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小 结

三、小 结

皇权与门阀矛盾的演变是理解魏晋南北朝政治史的一条主要线索。魏晋之际,随着门阀势力的膨胀,掌权的司马氏开始重用家族成员,入晋后形成了宗王势力。因为宗王对皇位存在潜在的威胁,晋武帝又培植了外戚势力,这样自上而下形成了一个金字塔式的权力结构:皇帝;外戚;宗王;门阀。晋武帝死后,由于弱智惠帝无力操纵政局,外戚、宗王于是依次上台和灭亡,门阀势力则在最后居于主导地位。我们看到,凡是处于矛盾中心的宗王,包括最后的东海王越,都深陷其中而不能自拔,直到在内争中灭亡殆尽。而处于矛盾边缘的宗王,如琅邪王睿及其他南渡宗王,却因为在政治与地理上远离利害而苟活下来。

但也正因为这些宗王处于边缘,或被有意地边缘化,他们缺少实力,没有威望。当他们因历史的机缘被推到政治舞台的中心时,不免捉襟见肘,底气不足,无力与强大的门阀势力抗衡,由此形成了东晋皇权不振、门阀专政的政治格局。无论是前期的元帝、明帝,还是后期的简文帝、孝武帝,都无法依靠自身及宗室的力量打破这一格局。这时的皇帝、宗王、门阀又构成了新的矛盾中心,陷于其中者同样不能自拔。直到他们在内争中互相消耗,再也产生不出强大的人物时,居于矛盾边缘的刘裕东征西讨,“尊主卑臣之义,定于马棰之间,威令一施,内外从禁”,[44]这才改变皇权不振的局面。

【注释】

[1]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60页。

[2]陈长琦:《两晋南朝政治史稿》,河南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78~82页。

[3]张国安:《晋明帝末年统治集团内部的一次斗争》,载《北京大学学报》1986年第4期,第127~128页。

[4]张金龙:《魏晋南北朝禁卫武官制度研究》上册,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322~347页。

[5]张兴成:《两晋宗室管理制度述论》,载《文史哲》2001年第2期,第97~103页。

[6]张兴成:《两晋宗室赠官略论》,载《浙江学刊》2002年第3期,第121~124页。

[7]张兴成:《两晋宗室官员佐官、属吏试探》,载《社会科学辑刊》2005年第1期,第112~117页。

[8]张兴成:《晋末宋初东晋宗室政治活动略探》,载《浙江学刊》2001年第5期,第130~131页。

[9]王连儒:《晋宗室诸琅琊王分封世袭综论》,载《聊城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第57~63页。

[10]《晋书》卷5《怀帝纪》载“东海世子毗及宗室四十八王寻又没于石勒”,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22页;《晋书》卷59《东海王越传》称“毗及宗室三十六王俱没于贼”,第1626页;《魏书》卷95《石勒传》则云“执毗及晋宗室二十六王并诸卿士,皆杀之”,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049页。

[11]《晋书》卷37《河间王洪传》,第1087页。

[12]《晋书》卷38《顺阳王畅传》,第1126页。

[13]欧阳询:《艺文类聚》卷13“晋元帝”条,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48页。相似记载又见于《晋书》卷6《元帝纪》,第157页;《晋书》卷28《五行志中》,第845页;《宋书》卷27《符瑞志上》,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782页;《宋书》卷31《五行志二》,第915页。而以孙盛《晋阳秋》的记载为最早。

[14]《晋书》卷6《元帝纪》,第143页。

[15]《晋书》卷38《琅邪王伷传》,第1121页。

[16]《晋书》卷6《元帝纪》,第144页。

[17]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第13~14页。

[18]参见《晋书》卷37各人本传。其中,略为都督青州诸军事的时间不明,万斯同断在永康元年(300),即荡阴之败前,见氏著:《晋方镇年表》,《二十五补编》(第三册),开明书店1935年版,第3391页。

[19]《晋书》卷5《怀帝纪》,第116页。

[20]《晋书》卷59《东海王越传》,第1625页。

[21]《三国志》卷15《刘馥传》注引《晋诸公赞》,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465页。

[22]《晋书》卷59《汝南王亮传》,第1593~1595页。

[23]《晋书》卷37《谯王承传》,第1103页。

[24]《晋书》卷38《梁王肜传》,第1129页。

[25]《晋书》卷37《河间王洪传》,第1088页。

[26]《晋书》卷37《通吉侯勋传》,第1102页。

[27]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183页。

[28]司马流事迹见《晋书》卷7《成帝纪》,第171页;卷74《桓彝传》,第1940页;卷100《苏峻传》,第2629页。唐代许嵩记载稍详,说他为“国之宗室”,但没有说明世系,也没有记载他南渡的事迹,见氏著:《建康实录》卷7《成帝纪》,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70页。

[29]本表据《晋书》、《魏书》等相关纪传列出,并参照万斯同《晋诸王世表》、秦锡田《补晋宗室王侯表》(《二十五史补编》第三册),司马流、司马轨之因世系不明,没有列入。出继者仍依其本来血统,下划线者为最初南渡的宗王,序号为皇位继承顺序。加“?”的为有疑问者。

[30]本表参照万斯同《晋将相大臣年表》、《东晋将相大臣年表》(《二十五史补编》第三册)及陈长琦《两晋南朝政治史稿》第四章第一节、张金龙《魏晋南北朝禁卫武官制度研究》上册第七章、第十章列出。尚书令、仆包括尚书令、尚书左仆射、尚书右仆射、尚书仆射(尚书仆射不与左、右仆射并置),中书监、令包括中书监、中书令,领、护包括领军将军、中领军、北军中候、护军将军、中护军,统计时各类都除去重复者。西晋侍中统计时包括“加侍中”,东晋不包括。

[31]严耕望:《魏晋南北朝地方行政制度》上册,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97年版,第35页。

[32]据吴廷燮:《晋方镇年表》(《二十五史补编》第三册)统计。

[33]严耕望:《魏晋南北朝地方行政制度》上册,第36~47页。

[34]任职人次据吴廷燮《东晋方镇年表》统计,都督区划参考严耕望《魏晋南北朝地方行政制度》上册第一章。吴《表》没有“沔中”条,检索《晋书》,并参照高峰《沔中督区与东晋政治》(《许昌师专学报》2002年第6期),监、督或都督沔中、沔南或沔北的先后有12人:甘卓、王含、王舒、周抚、桓宣、陶称、刘惔、袁乔、桓豁、毛武生、毛宪祖、朱序。

[35]《资治通鉴》卷91晋元帝太兴三年条,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2884页。

[36]《晋书》卷59《南顿王宗传》,第1595页。

[37]《晋书》卷59《南顿王宗传》,第1595页。

[38]《晋书》卷73《庾亮传》,第1918页。

[39]《晋书》卷9《简文帝纪》,第224页。

[40]《晋书》卷64《武陵王晞传》,第1727页。

[41]《晋书》卷81《桓伊传》,第2118页。

[42]《晋书》卷37《谯王尚之传》,第1108页。

[43]参见《晋书》诸王传,东晋宗室存至宋初者有:谯王承之后文惠;汝南王祐之后惠、莲扶;南顿王宗之后建之;彭城王纮之后缉之、恢之、法莲;武陵王晞之后宝、安之、球之。入宋以后的事迹失载。

[44]《宋书》卷42“史臣曰”,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32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