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和万事兴
在许多人的心目中,人们的幸福程度肯定是与财富有关,与权势有关,与地位有关。然而,北京美兰德信息公司发布的一次专门调查却得出一个让人耳目一新的结论:家庭和睦是幸福的首要因素。
此项调查表明,金钱并不能给人们带来更多的欢乐,幸福的人们更庆幸自己拥有一个和睦的家。调查显示,在感到生活幸福的城市居民中,有74.3%的人认为幸福的主要原因依次是:家庭和睦、身体健康、事业顺利。有趣的是,调查结果显示,金钱和地位并不太为百姓所看重。
调查数据表明,在少部分感到不幸福的居民中,认为不幸福的原因主要包括经济紧张、事业不顺利、人际关系紧张、身体健康状况不良等。其中认为“家庭成员有矛盾”和“夫妻关系不和”的比例分别为9.6%和4.4%。
其实,一个家庭是否和睦,不仅与幸福程度有关,而且对人的健康的影响也很大。家庭不和睦对人的健康有害,家庭和睦则对人的健康有益。
“小吵天天有,大吵三六九”,家庭成员心头必然充满忧愁与烦恼。医学研究发现,经常吵架对大脑是一种恶性刺激,会使大脑皮质的兴奋和抑制过程失去平衡,影响正常的生理功能,以至产生烦躁不安、失眠健忘、头晕耳鸣、食欲减退及精神失常等症状,过度的悲伤、气愤、惊吓甚至能置人于死地。家庭关系不和睦,还容易诱发高血压、心律失常、冠心病、胆结石、胃和十二指肠溃疡等多种疾病,加快人的衰老,甚至促发癌症。
家庭和睦、融洽,对健康和长寿则大有裨益。一位名叫奥尔夫的外国医生报道了一个典型病例:一位中年绘图员胃痛已经十年,经检查证实为十二指肠溃疡。不久,他和一位温柔而富有同情心的女子结婚,由于夫妻和睦,心情舒畅,溃疡病症状完全消失了。可是好景不长,妻子不幸去世。以后,他再次结婚,但后妻个性很强,不满意丈夫的工作和生活,两口子为此经常吵架,于是他的胃溃疡又复发了,并从此缠绵不愈,而且几次溃疡病发作和出血都恰好是在他和妻子闹矛盾的时候。
这个例子说明,家庭和睦与否对身体健康的好坏是何等重要。由于夫妻不和导致慢性病复发或加剧,经常可以见到,而家庭和睦,则是促进健康长寿的精神药方。在和睦的家庭里,不仅在衣食住行上配合协调,物质生活上有条不紊,而且由于互相关心、亲密无间,形成了快乐的气氛,使一家人的心情处于最佳状态,家庭成员不仅抗病力增强,不易患病,而且使全身机能的协调也处于最佳状态。
著名作家刘绍棠曾被错划为右派,下放农村劳动改造。他的妻子是位华侨,在家庭处在逆境的情况下,只有这位妻子真正地理解丈夫,一有时间,就风尘仆仆地跑到农村去看望刘绍棠,夫妻的恩爱有增无减。刘绍棠平反之后,回忆起那段时光,特别感谢妻子的爱心、支持和激励。也因为此,他们的孩子也学有所成。
现代医学与心理学研究还发现,家庭和睦是孩子的最佳补品。时下,不少年轻父母为了使自己的孩子健康聪明,煞费苦心地购买营养补品让孩子服用,结果却收效甚微。心理学家指出,与其买补品,还不如给孩子创造一个欢欣愉悦的家庭环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夫妻吵架,子女也遭殃。对少年儿童的智力调查表明,在经常吵架的家庭气氛中生活的儿童,智力、身体发育普遍受到影响,致使引起孤独、抑郁、行为反常、性格怪癖、食欲不佳、记忆力下降、神经衰弱、学习成绩下降等。而生活在恩爱和睦家庭中的孩子,不但心理比较健康,而且智商也较高。美国一位心理学家对4000名独生子女调查后发现:家庭气氛和睦、常有笑声相伴的家庭,孩子的智商都比不和睦家庭孩子的智商高。研究人员认为,提高儿童智商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家庭气氛活跃,会使孩子性格开朗,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习、生活,能使知识面拓宽,从而促进脑细胞的发育。
在夫妻恩爱、和睦温馨的家庭里,孩子过着无忧无虑、井然有序的幸福生活。父母经常带孩子散步、逛公园、参加体育锻炼、做游戏等,孩子可以全方位接受教育,从而使孩子热爱生活,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和求知欲。再加上生活照顾周全,这样的孩子能不聪明吗?反之,若夫妻感情不和,家庭气氛紧张,父母不仅无心照顾孩子,甚至还会将孩子当做“出气筒”。这种家庭的孩子感情上很痛苦,精神上很压抑,健康和智力都会受到严重影响。
家庭和睦还有益于事业的发展,有益于家庭的建设。在武汉拥有两家美食店、一家专业美容院的王美萍、钱建桥夫妇向媒体记者介绍他们的经验时说:“我们生意上的成功与多年来良好的夫妻感情是密不可分的。”
1992年,王美萍从一家医院“下海”,在自家阳台(一楼)搭建了一个约3平方米的副食店,早上将孩子往托儿所一送,就骑自行车到汉正街进货,每天三趟,风雨无阻。在外地工作的丈夫钱建桥得知妻子一个人忙不过来,毅然辞掉了工作,回来与妻子共同经营这份事业。
几年后,他们的生意越做越红火,1996~2001年间,他们投资开办了美食公司、一家专业美容院,家里先后换掉了自行车和摩托车,于2001年买了一辆私家车。
事业成功了,他俩的感情也更深厚了。丈夫生病时,妻子王美萍宁愿公司停业,也要在医院里守着。天凉了,王美萍又一针一线地为丈夫编织毛衣。别人说不如买一件省事,但她和丈夫都说,还是手工织的暖心暖体。
现在,他们每天晚上都要对公司当天的经营情况进行商量,他们称之为“睡前例会”,有不同意见时,谁的意见更有说服力就听谁的。就这样,他们几乎从未让分歧和矛盾“过夜”,更没有因为公司的经营影响两人的感情。夫妻俩由衷地说:家和万事兴,这的确是生活的真谛。
李嘉诚富甲一方,也与他有一个和睦的家庭有着很大的关系。
李嘉诚自幼丧父,家中的日子穷困潦倒,贫苦不堪。虽然有时候舅舅接济,但是少年的李嘉诚还是经历了辍学、寄人篱下的日子。在这段最艰难的岁月里,他的母亲起早贪黑,含辛茹苦地操持家务,抚养家中幼儿,终于使李嘉诚事业有成。后来,李嘉诚虽然终日为商务操劳,却无时无刻不缅怀母恩。他耗费巨资购买了一座花园别墅,为的是让母亲安度晚年。每天忙碌于商务的他,也总要定期参拜高堂,聆听教诲。只要有母亲中意的美食,或喜欢的家乡土特产,李嘉诚一定要毕恭毕敬地先让母亲品尝。母亲生病住院时,李嘉诚小心翼翼地亲自抱母亲上下救护车,希望能减轻母亲的痛苦。他还日夜守护在床前,服侍母亲。李嘉诚力尽孝道,让母亲度过了幸福的晚年生活。
李嘉诚与妻子则是相濡以沫,伉俪情深。妻子庄月明是李嘉诚舅舅的掌上明珠,不管李嘉诚的处境多么困难,庄月明都对他不离不弃,一如既往地支持他,他们一起战胜了一个又一个艰难险阻。庄月明婚后在丈夫的公司里工作,凭借着出色的外语、克勤克俭的作风,得到了同事们的一致好评。在两个儿子李泽钜和李泽楷出生后,庄月明开始专心于家事:照顾老人,抚养孩子。但她依然为丈夫的事业出谋划策。
营造温馨和睦的家庭氛围,需要家庭成员的共同努力。其中,除了夫妻相濡以沫、默契配合外,正确处理好婆媳关系也是至关重要的。
俗语说:婆媳不和,十有八九。婆媳关系的确是家庭生活中很难处理的一个问题,它不如夫妻关系那样亲呢,也不如母子关系那样稳定,仅仅是因为儿子,婆婆和媳妇才可能走到一起,成为一家人。这样的关系,有时如同一副夹板,使儿子兼丈夫处于一种“夹心”状态。
婆媳关系可以说是中国家庭内部人际关系中的一个传统难题。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婆媳关系是一种不平等的人际关系,媳妇必须俯首听命于婆母,没有独立、平等的人格尊严。“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是旧社会做媳妇艰难的生动写照。同时,“多年的媳妇熬成婆”,从而形成了一种妇女压迫妇女的恶性循环。今天,这种妇女压迫妇女的不良传统已被广大的新一代女性所摈弃了,现代家庭中媳妇有独立的社会、政治、经济地位,婆媳关系已基本形成了一种平等的人际关系。但是也应看到,即使在今天,相处融洽的婆媳关系也并不十分普遍。那么,究竟是什么因素导致婆媳关系如此难以相处?中年人应怎样科学地处理好婆媳关系?
经过观察和研究,导致婆媳关系不融洽的主要原因有如下几方面。
一是关系的特殊性。家庭的基本关系有两种:一是夫妻关系,另一个是亲子关系,两者构成了家庭结构的基础。其他关系,如兄弟姐妹关系、姑嫂关系、婆媳关系以及祖孙关系都是在此基础上派生出来的。婆媳关系在家庭人际关系中有着其特殊性,它既不是婚姻关系,也无血缘联系,而是以以上两种关系为中介结成的特殊关系。因此,这种人际关系一无亲子关系所具有的稳定性,二无婚姻关系所具有的密切性,它是由亲子关系和夫妻关系的延伸而形成的。如果处理得好,婆婆和媳妇各自“爱屋及乌”——婆婆因爱儿子而爱媳妇,媳妇因爱丈夫而爱婆婆,各得其所,关系就会融洽。但是如果处理不好,则婆媳之间会出现裂痕,难以弥补。
二是利益分歧。婆媳同在一个家庭中生活,有共同的归属,自然也就有着共同的经济利益,双方都希望家庭兴旺发达,这是婆媳利益一致性的一面。但同时她们也常常在家庭事务管理权、支配权等方面发生分歧,出现矛盾,甚至明争暗斗。我国家庭中有“男治外、女治内”的传统,婆婆做了几十年的内当家,现在把权力交给媳妇,媳妇就在家庭事务中唱起了主角。对这种角色的转换,做婆婆的往往不易适应。有的婆婆虽已年过花甲,却仍希望继续保持在家庭中的经济支配权,或者难以接受完全由媳妇掌管家庭经济大权的事实,而做媳妇的也往往不甘让步,这就难免发生矛盾。即便是婆婆和媳妇共同持家,但由于各自的地位不同,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同、需要不同,也容易产生分歧。
三是相互接纳不良。婆媳原来各自生活在不同的家庭之中,各有自己的生活背景、生活习性,而现在婆媳在一家生活,这就会有一个逐步了解、相互适应的过程。如果适应不好,彼此不能接纳,便会关系紧张,矛盾丛生。
四是中介失衡。在婆媳关系中,儿子起着十分重要的中介作用。儿子的这种中介作用如果发挥得好,则可以加强婆媳之间的情感联系,反之,则容易成为矛盾的焦点,出现“两面受敌”的困境。尽管母子情深,也难以避免结婚以后这种关系变得复杂的事实,因为夫妻之间毕竟在活动、打算、开支以及交往等方面有着更多的共同点。在这些问题上,夫妻观点的一致性往往要超过母子观点的一致性。这是因为儿子和母亲相隔一代,在心理上存在着差异,这样就容易造成儿子中介作用的失衡。如果母亲不理解,就会产生“娶了媳妇忘了娘”的心态,误认为儿子对自己的感情被儿媳夺去了,从而迁怒于儿媳。
因此,有人说婆媳是“天敌”。结婚之前,婆媳之间的关系只是未来的媳妇偶尔来家里吃顿饭,没有更多的日常接触,没有柴米油盐之类的问题,因此不会有太多的矛盾。结婚后,尤其是与父母一起生活,这个问题就表现出来了。尽管现在家庭正走向小型化,出现婆媳不和的诱因减少了,但当老人年纪很大的时候,或者一位老人去世了,只剩下一位老人的时候,子女就要把老人接过来一起生活,这时同样也会出现这类问题。
对中年人来说,婆媳关系问题是一个谁都无法回避的大问题,尤其对中年男人来说,更是觉得这是一个最累心的问题。良好的婆媳关系是良好的夫妻关系的重要内容之一,婆媳关系不好,会直接影响到夫妻之间的感情。有许多中年男人之所以活得比较累,这也是一个主要的原因。
俗话说:“婆媳亲,全家和”。婆媳关系融洽与否,直接影响着整个家庭中其他人际关系,如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兄弟姐妹关系以及祖孙关系。那么,中年人应该怎样才能科学地处理婆媳之间的关系呢?在这里,我们推荐一位学者的建议,希望能对读者有所帮助。
1.相互尊重与谅解
婆媳双方要想妥善处理彼此之间的关系,首先得对这种人际关系有正确的认识。婆媳双方都要承认对方有独立的人格和经济地位,双方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平等的人际关系,而不是一种一方必须依从于另一方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认识到这一点很重要,如果双方或一方对这种关系缺乏正确的认识,认为对方必须或应该听从、服从自己,从而把这种平等的人际关系视为支配与服从的关系,则必然会在行动上、态度上表现出来,由此导致双方关系的失调。婆媳之间的相互尊重,要求双方有事需全家协商处理,如经济开支、涉及全家的事务等要共同商量,养成民主家风;而属于个人的“私事”,则应互不干涉,个人享有“自主权”。作为媳妇,要多尊敬婆婆,因为婆婆年岁大,管家经验丰富;做婆婆的也不要总是在媳妇面前摆架子,要看到儿媳的长处,多尊重儿媳的意见,也就是说双方要相互配合,彼此尊重。婆媳长年生活在一起,难免会发生一些不协调的事情,这时就更需要双方相互谅解。所谓“谅解”,就是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去考虑问题。我们的先辈在处理人际关系中所提倡的“设身处地”、“以己度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原则,都包含着谅解的思想,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金玉良言”,也完全适合于处理婆媳关系。
2.避免争吵
婆媳之间出现了分歧、产生矛盾时,双方一定要保持冷静的头脑。即使一方发脾气,另一方也应克制自己的情绪反应,等对方情绪平静之后再商讨处理所存在的问题。心理学告诉我们,消极而强烈的情绪容易使人失去理性,导致冲突升级;争吵还具有“惯性”,即一旦因一点小事“开战”,日后往往有事便吵,久而久之,成见会越来越大。因此,当一方情绪反应激烈时,另一方应保持冷静与沉默,或者寻机走脱、回避,等事态平息后再交换意见,处理问题。
此外,婆媳双方平日有了意见,切忌向邻居、同事或朋友乱讲。我国民间有这样一句俗语:“捐东西越捐越少,捎话越捎越多”,说的就是“传话”在人际关系中的不良作用。婆媳失和,向亲朋邻里诉说,传来传去,面目全非,只会加剧矛盾。作为婆媳,应引以为训。
3.物质上的孝敬与情感上的交流相结合
作为儿媳要和婆婆搞好关系,除了物质上孝敬婆婆之外,还应注意和婆婆搞好感情交流,消除心理上的隔阂。只有彼此心理及时沟通,双方的心理距离才会缩短。因此,做媳妇的平日里要经常向婆婆问寒问暖,每逢老人身体不适更需悉心照料,使老人在精神上得到些安慰。
4.发挥儿子的中介作用
如前所说,婆媳关系本来就是亲子关系与夫妻关系各自的延伸而形成的一种新的家庭人际关系,儿子在婆媳关系中扮演着“中介”角色,儿子作为婆媳关系的中介点,对婆媳双方的性格特点最为了解。因此,儿子在处理婆媳关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中介作用。这种作用主要是:①儿子可以帮助婆媳进行心理沟通。所谓“沟通”,就是人与人之间在心理和情感上的交流。通过儿子的沟通,婆媳之间可以更轻易地消除心理上的屏障,增进感情。例如平日家中有什么关于婆婆的好事,儿子可以多叫妻子出面;母亲过生日,买了东西叫妻子出面送给老人等。这些策略都有助于婆媳之间的情感交流。②婆媳之间发生矛盾时,儿子可以起疏导作用。由于婆媳之间既缺少母子间的亲切,又没有夫妇间的密切,因而出现了隔阂往往不容易消除,通过儿子从中周旋,则可以消除心理屏障,使婆媳和好如初。
除了婆媳关系,中年人还要善于协调处理好与其他亲友的关系。作为中年人,是家庭的中坚力量,应具备宽容的性格,并通过道德修养,形成伸缩性的宽容姿态来缓解家庭内部矛盾,制造和睦气氛。具体要在四个方面下功夫。
一是要互尊互爱。人与人之间互有爱心、互相尊重是关系和谐、融洽的前提和基础。光有爱心,没有尊重是不行的,因为缺乏尊重的爱心有可能走向偏执,反而损害人际关系。不论在夫妻之间,还是在两代人、三代人之间莫不如此。让我们想一想,溺爱和娇惯是怎样产生的?缺乏对施爱对象的人格尊重是一个重要原因。严厉苛责和讽刺挖苦是怎样产生的?同样是缺乏对人的尊重。一位著名教育家说过:我们应尽可能多地要求一个人,更应尽可能多地尊重一个人。
二是要共同活动。家庭是一池活水,她的恬静与美丽跟她的流淌与律动是分不开的。家庭的温馨、和睦生长并存于家庭成员丰富多彩的共同活动中。一起做饭、做菜,一起打扫、布置房间,一起庆祝节日、生日,一起走亲、访友,一起郊游、参观,一起交谈、争议……在共同活动中,互相了解,互相磨合,互相影响,互相学习,良好的氛围自然形成了。有的家庭生活过于死板,除了工作挣钱、吃饭睡觉之外,没有更多的内容。每个成员都感到生活特别累,生活没什么情趣。这样的家庭应该尽快行动起来,提高生活的精神质量。
三是要同甘共苦。人与人能够同甘共苦是一种优秀品质,在家庭中的反映尤其强烈。人们都知道,“同甘”容易“共苦”难。在人们普遍重视物质利益的今天,“同甘”也变得不那么容易了。有的家庭钱多了,条件好了,于是有的成员“节外生枝”,把共同创业的艰难忘得一干二净,重又把“甘”变成“苦”——精神上的苦,此种现象屡见不鲜。说到底是素质不高、眼光短浅所致。而许多家庭经济并不富裕,甚至相当清苦,但是成员之间患难与共,照样营造出了温馨和睦的心理氛围。
四是要互相激励。人们常说,家庭是每个人安全的避风港。在这个港湾里,人不仅能“避风”,而且还能得到前进的动力。许多人在面对困境的时候,是家庭给了他们战胜困境的动力和勇气。
一个家庭,就是社会的一个最基础的细胞,温馨和睦的家庭越多,我们的社会就越美好。愿每个家庭都能做到彼此充满温情和爱意,彼此尊重、理解、信任、亲切、和谐,生活快乐温馨,使家庭中每一成员都感受到幸福、温暖和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