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成功,但不要精疲力竭
几年前, “打工女皇”吴士宏的自传《逆风飞扬》曾畅销一时。这本书记录了吴士宏从一个没有受过正规高等教育的小护士成长为一名高级管理人员的历程,同时也记述了她为了工作、为了成功所付出的心血与代价:因为用眼过度,她原本弱视的右眼几乎没了视力;由于劳累过度,她在办公室晕倒过、吐过血、犯过心绞痛、闹过肾结石……加班对这位女强人来说是家常便饭,经常连续一星期无休止地开会,熬夜至凌晨两三点也不是什么新鲜事。
著名导演冯小刚时不时弄出一部什么电影来,在全国卷起一股“冯氏旋风”。然而,鲜为人知的是,紧张的工作、沉重的压力却让他精疲力竭,心力交瘁。在拍摄《大腕》期间,他就曾经因熬夜过多,在拍摄现场突发过心脏病,此后更是屡犯不止。有一次他在中央电视台《艺术人生》栏目做客时心脏病复发,节目不得不临时终止,后来他在深圳出席中国电影表演艺术论坛年会时又再次发作。
吴士宏和冯小刚的境况,可以说是许多中年成功人士的缩影。我们钦佩他们的毅力,羡慕他们的成就,但也同情他们的劳累,惋惜他们的健康。
没有人不希望自己获得成功,没有人不渴望自己出人头地。从小我们接受的就是成功教育、理想教育,说得堂皇点是要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说得俗气点是要扬名立业,“混出个模样来”。爱迪生是我们的榜样,陈景润是我们的模范。尤其是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人们的成功欲望更加强烈,更加迫切。这其中又以中年人特别突出。他们出生时正赶上大跃进,先天就有点营养不良;上学时碰上“文化大革命”,除了学会了跳“忠”字舞,真正的知识学的并不多;好不容易混到中学毕业,又上山下乡接受再教育;回城后忙于结婚、生子、上夜大电大;等把这些事情忙完了,却发现头发白了,皱纹多了,脊背弯了。而此时新进来的青年人,个个的脸上都是那么光鲜明亮,人人的神态都是那么意气风发。他们手里拿的是正规的大学毕业证甚至是硕士博士的学位证,远比我们的电大夜大毕业证吃香。于是,目前的中年人虽然经过多年的打拼,总算还在社会上占有一席之地,但面对汹涌而来的年轻后生,他们感到心慌气虚,面对日益临近的退休年龄,他们感到时间紧迫。因此,他们不但渴望成功,而且是渴望迅速成功。当了处长的想当厅长,成了副教授的想成教授,有了别墅的还想要小车……追求、追求、再追求,成功、成功、再成功,现在的中年人个个都像被欲望抽紧的陀螺,在飞速地转动着!
社会的竞争,家庭的责任,都使得中年人深深感到成功的压力。青年人可以高歌“我用青春赌明天”,而中年人决不敢说:“我拿中年赌明天。”因为中年人赌不起,更输不起。中年人又与老年人不同。老年人已经退出工作舞台了,他们的任务只是回顾自己的历史;中年人则还在舞台上表演,他们既羡慕青年人可以用青春下赌注的年龄,同时他们又不甘于现状,他们希望自己最后的表演能进入高潮。况且,昔日的邻居、同事、朋友,有的或者成了大款,腰缠万贯,美女如云;有的或者手握重权,颐指气使,前呼后拥。这无疑都刺激着中年人强烈的成功欲望。于是乎,当前的出版界出版了大量的专门引导人们成功的励志类图书,其读者有相当大一部分是中年人。
追求成功,不仅无可厚非,而且还应该大力提倡与鼓励。因为这于国于己于社会都是一件好事。我们现在的社会如此进步,科技如此发达,生活如此富裕,就是千千万万的人追求成功的结果。何况,雁过还要留声,为人一生岂能不想有所作为,对社会有所贡献呢?但是,我们在这里要阐明的一个观点是,我们要有理想,要追求成功,但绝对不能以牺牲健康为代价,不能以精疲力竭为成本。
在励志书充斥书摊的今天,笔者在这里要推荐中年朋友阅读一本比较另类的图书,那就是本·库鲍谢克的《成功,但不精疲力竭》。作者是一位成功的青年企业家,但他个人认为,他最成功的是在成功之后选择了健康。
他曾经给自己订立的人生目标是:娶一位漂亮太太,建立一个可爱的家;拥有一辆豪华轿车和一幢建立在农场里的休闲别墅。此后,他便朝着自己的人生目标一步一步地向前走:他21岁时通过自学拿到了电工证,然后凭2000元资本,与兄长一起成立了一个承包工程公司;到后来他拥有3家公司,净资产达到100多万美元。然而,本·库鲍谢克虽然在事业上获得了成功,但他却丝毫未享受到成功的喜悦。由于他工作过分投入,体力严重透支,结果患上了精神抑郁症,造成家庭失和,神智恍惚,几乎陷入自残自杀的崩溃边缘。
本·库鲍谢克在经历了铭心刻骨的悲喜交加之后感悟到,事业上的永久成功必须依赖于身心的平衡与健康。他认为,成功和身心的健康与快乐要想兼得,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在埋头工作时,随时提醒自己不忘健康。经过几年的挣扎、治疗,本·库鲍谢克终于走出了黑暗,恢复了正常人的工作和生活,并在事业和家庭上再创佳绩,为社会慈善事业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本·库鲍谢克的经历实际上在许多人的身上都发生过。美国《时代周刊》和CNN曾经对500名成年人进行过联合调查,69%的人希望生活节奏慢一点,过一种更为轻松的生活, 61%的人认为为谋生而付出的努力太大,已经很难去享受生活,只有19%的人仍希望过一种更刺激、节奏更快的生活。的确,生活在当今这样一个节奏快、竞争大的社会里,要想获得成功已属不易,而要想成功与健康兼得就更是不易。但我们不能因此就放弃健康,牺牲快乐。一个人倘若失去了健康,没有了快乐,即使官位再高,钱财再多,名声再大,又有什么意义呢?本·库鲍谢克告诉我们一个真理——我们要追求成功,但绝对不要精疲力竭,不要忘记健康,忘记了它,成功和快乐都将远离你。
然而,许多中年人却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在他们看来,要成功,就一定要“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就一定要以健康与快乐作为成本与代价。其实,他们忽略了一个重要的方面:成功并不是衡量人生价值的最高标准,比成功更重要的是,一个人要拥有内心的丰富和充实,要有自己的真性情和真兴趣,有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法国思想家拉罗什富科说:“我们幸福,在于我们拥有自己觉得可爱的东西,而不在于我们拥有其他人觉得可爱的东西。”蒙田则说:“我们最豪迈、最光荣的事业乃是生活得惬意,诸如执政、致富、建造产业之类的事情,充其量也只不过是这一事业的点缀和从属品。”
事实上,现在许多中年人对于成功存在着两个误区。一是把成功等同于升官、发财、出名等,但事实上许多人升了官、发了财或者出了名,也并不意味着就是成功的人生,因为他们活得并不开心,过得并不充实。为了得到提拔,一年到头对着上司陪笑脸,甚至勾心斗角尔虞我诈,日子过得紧张兮兮的,这算什么成功呢?为了拥有一幢豪华的别墅或者一辆漂亮的小汽车,每日每夜加班加点地拼命工作,晚上一回到家就疲惫不堪地在电视机前倒下,这又有什么意思呢?有些明星们平日看着一个个都衣着光鲜,前呼后拥,万人追捧,但他们为了赶档期,不得不连续几周甚至数月连轴转,一天只能睡上三四个小时,有的累得吐血,有的累得撒血尿,这值得吗?
另外一个误区,就是过于急功近利。中年人总觉得以前耽误的事情很多,而现在能够打拼的时间又不多了,因此他们急躁,缺乏耐性,什么事都想立竿见影,做官想一步登天,经商想一本万利,出名想一举成名。为此,他们每天都像打仗一样地紧张忙碌,身心长期处于高度疲劳状态。他们要买车、要供房、要出国、要读EMBA、要打败竞争对手、要事业成功的一切标志。为此,他们熬夜、加班、陪客户吃饭、陪领导暴饮,结果是人还不到40岁,就已经有了将军肚,就开始脱发早秃。他们也知道这种状况很不好,可他们放不下工作,放不下成功的目标,一心想挺过去,想等事业有了一个阶段,再去休假、去旅游、去好好休整一下,然而,那一天却不知何时能够到来。最可怕的是,这一天可能再也无法到来……
“宁可三日不食茶食,不可一日不求进取”。这张字条是年仅46岁的大学教师李某死后,妻子在他的抽屉里发现的。死者的妻子是北京某新闻单位的部门主任、记者兼电视台主持人。妻子的优秀对他是一种无形的压力,社会上激烈的竞争使他也想拼一把。于是,在工作之余,他考取了律师资格证书,为了再上一层楼,使自己的选择面更宽一些,他又报名参加了司法系统的综合考试。繁重的学习使他每天熬到深夜,凌晨5点多起来再继续学习。在连续进行了30多门课的考试之后,他对妻子说:“我太累了。”可第二天早上6点多,他依然像往常那样做了100个俯卧撑。由于过度劳累,运动结束时突发心脏病而猝死。生命就是这样的脆弱,刚刚还在一起的人,瞬间便可能相隔阴阳两界,这样的教训实在是太深刻了。
深圳一位34岁的销售经理为了实现人生的“三个一”目标:一幢别墅、一百万元存款、一辆本田轿车而玩命工作,最后却倒在了半路上。
一位哲人说过:成功就像用假牙吃肉,别人看着挺香,自己觉得没味儿。确实,有的人虽然说事业有成,或者是家财万贯,表面上看起来确实挺风光,但实际上,他们的日子过得并不见得比某些平凡夫妻快乐与惬意。有一位年纪轻轻,但小有名气的律师,在他出色地打赢几桩难案后,声名大噪。出名后,他更加兢兢业业。在外面,他总给人一副精神焕发、精力无穷的印象,但回到家里,却立即显示出一副憔悴不堪的样子。为此,他不禁感慨说:“我过去一心希望成功,一直觉得成功胜于一切,但我现在成功了,却觉得身体这么疲倦,日子这么没劲。”
其实,生命的意义并不在于事业有多辉煌,也不表现在其职位有多尊贵,钱财有多丰厚,能有一副健康的身体,干着自己真正有兴趣的事情,有一个和谐美满的家庭,这就是最大的幸福,是最好的成功。因此,我们要合理地设定成功的目标,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切忌由于片面地追求成功而牺牲了我们最为宝贵的健康、最为重要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