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小 结
以上对宋文帝与彭城王之争的势力背景及具体过程作了大致的描述,现概括并引申如下:
刘裕在代晋过程中,大概为了避免重蹈东晋门阀当政的覆辙,便以子、弟控制强藩,同时又为出镇诸人配置辅佐,从而形成了一个个以方镇为基础的政治集团。尽管府主及僚佐在中央的调遣下不断迁转,府主与僚佐的利益倾向也不太一致,但这并不妨碍二者在中央政局出现变化时结合成独立的势力。徐、傅等人废帝以后西迎义隆入奉皇统,荆州府州僚佐即与义隆联袂东下,在中枢形成了一个独立于徐、傅之外的政治集团。这个集团不仅是文帝铲除权臣的重要力量,而且是文帝此后巩固皇权的政治基础。文帝以后的孝武帝时期,同样是“主异穆哀,臣皆代党”。[80]明帝上台,在一定程度上也得之于故佐势力的帮助。若进一步引申,则发现在整个南朝时期,凡是皇位相对稳固的皇帝,如刘宋的武帝、文帝、孝武帝、明帝,南齐的高帝、武帝、明帝,萧梁的武帝、元帝,陈朝的武帝、文帝、宣帝,无不具有出镇的经历。[81]而皇位不太稳固的皇帝,如刘宋的少帝、前废帝、后废帝、顺帝,南齐的郁林王、海林王、东昏侯、和帝,萧梁的简文帝、敬帝,陈朝的临海王、后主,则一般没有出镇的经历,且多半是在中央以太子身份登基的。[82]所以大体而言,南朝皇帝的皇位是否稳固,与其是否有方镇势力作为皇权的基础有极为密切的联系。
义康入辅以后,其故佐旧吏随即附结于他的周围,在中枢形成了另外一个政治集团,对文帝的皇权构成了极大的威胁。时文帝故佐因自然死亡而日益减少,后文帝只是依靠其故佐势力之外围殷景仁等人的力量,并选择了恰当的时机,才将义康在中枢的势力予以清除。但其余波仍持续了相当长的时间,直到义康被赐死后方基本消失。故从某种程度上而言,宋文帝与彭城王之争不妨看成是两种方镇势力在中央的争夺。经历此事,文帝显然意识到了相权过大及主佐结合的负面影响,所以在废黜义康后立即将宰相与扬州刺史二职分离以削弱相权,同时“不欲诸王各立朋党”。但文帝很难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来限制主佐结合,因为这个问题由宗王出镇制产生,而宗王出镇制的存在又有其特定的社会与政治背景,[83]所以文帝以后的诸位皇帝仍然要借助方镇势力才能上台或巩固皇权,上台之后仍然要限制方镇势力的发展(如加强典签权任),但限制也仍然是没有最终的效果。南朝政局动荡不安,尤其是皇位更替频繁,长子继承延续达两代的也只有萧齐的高帝——武帝——郁林王一例,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央政局出现变化时,府主与僚佐容易结合成独立的政治集团。
东晋门阀是通过直接控制方镇来维持其当权地位的,但在刘宋以后,控制方镇尤其是强藩的不再是门阀士族,而主要是皇室成员,门阀士族只能在中央依附于皇帝或在方镇依附于宗王。因刘宋乃至整个南朝时期皇位相对稳定的皇帝多以方镇势力作为皇权的基础,其府州僚佐尤其是上佐自然要居于高位,所以南朝门阀的现实地位如何,门第固然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但往往还要看其与皇帝的主佐关系,而且主佐关系还常常重于门第。如宋文帝时,谢灵运因与义真的关系和文才而被文帝“赏遇”,灵运“自以名辈,才能应参时政,……文帝唯以文义见接,每侍上宴,谈赏而已。王昙首、王华、殷景仁等,名位素不逾之,并见任遇,灵运意不平,多称疾不朝直”。[84]又孝武帝时,“旧臣故佐,普皆升显”,[85]颜师伯“借宠代臣,势震朝野,……而王、谢免职”。[86]
【注释】
[1]《宋书》卷68《彭城王义康传》,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790~1791页。
[2]周一良:《刘宋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之变化》,《魏晋南北朝史札记》,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01页。
[3]《宋书》卷8“史臣曰”,第171页。
[4]《宋书》卷19《乐志一》,第550页。
[5]《资治通鉴》卷123文帝元嘉十七年条“臣光曰”,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3889页。
[6]严耕望:《魏晋南北朝地方行政制度》上册,台湾历史语言研究所1990年版,第184~189、193~197页。
[7]《宋书》卷45《刘粹传》,第1379页。
[8]《宋书》卷61《庐陵王义真传》,第1634页。
[9]《宋书》卷46《张邵传》,第1394页。
[10]《宋书》卷69《刘湛传》,第1815页。
[11]《宋书》卷53《谢方明传》,第1523页。
[12]《宋书》卷61《庐陵王义真传》,第1634页。
[13]《宋书》卷69《刘湛传》,第1816页。
[14]《宋书》卷43《徐羡之传》,第1331页。
[15]祝总斌先生对徐羡之等人废杀义真与少帝的政治背景有详细的考察,见氏著:《晋恭帝之死和刘裕的顾命大臣》,载《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第2期,第55~70页。
[16]《宋书》卷51《长沙王道怜传》,第1462页。
[17]《宋书》卷51《临川王义庆传》,第1476页。
[18]《资治通鉴》卷118安帝义熙十四年条,第3717页。
[19]《宋书》卷63《王华传》,第1676页。
[20]《宋书》卷63《王昙首传》,第1679页。
[21]《宋书》卷63《王华传》,第1676页。
[22]《宋书》卷63《王昙首传》,第1679页。
[23]《南史》卷25《到彦之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675页。
[24]陈勇:《刘宋时期的皇权与禁卫军》,载《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3期,第122页。关于文帝禁卫军的最初来源,作者认为是“台访访募”。但据有关史料推测,其主力很可能是当初文帝自江陵东下时带去的荆州府州士兵,也就是刘道怜为荆州时带去的“北府文武”。
[25]《宋书》卷5《文帝纪》,第73页。
[26]《宋书》卷43《徐羡之传》,第1333页。
[27]《宋书》卷60《范泰传》,第1621页。
[28]《宋书》卷63《王华传》,第1677页。
[29]《宋书》卷42《王弘传》,第1314页。
[30]《宋书》卷63《王昙首》,第1679页。
[31]《宋书》卷58《谢弘微传》,第1592页。
[32]《宋书》卷63《殷景仁传》,第1681页。
[33]《宋书》卷58《谢弘微传》,第1592页。
[34]《南齐书》卷16《百官志》,第322页。
[35]《资治通鉴》卷118晋安帝义熙十四年条胡注,第3717页。
[36]《宋书》卷69《刘湛传》,第1816页。
[37]《宋书》卷63《殷景仁传》,第1681页。
[38]《宋书》卷61《庐陵王义真传》,第1635~1636页。
[39]《宋书》卷67《谢灵运传》,第1772页。
[40]《宋书》卷73《颜延之传》,第1893页。
[41]《宋书》卷97《夷蛮传》,第2391页。
[42]《宋书》卷63《王华传》,第1677~1678页。
[43]《宋书》卷42《王弘传》,第1315页。
[44]《宋书》卷60《范泰传》,第1622页。
[45]《宋书》卷42《王弘传》,第1316页。
[46]《宋书》卷63《王昙首传》,第1680页。
[47]《宋书》卷69《刘湛传》,第1817~1818页。
[48]《宋书》卷63《殷景仁传》,第1682页。
[49]《宋书》卷69《刘湛传》,第1816页。
[50]《宋书》卷69《刘湛传》,第1816页。
[51]《宋书》卷69《刘湛传》,第1818页。
[52]《宋书》卷69《刘湛传》,第1815~1816页。
[53]《宋书》卷68《彭城王义康传》,第1790页。
[54]《宋书》卷69《刘湛传》,第1817页。
[55]《宋书》卷58《王球传》,第1594页。
[56]《宋书》卷63《殷景仁传》,第1683页。
[57]《宋书》卷53《庾炳之》,第1517页。
[58]《宋书》卷63《沈演之传》,第1685页。
[59]《宋书》卷69《范晔传》,第1820页。
[60]《宋书》卷69《彭城王义康传》,第1796页。
[61]《宋书》卷58《王球传》,第1595页。
[62]《宋书》卷71《王僧绰传》,第1850页。
[63]《宋书》卷100《自序》,第2459~2460页。
[64]《宋书》卷100《自序》,第2461页。
[65]《宋书》卷53《庾炳之传》,第1517页。
[66]《宋书》卷69《范晔传》,第1821页。
[67]《宋书》卷63《沈演之传》,第1685页。
[68]《宋书》卷66《何尚之传》,第1734页。
[69]《宋书》卷73《颜延之传》,第1893页。
[70]《宋书》卷78《萧斌传》,第2017页。⑫《宋书》卷81《顾琛传》,第2077页。⑬《宋书》卷81《顾觊之传》,第2079页。
[71]⑪《宋书》卷78《萧斌传》,第2017页。⑫《宋书》卷81《顾琛传》,第2077页。⑬《宋书》卷81《顾觊之传》,第2079页。
[72]⑪《宋书》卷78《萧斌传》,第2017页。⑫《宋书》卷81《顾琛传》,第2077页。⑬《宋书》卷81《顾觊之传》,第2079页。
[73]《宋书》卷5《文帝纪》,第87页。
[74]《宋书》卷61《江夏王义恭传》,第1644页。
[75]《宋书》卷52《谢述传》,第1496页。
[76]《宋书》卷61《江夏王义恭传》,第1643页。《通鉴》卷121文帝元嘉六年条(第3806页)略异:“又宜数引见佐史。相见不数,则彼我不亲;不亲,无因得尽人情;人情不尽,复何由知众事也!”又“胡注”云“佐史”当作“佐吏”。
[77]《宋书》卷69《刘湛传》,第1817页。
[78]《宋书》卷75《颜竣传》,第1959页。
[79]《宋书》卷61《江夏王义恭传》,第1649~1650页。
[80]《宋书》卷74“史臣曰”,第1943页。
[81]其中有些人为换代之君,僚佐成分随时间推移也在不断变化,如宋孝武帝、梁武帝所凭借的是雍州地方势力,齐高帝依靠的是青徐豪族,陈武帝仰仗的是南方土豪,但都可以纳入方镇势力集团的范畴与中央政治联系起来考虑。
[82]这些人情况各有不同:刘宋的少帝曾出镇,废于大臣;梁简文帝为侯景所控制;陈后主没于隋;宋顺帝、齐海陵王、齐和帝和梁敬帝为禅让之君。
[83]唐长孺:《西晋分封与宗王出镇》,《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39~140页。
[84]《宋书》卷67《谢灵运传》,第1772页。
[85]《宋书》卷100《自序》,第2465页。
[86]《宋书》卷77“史臣曰”,第200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