是增添人的快乐和幸福的,但如果被它支配,由此变得自私、吝啬、贪婪、苦难他人,从而疏远了与家人的联系,放弃了正常的睡眠和有益健康的娱乐,并且无暇享受生活带来的正当快乐,这是非常可悲的。此时的我们实际上已经成为了金钱的奴隶。
然而,许多中年人对此似乎还缺乏深刻的认识,他们还在天天为自己不能像百万富翁那样拥有万贯家财而遗憾。其实,幸福与否并不是用金钱来衡量的,经济学家对此早有研究:虽然财富可以带给人幸福感,但并不代表财富越多人越快乐。研究表明,一旦人的基本生存需要,如衣食住行得到满足后,那么,每一元钱财富的增加对快乐本身都不再具有任何特别的意义。例如日本,1960年还是一个穷国,而到了20世纪80年代后期,它的人均收入翻了4番,一下子就站在了最富裕的工业化国家行列,然而日本1987年人均幸福指数报告的平均水平并不比1960年高。他们比过去拥有了更多的洗衣机、小汽车、照相机和其它物质享受,但是这并没有显著增加他们的幸福感觉。显然财富并没有给人们带来足够的快乐,实际上,人们为了获得更多的财富整天奔波,比以前更加忙碌了,生活压力更重了。据美国纽约州一项对彩票迷的调查显示,开奖前,这些彩迷都沉浸在假如自己成为幸运儿就如何如何的幻想之中。摇奖产生的幸运儿在获奖之后的几周内,通常都会沉浸在飞来横财的喜悦中。不过,追踪研究表明,几年后,那些幸运儿的幸福感在某些方面甚至比以前还缺乏。
当然,对于中年人来说,他们都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获取财富,从而把自己的家庭建设得更美些,让自己的家人生活得更好些,这是无可厚非的事情,这体现了中年人的责任心与进取心。但是,我们不能把谋求金钱与获取财富作为人生的惟一目的,如果这样的话就失去了人生的意义,失去了生活的乐趣。另外,在财富的追求上,我们也不要这山望着那山高,非要给自己定一个不切实际、难以实现的目标。我们都希望成为富人,但真正能成为富人的却只能是极少数,与其定一个虚幻的几乎不可能实现的目标,不如实际一点,定一个符合自己实际又能改变自己的境况的目标。有人也许会不服气,年广久炒瓜子炒成了富翁,热比娅靠给人洗衣服赚的3000元钱起家成为亿万富婆,我们为什么不行?我们在这里丝毫没有否认你能够成为富豪的可能性,只是相对于整体而言。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每个人都成为富豪是不现实的。我们这样做并不是要人们放弃努力,而是奉劝人们不要与别人盲目攀比,只要自己过得舒适,过得惬意,过得快乐,那就是最大的幸福。钱没有别人多不要紧,房屋没有别人的大无所谓,关键是我们是否享受到了生活的快乐。如果我们非要给自己定一个什么目标,一定要赚多少钱,要买多大的房子,要开什么样的车子,从而把自己搞得精疲力竭,未老先衰,甚至英年早逝,那又有什么意义呢?
其实,一个人生活得幸福与否,从来没有一个恒定的标准。在更多的情形下,幸福与否是一个人的现实生活感受,是与先前的生活、与周围人的比较。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发现,有的人一文不名,照样活得有滋有味,你要说他穷,他会说某某比我还穷;有的人坐拥金银,别人拥有的他都有,但仍然雾锁愁眉,日月无光,你对他说,你已经幸福到家了,他会说,某某人比我更幸福。我们不可简单地嘲笑前者的麻木不仁,也不可轻易地指责后者的不知满足,他们的满足与不满足各自有各自的理由。
张田勘先生在《深圳青年》发表的一篇文章《幸福来自参照系》,就很让人启发。
今天,在市场经济下的幸福在很多人看来似乎是财富、金钱、地位和权力,但是这可能只是浅层的或表面的因素,而实际上,社会心理学的调查表明,富有与金钱并非是一个人幸福的最重要因素或惟一条件,因为有时候穷人比富人还感到幸福和开心。
开心与否,幸福与否,在于一个人是否找对了自己的位置和参照系,这种位置既是生活和职业的,也是心理和认知的。当我们处在一个适宜的位置,看问题处于一个适宜的参照系时,我们就可能感到幸福。英国广播公司有一个系列剧《保住面子》,这部剧在英国产生了一个人人皆知的现象,即“海辛斯·巴凯特现象”。这个系列剧说的是,一个中产家庭的主妇叫做巴凯特,老是观察她的邻居有什么收获,要么是财富,要么是社会地位的提高。每每观察到她的邻居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后,她就会感觉非常不舒服。但是一到穷邻居面前,她又表现出强烈的优越感,感到自己非常幸福。
英国《独立报》发表的一个调查对这种“海辛斯·巴凯特现象”做出了解释,“我们的幸福与我们的邻居的富裕程度成反比,如果你被富裕的邻居包围着,你就会感觉不幸福。相反,如果你与贫穷的邻居住在一起,你就会感到幸福。”这其实就是道出了人们的幸福与否是一种相对感觉,因为一个人的财富并没有增长,但如果选择的环境不同,幸福感就大不一样。与此相似,美国国家经济局公布的一项调查结果说,不能赶上邻居的生活水平是导致人们没有幸福感的一个主要原因,而这种情况比以前人们认为的还要严重。富裕的邻居会让那些在经济上拮据的人对自己的住房、收入和闲聊时间等各方面更加失望。
马克思对此也早有精辟的见解:“马有大有小,只要邻居家的马比较小,居民的一切社会要求就满足了。可要是在这房子旁边砌一座宫殿,这座可爱的房子立刻缩成了小破棚子。”所有的人都会有这种与人攀比的心理效应,也应验了中国的俗语“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比别人好就窃窃自喜,比别人差就心生妒忌,怒火中烧。
那么,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呢?当然,靠自己的能力致富从而获得和产生幸福是重要的途径,但是研究人员开出的却是一个更加简易而有效的药方,即与比自己更穷的人住在一起或与穷人相比较就会产生幸福感。
固然,追求幸福首先是靠自己的努力、勤奋、汗水还有智慧,不过,研究人员开出的药方也是很有实用价值的。因为当我们不可能一夜暴富,或经过一生的辛劳都还达不到体面的、富裕的生活的话,惟一能做的事就是找准参照系,这也是感受幸福的最有效率和最经济的做法。更何况如果在生活、职场、人际关系的方方面面和所有地方找到适宜自己的位置和参照系,我们的心态就会更为平和,这反而会让我们更容易获得成功和获得财富。因为只有平和的心态才会理性和理智地对待生活和工作,并捕捉到机遇和珍惜自己的所得。而另一方面,即使我们不富有、不成功,但心静如水的祥和心态同样让我们少一些焦虑和抑郁。仅仅从减少心理疾患来说,我们也节约了成本和金钱。
著名女作家池莉在一篇文章中也提出了类似的观点。她说:现在,好日子也不好过。因为什么叫好日子,很难界定。温饱不愁了,还有山珍美味呢!别人能够吃到而我却不能够吃到,就不觉得自己的日子好。你有住房了,那边却竖起了别墅;公共汽车不拥挤了,大路上却跑过一辆辆私人的轿车;你开始吃肉了,时尚标榜的却是吃野菜;你穿得整整齐齐了,流行的却是穿得越少越好;你的工资提高了,但有人赚的钱却是成百上千万。好日子是难过得多,好日子弹性太大,物质太多,信息太多,诱惑太多,但不是你想要什么就有什么的。而在穷日子里,发自内心的要求就是吃饱肚子。
如果什么东西都要跟比自己好的人比,那么我们就只有气死的份儿。与其自寻烦恼,我们不如调整心态,选择恰当的参照系,从而感受人生的快乐与生活的幸福。这不是在提倡阿Q精神,而是建议人们量力而行,知足常乐。用池莉的话说是,好日子就在自己的手中,就看我们有没有把握的技巧。
总之,财富固然重要,但我们一定要谨记:财富不是人生的目的,而是创造美好人生的手段。惟有兼顾事业、生活、健康、家庭与财富,才是真正的成功。获得天下财富而失去健康、家庭与生命意义的人,不能算个成功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