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肿瘤虎视眈眈
2002年3月28日的《哈尔滨日报》报道,哈尔滨市防疫部门的一项调查表明,2001年全市因恶性肿瘤死亡的患者中, 35~55岁的中年白领占46.9%,而且近七成是肝癌。专家分析认为,中年人心理压力大,又不注重身体锻炼,平时以车代步,生活不规律,通宵饮酒,大量吸烟等不良生活方式,是诱发癌变的重要原因。
北京市披露了近10年北京市民死因变化趋势,其中恶性肿瘤10年增幅达31%,肺癌占1/3,男性肺癌上升幅度最大,死亡率上升55%,女性乳腺癌死亡率上升43%。从此可以看出,中年时期的预防癌症已成为人类延长寿命的关键。
癌症是一种常见病,它可发生在人体各器官,而中年期是癌瘤发病的高峰时期。根据有关资料表明:在死亡的老年人中,只有1/10死于癌症;而在中年人的死亡原因中,癌症占1/5。该资料还显示:死于癌症的病人平均年龄为55~59岁,比正常人减寿12~18岁。
最近,世界卫生组织已将肿瘤列为全球十大致命的疾病之一。而与目前人类的第一杀手——心血管病不同的是,心血管病的发病年龄高峰在70岁以上,而恶性肿瘤则集中在中年期,即50~65岁之间。近几年,癌症患者的年轻化日趋明显,据临床资料统计表明,目前我国的鼻咽癌好发于30~50岁,子宫颈癌常发于40~50岁,胃癌好发于40~60岁,肝癌好发于31~50岁,肺癌在中年人中也呈上升趋势。这表明,癌症已开始全面“袭击”中年人,并成为剥夺中年人生命的最主要因素。
北京市胸部肿瘤医院胸外科专家李福根教授说,肝脏是人体最敏感、最脆弱的器官,劳累、熬夜、酗酒都会伤害肝脏,这种长期的伤害会转化成慢性肝损伤,极易导致肝癌。另外,工作紧张、精神压力大的中年白领人士,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造成免疫力低下,也容易诱发肝癌。
癌症的发病机制到目前为止尚不很清楚,但自身基因突变是主要原因,而自身基因突变则与自身的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惯有密切关系。有些中年人虽然生活水平较高,但合理营养未被重视,加之体力活动很少,常常一坐一天,出门也几乎全部乘车,以致高热、高脂、高蛋白的饮食造成消化道病变。因此,预防癌症一方面要养成良好的生活工作习惯,生活要有规律,饮酒要节制,最好不吸烟,要远离可致癌的腌制品等黄曲霉携带物,减少癌变几率,要加强锻炼、清淡饮食,另一方面还要特别重视身体健康检查,有条件的应半年或一年进行一次健康体检,家族有癌症史的高危人群应多做几次体检,早发现,早治疗。
中年人防癌的第一步,应从加强预防意识,了解有关肿瘤的知识做起。这要从生活中的小事加以注意,如不吃过烫、过热、刺激性强、霉烂变质的食物,以预防食道癌和胃癌;加强口腔卫生,养成刷牙习惯,及时治疗各种口腔疾病,纠正镶配不合适的义齿,避免舌或牙龈受到经常性的刺激和损伤,有助于预防牙龈癌和舌癌;戒除烟酒嗜好,利于预防消化道癌和肺癌;避免束胸、积乳和经常受各种刺激及摩擦,以防乳腺癌;晚婚、晚育、注意性器官和性生活的卫生,以预防子宫颈癌;尽早割除包皮以预防阴茎癌;多吃蔬菜、水果,少吃肉,可预防结肠癌、卵巢癌。
此外,积极治疗癌前疾病,密切观察和治疗可能癌变的良性疾患,也是防癌的重要环节之一。中年人常见的癌前期病变和可能癌变的良性疾患包括:好发于口腔、外阴、宫颈等部位的黏膜白斑;经久不愈的慢性溃疡、瘘管;易摩擦部位如手掌、足底、颈项、腰等处的色素痣等;中年妇女常见的乳腺囊性增生,如乳腺组织增生、乳腺纤维瘤和乳腺导管内乳头瘤;食道、贲门黏膜上皮增生,久治不愈的慢性胃溃疡,肠道单发或多发性息肉样腺瘤、萎缩性胃炎和肥大性胃炎。其它如宫颈糜烂、睾丸异位、乙肝、肝硬变等,也有致癌的可能性,应予警惕。
专家认为,采取科学的生活方式,比如不吸烟、不饮酒、保持营养平衡、心情愉快、多运动等,可使1/3的癌症得到预防,1/3的癌症病人得到治愈,1/3的癌症病人减轻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