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党、太子妃党上台及下台原因分析
(一)后党
后党是以武帝皇后杨氏为依托而形成的势力,主要成员有后父杨骏以及杨骏之弟杨珧、杨济等。太熙元年(290年),武帝病死,杨骏首先上台辅政。在“八王之乱”上台的诸种势力中,杨氏是上台最早的,但其得势却是最晚的。史称“帝自太康以后,……始宠后党,请谒公行。而骏及珧、济势倾天下,时人有‘三杨’之号”。[4]从太康元年(280年)平吴算起,杨氏得势的时间不过10年,与其他势力相比,其根基要浅得多,那么杨氏为何能在武帝死后最早上台呢?
武帝临死前,朝廷中地位最重要的除侍中杨骏外,还有武帝的亲叔录尚书事汝南王亮。参照《晋书》卷3《武帝纪》及卷40《杨骏传》,太康十年(289年),武帝病危,出于杨骏的建议,汝南王亮被任命为督豫州诸军事,出镇许昌,但他暂时没有离开洛阳。其后武帝病危,杨骏安插心腹,武帝察觉后,诏中书留汝南王亮与之共辅朝政,但杨骏从中书借诏不还,使武帝的任命落空。武帝弥留之际,已经不能说话,杨骏于是利用侍中的身份,召来中书监,口宣帝旨,使作遗诏,自为录尚书事,汝南王亮则出镇许昌。
杨骏这些举动的含义何在?众所周知,侍中为内,备顾问,参与决策;录尚书事为外,掌执行,为政务首脑。侍中虽然重要,但必须以皇帝为依托才能充分发挥决策作用,否则可以说是一个虚职。杨骏之所以有权势,主要是因为武帝宠信他,他可以影响武帝的决策,从而指挥外朝的运转,侍中一职只是为杨骏提供了接近武帝的便利及参与决策的合法身份。武帝死后,即位的太子司马衷是弱智,毫无决策能力,杨骏的权威也会随之大大降低。因此,杨骏如果想在武帝死后继续专权,不能单纯依靠皇帝及侍中这个职位,最好能够亲自掌握朝政——夺走汝南王亮的录尚书事,将决策权与执行权统一起来。
杨骏最后成功达到了自己的目的,他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一方面自然是他个人贪权所致,另一方面也是武帝宠任外戚的结果。平吴以后,杨骏一直处于权力的核心,一旦武帝病危,只有他最有可能、也最有条件独掌朝政。我们看到,武帝在临死前意识到外戚专权的危险,曾想用宗王来平衡外戚,但为时已晚,即使诏令已经发出,杨骏也能收回并重改。
(二)太子妃党
太子妃党是以太子妃贾氏为依托而形成的势力,主要成员有贾充、荀勖、冯
等,这些人在武帝生前已经死去。惠帝即位后,太子妃贾氏升为皇后,皇后杨氏升为皇太后,杨氏之父杨骏继续当权。元康元年(291年),贾后以惠帝名义发出诏令,将杨骏及其党羽全部铲除,又设计害死汝南王亮与楚王玮,自己独操权柄。如果当初不被立为太子妃,贾氏就不可能成为目前的皇后,更不可能掌握朝政。那么,贾氏是如何成为太子妃的呢?
我们知道,贾后之父贾充是西晋开国功臣集团(或说近臣集团)的重要成员。西晋初期即有民谣说:“贾、裴、王,乱纪纲;王、裴、贾,济天下。”[5]这三人即贾充、裴秀、王沈,是亡魏成晋的主要人物,魏帝高贵乡公曹髦就是贾充下令杀死的。但是,在西晋政权建立后,武帝的态度却有了变化,他转而对任恺等“忠正”之士“器而昵之”,准备遣贾充出镇关中。[6]近臣们当然不愿就此失势,但又不能直接违抗武帝的诏命,于是想出了一个联姻的计策:要求武帝纳贾充之女为太子妃。如此,则贾充就能以联姻为借口,继续留在中央了。这个看似一厢情愿的要求为武帝所接受,泰始八年(272年),武帝纳贾充之女为太子妃。
为什么武帝的态度一转再转,最后又回到近臣集团这边,并与贾氏联姻呢?对此,唐人李德裕论道:“晋氏倾夺魏国,初有天下,其将相大臣,非魏之旧臣,即其子孙。所寄心腹,唯贾充而已。充亦非忠于君者,自以成济(杀曹髦者)之事,与晋室当同休戚。”[7]从旁观者的角度看,这个解释是有道理的,但未必是武帝对贾充先赶后留的真实、具体、直接的原因。个人以为,理解西晋前期政局,齐王攸是一个关键人物,许多事情都与他有关,武帝对贾充态度的变化也是如此。齐王攸是武帝的同母弟,“才望出武帝之右”,司马昭曾想立其为嗣,只是由于大臣们的普遍反对而未果,胡三省认为此事“为晋武帝不能容齐王攸张本”。[8]代魏以后,齐王攸又“总统军事,抚宁内外,莫不景附”,[9]是皇位的潜在威胁。而贾充的一个女儿正好嫁给了齐王攸,自然成为武帝猜忌的对象,任恺等人排斥贾充,原因之一也是“以充女为齐王妃,惧后益盛”,[10]因此武帝在即位之初就想赶走贾充。至于以后复纳贾充之女为太子妃,一方面是贾充的同党多方游说的结果,[11]另一方面应是武帝害怕贾党在失意中倒向齐王攸,故万般无奈之下,顺水推舟,借联姻以拉住贾党,尽管对“妒而少子,丑而短黑”的贾氏很不满。概言之,武帝与贾氏联姻的根本原因,不是为了对付所谓的“魏之旧臣”及其子孙,而是来自家族内部的宗王。
这样,经过不少波折,近臣集团与武帝的关系就以血缘为纽带固定下来,近臣集团由此转化为外戚集团,即论者所说的“太子妃党”。
但如前所述,在太康元年(280年)平吴后,武帝又转而宠任后父杨骏。杨骏出于弘农华阴,其先祖“四世为三公”,[12]属于汉代旧族,但他本人官爵不显,“素无美望”。[13]那么,武帝为何重用杨骏呢?这一方面固然是因为杨骏为皇后之父,较贾氏更为亲近,另一方面,则应是武帝受到贾党的制约,转而寻求新的党援的结果。这从两件事上得到明显的体现:一是废太子。太子是弱智,武帝一直将信将疑,后来才完全明白他无力继承大统,于是准备废黜太子,但由于太子妃党的一致反对而未果。二是伐吴。伐吴可能会危及太子妃党的既得利益,同样受到他们的阻挠,但武帝这次执意进行并取得了成功。由此可见,作为武帝股肱的太子妃党,却往往为了自身的利益,在一些重大问题上与武帝意见相左,不免使武帝感到碍手碍脚。而杨氏毫无朝望,可以对武帝言听计从,所以在平吴后得到武帝的宠任。随着后党势力的形成,太子妃党慢慢淡出,但他们留下的联姻成果却对以后的政局发生了深刻影响。
武帝死后,杨骏辅政,但不久被贾后铲除。贾后所以要上台,除了权欲之外,我们还可以为她找出许多不满杨氏而要赶走她的“理由”:贾氏于泰始八年(272年)入宫,而杨氏于咸宁二年(276年)入宫,贾氏的资历要老;贾氏大杨氏两岁,反而贾氏为媳,杨氏为婆;惠帝与杨氏同年,不是杨氏亲生,而是其堂姐所生;贾氏之父是权势熏人的贾充,而杨氏之父是毫无朝望的杨骏。但是,这些都不是“合法的理由”。我们知道,外戚当政的基础是姻缘关系,而姻缘关系是不断变化的,较血缘关系衰减得更快。武帝在世时,杨氏为亲,贾氏为疏;惠帝即位后,则杨氏为疏,贾氏为亲。换言之,惠帝这张虎皮的真正主人是贾后,而不是杨骏,所以杨骏自己不愿意离开,还得请他离开。而贾氏所以有能力赶走杨骏,无非是离弱智皇帝——惠帝最近,有矫诏的便利;但仅有诏命还不行,还得有人愿意承命,这就是为杨骏所排斥的宗王;而贾后居于宫内,宗王居于宫外,还得有人牵线,这就是出入宫廷的宦者与禁卫。
自元康元年(291年)开始,贾后一共操握权柄10年。永康元年(300年),贾后将太子司马遹害死,随即被宗王废黜并杀掉。外戚与皇帝的关系,正如狐狸与老虎的关系,狐狸所以吓人,是因为有老虎在后——外戚所以有势,是因为有皇帝撑腰。与杨骏一样,贾后能够专制天下,主要在于假威皇帝,称诏行事。由于惠帝是弱智,贾后之所假,其实还包括太子司马遹在类。但贾后权诈有余,识量不足,忘记了自己的狐狸本质。当太子年长,与贾后逐渐产生矛盾时,贾后竟将他囚禁并害死。在宗王林立的政治环境中,害死太子使贾后失去了当权的依托,无异于自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