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龄恐慌症”袭击中年人

“年龄恐慌症”袭击中年人

人到中年,才感觉时光过得飞快。三十年,四十年,只是一晃眼的功夫。人在少年的时候是没有多少时间观念的,春去秋来,花开花落,四季变迁,人间生死,都似乎只是看到的一种与己无关的自然现象;到慢慢长大成人了,才知道时间会流逝,有生老病死,有悲欢离合,有社会变迁。然而人在二十几岁的时候,身体十分结实,思维十分敏捷,心中还埋藏着许多宏大的理想,对时间也多半不怎么留意。只有到了中年,经历的日子多了,这些日子如同吹过去的风一样,无踪可寻,无迹可觅,才感觉到时不我待,去日匆匆。

时间总是在不知不觉中流过去的,在办公室的文件堆里,在下班的自行车车流里,在每天晚上吵闹不休的电视里,在孩子日渐长大的哭声里,在妻子日渐肥胖的腰身里,在父母日渐变深的皱纹里,在自己日渐乏力的身体里。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你几乎感觉不到时间就在你的身边飞速地向前流逝着,只是有时候静下心来想想,才猛然悟到人生已经过去了一大半。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今社会,当中年人被人以老李、老张、老王相称的时候,他们才开始意识到自己已不再年轻了,然而自己似乎还有很多事情没做,还有很多心愿没了,于是开始为自己的年龄感到恐慌了。女性多为自己的容颜渐老而焦虑;男人多为年岁渐长事业却没有多大进展而愁闷,而不论男女,一到中年,大多都是为自己的前景担忧。有调查表明,多数中年人为自己的年龄恐慌过,其中7%的中年人为此担心而造成心理疾患。

尽管陈女士只有36岁,在熟人的眼里依旧年轻美丽,但每天面对着镜子,她总是感觉面部的皱纹越来越多,人也变得越来越难看了。尤其是单位新来了两位刚毕业的女大学生后,看到她们青春靓丽的面容,陈女士禁不住心情一阵复杂。这样年轻漂亮的新员工越来越多,将来会不会抢了自己的饭碗?眼看着一年年迈向40岁的边缘,陈女士心中的恐慌日益加剧,她担心自己人老珠黄失去往日风采,担心丈夫会因她年龄大、相貌丑而不再爱她,甚至想到若以后丈夫与自己离婚后会娶什么样的女人。这样的恐慌一直持续了半年多,最后在心理医生的指导下,陈女士通过服药和心理疏导相结合的治疗方法才走出了恐慌。

38岁的许先生在某单位担任科长职务,看到自己年近不惑但还未升到处级干部职位,再根据年龄推算一下,自己40岁升不上副处,以后几乎就没有机会了,于是心中产生郁闷。再加上不少大学同学都买了车子,有的自己还开公司当了老板,心中的不平衡感更是油然而生。由于心理压力大、精神负担重,原本只有几根白发的许先生如今头发已经斑白了,只能每隔几个月到理发店去染上黑色。

胡先生在16年前大学毕业时进入国企工作,后来跳槽到外企担任行政助理,曾以年轻有为、思路开阔而著称。随着职位的逐步升迁,胡先生的不安全感愈加强烈。想想还未干到40岁就自动辞职的前任,再看看新进公司的那些聪明能干的大学生、研究生,他的心情开始沉重,不得不为自己的前景担忧。他想再到国有企业或机关谋一份稳定的工作,可这些单位的招聘条件都要求“年龄在35岁以下”。无奈中,年已不惑的胡先生为了保住自己的职位,毅然报考了各种学习班进行充电,因为他不想在任何方面输给年轻人。结果,心理的重压、精力的透支,终于使胡先生病倒了。在精神卫生中心,他说自己最大的愿望就是“年轻十岁”。

所谓岁月不饶人,前几年在单位还是以年轻有为著称,没有想到一眨眼,就被人喊成老张老李了,想晋升想提拔,现在也机会不多了。处级干部卡在40岁以下,而一些地方招聘则更绝,居然定个35岁的杠杠,超过35岁的就不要了。这样, 40岁上下的中年人不能不为自己的年龄感到恐慌了:提拔希望不大,跳槽又没有人要,况且自己也感觉到体力比不上年轻人了,对一些新知识、新理念的接受也赶不上年轻人了,而自己未来的路还很长,要承担的家庭责任与义务还很重……这一切,无疑让中年人忐忑不安。心理学家认为年龄恐慌症正在中年人中恣意弥漫,如果不及时疏导与调整,将严重影响中年人的身心健康。

据研究,年龄恐慌症传播得最广泛的是在外企白领中。当初最早进入外资企业勇敢“吃螃蟹”的人们,现在差不多都已人到中年。比起现在刚进外企的年轻人,他们的心态更为复杂。有的已经感到面临被老板解雇的风险,有的则觉得自己越来越不适应快节奏、高压力的工作环境。据说解雇一个资深员工而换成两个年轻人,已是一些外资企业的用人法宝。那些处于中层职位的中年白领,非常强烈地受到后生牛犊的竞争和威胁,他们面临随时被老板解雇的风险,又因年过35岁而被众多招聘信息所排斥,因此感到特别的焦虑和恐慌,这种心理即是“年龄恐慌症”,也有的人称之为“35岁现象”。

江女士大学毕业后即进入外企工作,她的年轻和高薪一向为人所羡慕。可十多年后的今天,她的心情开始变得沉重起来。周围的中年同事一个个走出外企,有的自己创业去了,有的被解雇了,这使她不得不为自己的前景担忧。自己创业没有条件,想再回头谋一份稳定的工作,可是,几乎所有的招聘条件都要求年龄在35岁以下。

“35岁以上者免谈!”如今,很多招聘单位都会有这样的年龄限制。据了解,在北京国展举行的一次招聘会上,两千多家用人单位竟有六成左右在招聘时把35岁作为一道“门坎”。一些求职白领发出这样的疑问:“35岁以上的我们就成了边缘人?”

一些用人单位往往认为,35岁的白领已经在职场上拼搏了好多年,加上这个年龄段的人开始承担“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重担,身体状况大不如前,精力也有所不济。一些人在身体“透支”的同时,由于工作紧张没能及时充电致使知识陈旧,无法适应竞争激烈的工作环境。

干什么都是进退两难,这一切似乎都是年龄惹的祸。然而,中年人是不是因此就前景暗淡,面临被淘汰呢?实际情况显然不是这样。 “年龄恐慌症”是一个心理现象,也是一个社会现象,如果你是一个已过而立之年的中年白领,虽然你无法改变社会上的“唯年龄论”,但你却可以改变自己的知识结构,放松心情,多学知识,进行“第二次创业”,同样能够迎来人生第二个春天。

人力资源专家认为,中年人自有自己的优势,他们丰富的经验是一种宝贵的财富,不应该浪费。年轻人虽然有精力优势,能适应快节奏的生活,但中年人有丰富的经验作依靠,同样大有可为。再说,一个人能发展到什么程度,其实主要是受个人内在素质的限制,而不完全是年龄的问题。一个人能否上得去有两个原因:一是公司业务有没有需要,二是你的水平、潜力是否已经到顶了。你的未来是掌握在你的手里,而不是依靠别人去提拔的。有实力者,在目前公司里找不到位置,你可以选择另外一个空间。只有当你的能力限制了你的发展时,你才会产生被淘汰的挫折感和年龄的恐慌。况且,就目前来讲,中年人有许多好的出路,如出国留学以增加“含金量”,从而增加升职机会,职位越高风险越低;再如,自己开公司做老板,同样能够开创出一片新的天地。当然,这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可能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业内人士认为,招聘中存在的“35岁现象”说明一些用人单位盲目的用人观,是一种不合理的“年龄歧视”。一些社会学者分析,盲目的“35岁限制”不仅会造成社会上对35岁的“歧视病”,还会造成人才资源的极大浪费。一个人能否对社会有所贡献,不该以年龄为标准,而应以他的学识及责任心为最起码的标准。因此,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这种不合理的年龄歧视有可能得到逐渐的消除。中年人似乎无须过多地对此进行焦虑与恐慌。

上海市心理咨询中心杜亚松博士建议,有年龄恐慌的中年人,可以把自己的工作列出计划,每天要完成多少也要有个明确的目标,切忌不顾自己实际能力随意定目标。同时,要让自己的心情放松下来,学会以平和心态面对现实,当感到巨大心理压力和出现悲伤、愤怒、怨恨等情绪时,要勇于向亲朋好友倾诉,以消除不良情绪。有道是“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只要你身体好,能力强,还怕别人把你踢了?相信林肯说的那句名言:“生活从四十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