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枯竭:中年人的流行病
心理学家认为,在办公室里,最恐怖的不是勾心斗角,也不是老板在你背后的苛责申斥,更不是与同事说不清道不明的暧昧关系,而是你忽然患上了“职业枯竭”的“怪病”,自己打败了自己。
在2004年举行的“国际心理学大会”上,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教授许燕作了名为《职业枯竭与心理健康》的公众科普报告。讲座结束后,许多听众当场找到她,希望得到她的帮助。在随后的电话互动中,不少人都问到她同样的问题:“我现在的症状跟您说的完全一样,我该找什么样的大夫治疗?”
对此,许燕教授表达了她的忧虑:在职业枯竭逐渐成为“流行病”的今天,大多数人对它还缺乏必要的了解,也缺乏应对能力。她认为,“职业枯竭已越来越多地在我们身边上演,中国社会已经进入职业枯竭高发期。”
人们——特别是中青年人——对自己长期从事的职业,会逐渐丧失创造力,并且伴随着价值感的降低,越来越感到身心俱疲。所谓职业枯竭,就是指在工作重压下的一种身心俱疲的状态。1961年,一本名为《一个枯竭的案例》的小说在美国引起轰动,书中描写了一名建筑师因工作极度疲劳,丧失了理想和热情,逃往非洲原始丛林。从此,“枯竭”一词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据专家介绍,职业枯竭主要表现为身体疲劳、情绪低落、创造力衰竭、价值感降低、人性化淡漠、攻击性行为等。如果某人出现精力不济、极度疲乏,以及失眠、头痛、背痛、肠胃不适等症状,极有可能是患上了职业枯竭。职业枯竭的症状还会反映在认知、情绪、自我评价、人际关系、攻击性行为等多方面。职业枯竭的人可能会因为感到自己的才智也已枯竭,无法适应工作需要,思维效率降低,个人成就感随即下降,从而不再努力。这些人通常情绪烦躁,很容易悲观沮丧,对周围的人多疑、冷漠,在极端情况下甚至会出现无端打骂别人或自残的行为。
不过,值得提醒的是,并非一切身体的病变都是因为职业枯竭。当你出现身体不适时,首先应去医院进行排除检查,如果病理上找不到任何异常,就应该考虑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
在媒体工作的顾先生这一段时间不知为什么总会对着办公室电脑屏幕发呆,呆上几个小时,却什么也写不出来,往往在折腾上老半天之后,弄得人都快要发狂了,却什么也没有做成,脑袋像僵了一样。最糟糕的是,身体也似乎不听使唤了,以往被人称作是“永动机”的他,早已没有了那种生气勃勃、干劲十足的样子。现在的他逢人就讲:“老了,老了,不行了。”还说什么现在就想回到学校里去读读书,把什么新闻报道、什么采访编辑都扔到九霄云外去。
最后,实在没有办法了,顾先生只好去求助心理医生。心理医生告诉他,他实际上是处于自己的“职业枯竭”期。心理医生说,人都会对自己长期从事的职业产生一种疲倦感,从而引起了心理和生理两方面的问题,诸如身体疲劳、情绪低落、创造力衰竭、价值感降低、人性化淡漠、攻击性行为等,针对这种心理问题,应该及早发现,及早治疗为好。
心理医生认为,就一般人而言,如果你在职场当中感到下面这样的一些问题与困惑,那么就说明你的职业枯竭期即使不在眼前,也为期不远了。它们是:角色模糊,不知道自己究竟在做什么,怎样做;人际应激,无端担心自己的人际关系,进而影响到对自己工作的满意程度;职业发展,困惑自己究竟会走向何方,对前途缺乏信心;组织结构,开始抱怨所在单位的人事、组织结构,将责任归咎于同事;家庭关系,家庭不再是缓解压力之源,反而加重了心理的负担等。
职业枯竭是世界范围内的普遍现象,国外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研究这个问题,我国学者20世纪末才开始关注。目前的研究表明,职业枯竭的高发人群主要包括助人工作者、工作投入者、高压力群体及自我评价低者,基本上都集中在中年阶段。调查显示,作为心理从业人员的心理咨询师,因其工作的助人性质,反而是最容易患枯竭的行业,占总比重的40%;其次是教师,占20%;此外是新闻工作者、警察,医护人员等。经观察高危人群发现,他们大都具有很强的脑力劳动背景,日常工作往往要求极高的创造力,并且都承担着相当的社会责任,付出的不单单是智力,更多的是情感和爱心。另外,调查数据还显示,感觉生理耗竭和对自己职业评价衰落是中年人的普遍现象。在调查中,有将近六成的人经常会“感到自己经常疲惫不堪,对疾病的抵抗力下降,或者出现失眠、头痛、背痛、肠胃不适等症状”,只有2.94%的人回答从来没有这种感觉。
职业枯竭是一种身心能量被工作耗尽的感觉,因此也称之为心理枯竭。其具体表现主要有:
疲乏:李先生最近工作不带劲,全身总觉得有气无力的,每天早晨起床的时候一想到有一整天的工作要做,就感觉好像一晚上没睡似的疲乏,不只是身累,心也累。他力图改善目前的工作困境,却始终未能如意。
冷漠:张老师干教师工作15年了,最近不知道是为什么,本来最爱和学生们呆在一起的她总是有意无意地避免与学生们近距离接触,学生们凑在一起说话,她听见就心情烦躁,总想躲得远远的。在办公室里,原本爱说爱笑的她也不愿主动和同事聊天了,每天就只是坐在自己的办公桌前,希望谁都不要来打扰自己。
丧失成就感:杨女士跳槽到了一家新的单位,专业对口,收入颇丰,还很稳定。工作伊始,杨女士满怀热情地投人工作,可是一年过去了,她发现工作永远是那样井然有序,没有任何新鲜感,自己再也不像刚来的时候那样为了某个项目的完成而沾沾自喜了。尤其是当她看到办公室的种种争斗时,更感到厌倦万分。她的情绪开始低落,经常发牢骚,甚至还怀疑自己根本就不适合做这份工作……
染上职业枯竭的人犹如失去水的鱼,备受窒息的痛苦。他们感到自己有明显的空虚感,觉得自己的知识好似被掏空了一样,无法满足工作需要;注意力不集中,思维效率降低;不能适应知识的更新,个人成就感降低,自我效能感下降,自我评价下降;对自己工作的意义和价值的评价下降,工作变得机械化且效率低下;怀疑自己,时常感觉到无法胜任工作,感到无能和失败,退缩,从而减少心理上的投入,不再付出努力,消极怠工,缺勤;离职倾向加剧,甚至转行。
中年人如何从职业枯竭的状态中恢复过来,专家认为有两个办法:一个是寻找一份新工作,另一个是改变自己,重新胜任原来的岗位。前者虽然是变换了工作,但如果不能从心理上解决问题,恐怕过不了多久又要陷入职业枯竭的状态,所以改变自己才是摆脱职业枯竭最重要的方法。那么,如何摆脱枯竭感,重新找回工作的乐趣呢?
1.用正确的方法应对压力
面对同样的压力,有的人安然无恙,有的人却身心衰竭,就是由于他们使用了不同的方法去处理压力。例如,安然无恙者在感觉工作量太大时,就进行时间管理,合理地分配每段时间要做的事情。而身心衰竭者不是消极地否认压力的存在,就是以更拼命的工作来掩饰问题,这种自欺欺人的做法反而会形成恶性循环,使身心更加受累。
2.将危机视为一种财富
职业生涯顾问建议,当你对工作产生枯竭时,就是应该重新思索自己的时候了。这时,你应该花点时间静下来思考自己想要什么?擅长哪个领域?性格倾向于从事哪类工作?这份工作可以发挥自己的特长吗?是自己努力不够,还是被摆错了位置?自己对工作究竟有哪些期望?想从工作中获得些什么?工作本身能不能提供自己所需要的这些呢?
3.寻求社会支持
当受到压力威胁时,你不妨与亲友或同事一起讨论目前压力的情况,把心里的症结说出来,不要闷在心中。此时,关心你的亲友会给你一个恳切的建议,使你在他们的帮助下确立更现实的目标,同时对压力的情况进行重新的审视。此外,如果确实需要某些实际的帮助,你不妨求助于单位的领导和同事。
4.享受家庭和独处时光
处于枯竭泥潭中的人,绝大多数都是将醒着的时间几乎都贡献在工作上的人。当这群人受到压力威胁时,可以和家人去听听音乐、看场电影,或者是参加打球、游泳等体育运动,都可以令他们享受到家庭的乐趣。除了享受家庭时光之外,抽点时间享受个人时光也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在工作之余,花一点时间反省、沉思、发呆,甚至做做白日梦,都可以起到放松、澄清,继而提升自己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