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朝宗王问题研究》简介
《魏晋南朝宗王问题研究》这本书是由鲁力创作的,《魏晋南朝宗王问题研究》共有58章节
1
前 言
魏晋南北朝是宗王势力特别活跃的时期。唐长孺先生指出,像西晋那样重用宗室的情况,既不见于秦汉,也不见于唐以后,但却在不同程度上通行于南北朝,甚至延续到唐初,可能与...
2
第一章 曹魏爵级及授与情况探讨
爵级即爵位的等级,在曹魏以前,爵制及爵级都经历了很多变化。大体说来,西周实行五等分封制,秦商鞅变法后实行二十等赐爵制,汉初继承二十等赐爵制,另外又实行王侯二等制...
3
一、曹操新置的四等爵
建安二十年(215),“始置名号侯至五大夫,与旧列侯、关内侯凡六等,以赏军功”。[6]“置名号侯爵十八级,关中侯爵十七级,皆金印紫绶;又置关内外侯十六级,铜印龟...
4
二、关内侯与列侯
前引《武帝纪》将新置的四等爵与关内侯、列侯合为六等,关内侯、列侯即二十等爵中硕果仅存者。 关内侯,秦商鞅变法后置,“言有侯号而居京畿”。[36]后来固定为二十等...
5
三、五等爵与王爵
据记载,黄初三年(222),“初制封王之庶子为乡公,嗣王之庶子为亭侯,公之庶子为亭伯”。[60]魏明帝时,“自夫人以下爵凡十二等:贵嫔、夫人,位次皇后,爵无所视...
6
四、小 结
从渊源上看,曹魏爵制可分为三类十六级,即:赐爵(五大夫、关外侯、关中侯、名号侯、关内侯、亭侯、乡侯、县侯);五等(亭伯、乡公、县公、郡公、国公);王(县王、郡王...
7
第二章 魏晋封建主张及相关问题考述
司马氏在禅魏前后进行了三次分封:咸熙元年(264年),司马昭令裴秀定立五等;泰始元年(265),司马炎取代曹魏,封同姓二十七人为王;咸宁三年(277年),司马炎...
8
一、汉末曹魏时期的封建主张
早在东汉建安年间,便有人对西周“五等”表示肯定。《三国志》卷15《司马朗传》载: 朗以为天下土崩之势,由秦灭五等之制,而郡国无蒐狩习战之备故也。今虽五等未可复行...
9
二、西晋时期的封建主张
嘉平元年(249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掌握了曹魏政权,此后历司马师、司马昭兄弟,至司马昭之子司马炎时,终于取代曹魏而建立晋朝。司马懿出身河内大族,兄弟八人...
10
三、小 结
西周制度向来受到儒家的推崇,东汉末年以来,社会动荡不安,不少士人于是将目光移到过去,希望从理想的西周盛世中找到治世良方,如司马朗认为五等可以防止“土崩”,夏侯玄...
11
第三章 曹操立嗣及曹魏后期的继承问题
东汉后期,朝廷内部出现了曹丕曹植之嗣之争,后曹操立曹丕为魏王太子,争夺以曹丕的胜利而告终。曹魏建立后,经过曹丕、曹睿两代,到齐王曹芳年幼即位时,曹魏政权开始旁落...
12
一、曹操立曹丕为嗣的原因
关于曹操为何立曹丕为嗣,[1]有不少学者作了专文探讨,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 一是代汉态度说。清人宋翔凤认为,“盖操诸子唯丕有代汉之意,而又居长嫡”。[...
13
二、曹魏后期的继承问题
曹操死后,曹丕即魏王位,不久代汉建魏,是为文帝,在位七年。其后明帝曹睿即位,在即位的第四年,即太和三年(229年)七月,曹睿专门下了一道诏书: 礼,王后无嗣,择...
14
三、小 结
嫡长子继承制在西周以后的整个中国古代,有着很强的约束力,虽然在不同的继承事例中,有各种具体的表现,但其基本的影响力是始终存在的。在汉末动荡的环境中,不少割据者曾...
15
第四章 晋武帝立嗣问题考辨
论及“八王之乱”,人们往往归咎于晋武帝立嗣不当。[1]的确,晋武帝死后,惠帝司马衷智力低下,无力主宰朝政,西晋皇朝首先由外戚擅权,继之以诸王相争,终至“永嘉之乱...
16
一、晋武帝确知司马衷智力低下的时间
《晋书》记载了不少惠帝成年后的言语行为,从中可以大致了解他的智力状况。他听到哈蟆叫,于是问叫者是官哈蟆还是私哈蟆;听说百姓饿死,又问何不食肉糜,已是人所共知。赵...
17
二、晋武帝在确知司马衷智力低下后不废黜他的原因
如上所述,武帝后来确实知道司马衷智力低下,不堪承奉皇统,但并没有废黜他。当时并不是没有合适的太子人选。据《晋书》卷64《武十三王传》,武帝共有26子,其中杨元皇...
18
三、小 结
因为晋武帝明知太子智力低下而不废黜他,后人颇有微词。如唐太宗说:“惠帝可废而不废,终使倾覆洪基。……所谓取轻德而舍重功,畏小忍而忘大孝。”[35]苏辙也评论道:...
19
第五章 “八王之乱”概论
“八王之乱”是西晋时期的一个重大事件,关于它的爆发原因,史学界已有很多探讨。景有泉、李春祥二位先生经过收集、整理,归纳出13种说法,如“宗王出镇说”、“皇位继承...
20
一、问题的提出
“八王之乱”的经过大致如下:太熙元年(290年),晋武帝病死,弱智太子司马衷即位,是为惠帝,武帝皇后杨氏之父杨骏掌握政权。元康元年(291年),惠帝皇后贾氏联合...
21
二、后党、太子妃党上台及下台原因分析
(一)后党 后党是以武帝皇后杨氏为依托而形成的势力,主要成员有后父杨骏以及杨骏之弟杨珧、杨济等。太熙元年(290年),武帝病死,杨骏首先上台辅政。在“八王之乱”...
22
三、尊亲、至亲、疏亲上台及下台原因分析
(一)尊亲 尊亲主要指司马懿之子,即武帝之亲叔,或惠帝之亲叔祖。贾氏被杀后,进入单纯的宗王相争阶段,首先上台的便是杀死贾后的赵王伦。赵王伦于惠帝为叔祖,二人相隔...
23
四、小 结
旧史在解释某一事件时,往往说“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31]这句话其实也适用于“八王之乱”。所谓“天时”,在这里指社会背景。我们知道,门阀势力的发展至迟可追溯...
24
第六章 东晋的“五马”与谯王
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门阀势力的膨胀,最高统治者往往通过重用宗室来取得权力的平衡。因此,学界在关注这一时期门阀势力发展、演变的同时,也很重视宗王问题的研究。就东晋...
25
一、“五马”、谯王与东海王越关系略考
西晋宗室司马氏是一个大家族。据笔者不完全的统计,第一世司马懿及其兄弟共8人,第二世27人,第三世、第四世各近70人,第五世30多人,总计200多人。但在西晋后期...
26
二、“五马”、谯王南渡后的政治处境
东晋自元帝即位以来便处于皇权不振的状态,这一方面是因为门阀势力太强,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元帝先天不足:血缘疏远、没有实力、缺乏朝望。中国自秦汉以来即确立了专制主义中...
27
三、小 结
皇权与门阀矛盾的演变是理解魏晋南北朝政治史的一条主要线索。魏晋之际,随着门阀势力的膨胀,掌权的司马氏开始重用家族成员,入晋后形成了宗王势力。因为宗王对皇位存在潜...
28
第七章 刘宋初年的方镇格局与荆扬之争
刘裕临终时,因太子刘义符年仅十六,便以录尚书事徐羡之、中书令傅亮、领军将军谢晦及镇北将军檀道济为顾命大臣。但刘义符即位后亲近群小,日夜嬉戏,其次弟庐陵王义真“轻...
29
一、刘裕控制强藩的经过及临终前对方镇格局的调整
桓玄篡晋以后,北府首领刘牢之穷途自缢,北府旧将也被桓玄诛戮殆尽。后刘裕准备起兵讨伐桓玄,却没有现成的北府兵可以利用,只能以京口为基地重组北府。[5]元兴三年(4...
30
二、刘裕死后方镇格局的演变与荆扬之争
刘裕在宋初复杂的政治和军事环境中,对中央及方镇作了周密的安排。出镇宗王的势力虽因分割而有所削弱,但荆、南徐、南豫三大强藩毕竟由宗王坐镇,刘氏王朝看来十分巩固,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