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立曹丕为嗣的原因

一、曹操立曹丕为嗣的原因

关于曹操为何立曹丕为嗣,[1]有不少学者作了专文探讨,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

一是代汉态度说。清人宋翔凤认为,“盖操诸子唯丕有代汉之意,而又居长嫡”。[2]周一良先生也认为曹丕曹植相争,而子建失败,与二人对曹操决意篡夺汉朝之态度恐有关。[3]周双林[4]、柳春新[5]先生都认同这一看法。其主要的根据,一是曹植的《三良诗》:“功名不可为,忠义我所安。”[6]认为从中可以看出曹植没有代汉的意图。二是《三国志》的一段记载:“初,(苏)则及临菑侯植闻魏氏代汉,皆发服悲哭,文帝闻植如此,而不闻则也。帝在洛阳,尝从容言曰:‘吾应天而禅,而闻有哭者,何也?’则谓见问,须髯尽张,欲正论以对。侍中傅巽掐则曰:‘不谓卿也。’于是乃止。”[7]认为曹植在曹丕称帝后“发服悲哭”,也是他无意代汉的证据。

二是政治才能说。柳春信先生认为,曹植终究未能立为继嗣,根本原因在于对曹植的篡汉之志和政治才能都不敢自信。对曹植的政治才能,柳春信先生作了重点阐述,认为曹植所表现出来的主要是一种文才和论说之才,能否转化为实际政治能力尚属疑问。因此,曹操对曹植和曹丕进行了考察,结果,曹植的政治抱负和才能终究不能令曹操放心。[8]

三是世族背景说。周双林先生认为,支持曹植的有弘农杨修、颍川荀恽、河内杨俊及名士丁仪、丁廙、邯郸淳等,这些人几乎是清一色的世族名士,而且这些家族都是汉王朝的忠心维护者。而支持曹丕的贾诩、吴质、毛玠、卫臻、陈矫等多为庶族代表,是唯才是举政策的受惠者,支持曹魏代汉。立嗣的斗争,就是世族与庶族间的一次正面冲突,结果世族地主受到了挫折。[9]王永平先生也从势力背景上分析二人之争,但观点刚好相反,认为曹丕在朝廷内外广泛交结,赢得了世族元老的支持,形成一股强大的政治势力。曹操支持曹植组织力量与曹丕相抗,引起了激烈的纷争。因此,在曹丕、曹植争嗣的表象背后,隐藏着曹操与世族势力冲突。为了顾全大局,曹操最终不得不作出让步,确立了曹丕的太子地位。[10]

四是道德标准说。胡守为先生认为,曹操在选择继承人时既注重才能,又坚持道德标准,其态度是相当慎重的。曹植争嗣失败,主要是德行有缺陷。[11]

以上诸说为理解曹操立嗣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启示,我们也有理由相信,曹操立曹丕为嗣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但值得探讨的是,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什么?笔者更倾向于认为,曹操立曹丕为嗣主要是受了传统嫡长子继承制的约束。俞绍初先生曾指出,早年曹植深得曹操宠爱,“几为太子者数矣”。后来曹操鉴于臣僚们大多坚持“立嗣以长”的名分而进行抵制,曹植本人又缺乏足以压倒曹丕的功勋业绩,因而使他不得不放弃初衷而立曹丕为太子。[12]韩鑫先生也认为,曹操看到了刘表、袁绍在立嗣上处置不当酿成的悲剧后果,在封建传统观念和保守心理的支配下,最终立了曹丕为太子。[13]可惜俞、韩二文的主旨并不在阐述曹操立曹丕为嗣的原因,对上述观点只是一笔带过,并未展开论述。下面试作说明。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相争,名教之治动摇,思想相对解放,或许是受这种环境的影响,不少割据者在选择继承人时,并不遵守嫡长制继承的传统,如袁绍、刘表、公孙康等。袁绍“爱少子尚,貌美,欲以为后而未显”,袁绍死后,审配等人“缘绍素意”,拥袁尚继位,而长子袁谭出屯黎阳。[14]后来二人互相攻击,被曹操消灭。刘表及妻“爱少子琮,欲以为后”,于是让长子刘琦出任江夏太守。[15]后曹操南征,刘琮毫不抵抗,举州投降。公孙康死后,其弟公孙恭代立,“病阴消为阉人,劣弱不能治国”,[16]后公孙康之子公孙渊夺走恭位。三国时期的孙权也是嫡庶不分,在政治上引起极大的混乱。对于这种废嫡立庶的行为,当时及后人多有批评。如陈寿认为刘表、袁绍“废嫡立庶,舍礼崇爱,至于后嗣颠蹙,社稷倾覆,非不幸也”。[17]公孙恭立时,当时在辽东的管宁称“废嫡立庶,下有异心,乱之所由起也”[18]

曹操一开始也没有打算遵守立嫡以长的传统。曹操长子曹昂为刘夫人所生,建安二年(197年)曹操征张绣时被杀。曹操后来想立曹冲为嗣,“数对群臣称述,有代后意。年十三,建安十三年疾病,太祖亲为请命。及亡,哀甚。文帝宽喻太祖,太祖曰:‘此我之不幸,而汝曹之幸也。’”[19]从中可以推算曹冲生于建安元年(196年),而曹丕生于中平四年(187年),曹植生于初平二年(191年),[20]都比曹冲要大许多。孙盛评论说:“《春秋》之义,立嫡以长不以贤。冲虽存也犹不宜立,况其既没,而发斯言乎?”[21]从传统观念来看,曹操所言显然很不妥当。建安十六年(211年),曹操任命曹丕为五官中郎将,为丞相副,这个安排可以看成是传位的表示。但大约在此后不久,“植既以才见异,而丁仪、丁廙、杨修等为之羽翼。太祖狐疑,几为太子者数矣”。[22]曹操明显仍然想舍长立幼。

不过到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曹操最终立了年长的曹丕。其中的缘由,从曹操立嗣前征询意见的过程看得很清楚。现将有关材料罗列于下:

《三国志》卷22《卫臻传》:

初,太祖久不立太子,而方奇贵临菑侯。丁仪等为之羽翼,劝臻自结,臻以大义拒之。

同书卷22《桓阶传》:

时太子未定,而临菑侯植有宠。阶数陈文帝德优齿长,宜为储副,公规密谏,前后恳至。

同书卷12《邢颙传》:

初,太子未定,而临菑侯植有宠,丁仪等并赞翼其美。太祖问颙,颙对曰:“以庶代宗,先世之戒也。愿殿下深重察之!”

同书卷10《贾诩传》:

太祖又尝屏除左右问诩,诩嘿然不对。太祖曰:“与卿言而不答,何也?”诩曰:“属有所思,故不对耳。”太祖曰:“何思?”诩曰:“思袁本初、刘景升父子也。”太祖大笑,于是太子遂定。

同书卷12《毛玠传》:

时太子未定,而临菑侯植有宠,玠密谏曰:“近者袁绍以嫡庶不分,覆宗灭国。废立大事,非所宜闻。”

同书卷12《崔琰传》:

时未立太子,临菑侯植有才而爱。太祖狐疑,以函令密访于外。唯琰露板答曰:“盖闻《春秋》之义,立子以长,加五官将仁孝聪明,宜承正统。琰以死守之。”植,琰之兄女婿也。太祖贵其公亮,喟然叹息,迁中尉。

同书卷23《杨俊传》:

初,临菑侯与俊善,太祖适嗣未定,密访群司。俊虽并论文帝、临菑才分所长,不适有所据当,然称临菑犹美。

从以上记载,至少可以得出两点认识。一是曹操在正式立太子前,普遍征求了朝廷大臣的意见。史书明言,曹操曾“密访群司”、“以函令密访于外”、“屏除左右问诩”、“问颙”,说明曹操虽然以前多次在立嗣问题上犹豫不决,但在正式立太子时,态度是非常慎重的。这与袁绍、刘表的感情用事、一意孤行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体现出政治家的理性。值得注意的是,以上大多是曹操主动询问,而不是臣下主动劝说,因此很难说这些人为了自身的某种利益,一起事先串通来立曹丕。尤其曹植是崔琰之兄的女婿,崔琰却极力维护曹丕的正统地位。而从史书记载中,也很难看出曹植、曹丕背后有明确的势力集团的区分。二是这些人的观点普遍一致,即应遵循立嫡以长的传统,吸取袁、刘嫡庶不分的教训。在被征求意见者中,偏向曹植的只有杨俊一人。曹操最终接受了大多数人的意见,立曹丕为太子。显然,在曹操立嗣中,最终起了决定作用的,是嫡长子继承的传统。

当然,曹丕也是善用权术的人,其中就包括争取后宫的支持。史言曹丕对曹植“御之以术,矫情自饰,宫人左右,并为之说,故遂定为嗣”。[23]这里所说的“宫人左右”,至少包括武帝王昭仪和文德郭皇后两人。王昭仪即曹幹之母,“有宠于太祖。及文帝为嗣,幹母有力”。[24]文德郭皇后“有智数,时有所献纳。文帝定为嗣,后有谋焉”。[25]至于这些宫人是怎样出谋划策的,不得其详。不过,她们即使对曹丕有帮助,也不会是决定性的。因为很难相信,以曹操之性格及智术,在立嗣这样重大的事情上,会为妇人之言所左右,失去自己的判断。

反观曹植,明显党附于曹植的有丁仪、丁廙、杨修、孔桂等人,其中丁仪、丁廙为兄弟。《三国志》卷19《陈思王植传》注引《魏略》:

丁仪字正礼,沛郡人也。父冲,宿与太祖亲善,……(太祖)欲以爱女妻之,以问五官将。五官将曰:“女人观貌,而正礼目不便,诚恐爱女未必悦也。以为不如与伏波子楙。”……时仪亦恨不得尚公主,而与临菑侯亲善,数称其奇才。太祖既有意欲立植,而仪又共赞之。

同传注引《文士传》:

廙少有才姿,博学洽闻。初辟公府,建安中为黄门侍郎。廙尝从容谓太祖曰:“临菑侯天性仁孝,发于自然,而聪明智达,其殆庶几。……实天所以钟福于大魏,而永授无穷之祚也。”欲以劝动太祖。

同传注引《典略》:

杨修字德祖,太尉彪子也。谦恭才博。建安中,举孝廉,除郎中,丞相请署仓曹属主簿。是时,军国多事,修总知外内,事皆称意。自魏太子已下,并争与交好。又是时临菑侯植以才捷爱幸,来意投修,数与修书,……植后以骄纵见疏,而植故连缀修不止,修亦不敢自绝。

同书卷3《明帝纪》注引《魏略》:

桂字叔林,天水人也。建安初,数为将军杨秋使诣太祖,太祖表拜骑都尉。桂性便辟,晓博弈、蹹鞠,故太祖爱之,每在左右,出入随从。……太祖既爱桂,五官将及诸侯亦皆亲之。其后桂见太祖久不立太子,而有意于临菑侯,因更亲附临菑侯而简于五官将,将甚衔之。

另外,前述杨俊也偏向于曹植,邯郸淳曾“对其所知叹植之才,谓之‘天人’。而于时世子未立。太祖俄有意于植,而淳屡称植才。由是五官将颇不悦”。[26]不过这两人主要是欣赏曹植的才能,未必是曹植的死党。可以看出,曹植的支持者多受曹操宠爱或信任,但官位普遍不高。他们支持曹植,并不是有什么政治理想,或基于某种道义上的追求,有的是出于私利,有的是出于对曹植才能的欣赏,有的则是曹植的主动交好。与曹丕的支持者相比,他们人数很少,势单力薄。所以曹道衡先生认为,在这场王位继承权斗争中,曹丕其实处于压倒优势而曹植处于绝对的劣势。如果他和他的朋友们对当时的政治形势有清醒估计的话,本来不可能发生这场不自量力的较量。[27]

概言之,曹操本没有打算恪守立嫡以长的传统,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立嗣问题逐渐引起政治上的纷争。曹操最终普遍征询了大臣的意见,由于绝大多数大臣认为应遵循立嫡以长的传统,曹操于是决定立曹丕为太子。此后立嗣风波便告平息,没有在政治上引起严重的后果。支持曹植者先后受到了处置,杨修在建安二十四年(219年)被曹操杀死,丁仪、丁廙在曹丕即王位后被杀,孔桂被杀于黄初元年(220年),杨俊被杀于黄初三年(22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