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小 结

三、小 结

综上所述,尽管“行”这一任职方式在先秦时已经出现,并一直沿袭下来,但“行事”作为一项特殊的任命和一个特定的概念,却仅存于南朝。北朝的“行某州事”很普遍,甚至偶尔有称“行事”者,但与南朝的行事在内涵上有根本的不同。南朝的行事是在幼王出镇的背景下出现的,由出镇幼王的府佐充当,主要的职责是辅佐幼王处理府州事务,同时对幼王也有防范的责任。幼王出镇,行事辅佐,典签监察,这是南朝宗王出镇制不同于两晋及北朝宗王出镇制的重要特点,也使南朝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呈现更复杂的面貌。

【注释】

[1]参见严耕望:《魏晋南北朝地方行政制度》上册,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97年版,第193~197页。

[2]参见陈琳国:《论魏晋南朝都督制》,载《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6年第4期,第78页。

[3]参见张承宗:《六朝史》,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271~272页。

[4]参见唐春生:《宋孝武帝至齐武帝时期宗王府典签与行事新探:以出镇宗王府为中心》,载《西华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第76页。

[5]《史记》卷1《五帝本纪》注引《龙鱼河图》,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4页。

[6]《史记》卷1《五帝本纪》,第44页。

[7]《史记》卷4《周本纪》注引《鲁连子》,第144页。

[8]《史记》卷33《鲁周公世家》,第1544页。

[9]《史记》卷40《楚世家》,第1729页。

[10]《汉书》卷59《张汤传》,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645页。

[11]从东汉开始,史书中称“行某官事”的例子逐渐减少,常直接称“行某官”,二者并无实质的区别,史书中常常互用。

[12]《后汉书》志第28《百官志五》注引《献帝春秋》,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3618页。但有的记载没有“行”字,见《三国志》卷49《士燮传》、卷52《步骘传》,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192、1237页。

[13]《晋书》卷89《王谅传》,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319页。

[14]《晋书》卷81《王逊传》,第2110页。

[15]《宋书》卷48《毛修之传》,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429页。

[16]《宋书》卷50《刘康祖传》,第1446页。

[17]《宋书》卷5《文帝纪》,第71页。

[18]《宋书》卷61《庐陵王义真传》,第1634页。

[19]《宋书》卷63《王华传》,第1676页。

[20]《宋书》卷69《刘湛传》,第1815页。

[21]《宋书》卷53《庾登之传》,第1516页。

[22]《宋书》卷53《庾炳之传》,第1517页。

[23]《宋书》卷60《王准之传》,第1624页。

[24]《晋书》卷72《晋熙王燮传》,第1870页。

[25]《宋书》卷63《王华传》,第1676页。本传没有写王华行府州事的时间,同书卷43《徐羡之传》(第1330页)载:“上(刘裕)初即位,思佐命之功,……诏曰:‘西中郎司马南郡宜阳侯张邵……可封临沮县伯。’”卷44《谢晦传》(第1348页)载:“(永初)二年,(谢晦)坐行玺封镇西司马、南郡太守王华大封,而误封北海太守球,版免晦侍中。”可知永初元年司马还是张邵,二年已换成王华。

[26]《宋书》卷100《自序》,第2461页。

[27]《北齐书》卷45《颜之推传》,中华书局1972年版,第620页。

[28]张金龙:《南朝的石头城防务与领石头戍事》,载《浙江学刊》2005年第2期,第63页。

[29]《南齐书》卷38《萧颖胄传》,中华书局1972年版,第666页。

[30]《梁书》卷40《司马褧传》,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568页。

[31]笔者在正史中只见到两例,一是东魏的“晋州行事封祖业”,见《北齐书》卷19《高市贵传》,第254页;二是东魏的“冀州行事司马子如”,见《北齐书》卷21《封隆之传》,第303页。仅此两例,还不足以说明“行事”这一概念适用于北朝。

[32]《史记》卷108《韩长孺传》,第2863页。

[33]也有一些以太守或中央官行府州事者,如“建元元年,……以试守武平太守行交州府事李叔献为交州刺史”,见《南齐书》卷2《高帝纪下》,第34~35页;“王玄载,……建元元年,为左民尚书,……会虏动,南兖州刺史王敬则奔京师,上遣玄载……行南兖州事,本官如故”,见《南齐书》卷27《王玄载传》,第509页。这种任职方式沿袭两晋,统计时没有计入。

[34]《梁书》卷53《沈瑀传》,第769页。

[35]《宋书》卷79《海陵王休茂传》,第2044页。

[36]《梁书》卷36《孔休源传》,第521页。

[37]《宋书》卷84《邓琬传》,第2130页。

[38]《南齐书》卷40“史臣曰”,第715页。

[39]陈长琦先生对南朝出镇宗王的年龄曾有列举,可为参考,见氏著:《南朝时代的幼王出镇》,载《华南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1期,第101~109页。因为出镇宗王众多,难以尽列,笔者这里只统计了核心成员,即皇子的年龄。出镇从最初任刺史、太守或领石头戍事算起,其中有的仍留在京师,但应设有行事,因此也算入。以下为具体人名,括号内为曾任其行事者,因史书记载缺略,只列出了可考者:(1)宋武帝诸子出镇的年龄一般为12岁。其中,刘义隆(张邵、王华)8岁;刘义真(王修)、刘义康(刘湛、(转下页)(接上页)谢述)、刘义恭(王准之、刘湛)、刘义宣(庾炳之)12岁;刘义季(庾登之)17岁。(2)宋文帝诸子在9~15岁之间。其中,刘骏(江概、刘延孙)9岁;刘铄(陆徽、任荟之)、刘休范(萧道成)10岁;刘浚(范晔)、刘休若(张岱)11岁;刘绍(袁洵)、刘诞(萧简)12岁;刘休祐(殷琰)13岁;刘宏、刘祎(顾琛、袁顗)、刘彧、刘休仁、刘休茂(萧惠开、庾深之、刘恭之)14岁;刘昶(何偃、顾觊之)、刘浑15岁。(3)宋孝武帝诸子在5~7岁之间。其中,刘子勋(张岱、邓琬)、刘子房(袁顗、殷琰、孔觊、庾业)、刘子顼(殷琰、张岱、张悦、孔道存)、刘子鸾(萧惠开、王僧虔、江智渊、顾琛)、刘子仁、刘子真5岁;刘子尚(袁粲、沈怀文、张岱)6岁;刘子元(何慧文)、刘子孟7岁;刘子绥(王景文、蔡兴宗、荀卞之、张沈)不详。(4)宋明帝诸子在4~7岁之间。其中,刘准(张岱)、刘燮(王奂、萧赜、柳世隆、刘悛)4岁;刘友、刘翙(庾佩玉、任候伯)5岁;刘赞(袁彖)7岁;刘跻(李安民)不详。(5)齐高帝诸子一般在13~20岁之间。其中,萧暠(江敩)、萧锋(张瑰、王慈)13岁;萧锵(张瑰)、萧鉴(刘悛)、萧钧14岁;萧晔(王谌)、萧铄15岁;萧銶(陆慧晓)、萧铉16岁;萧铿(蔡约)、萧锐17岁;萧晃(沈宪)19岁;萧映(江谧)20岁;萧嶷35岁;萧赜(沈冲)39岁。(6)齐武帝诸子一般在10~15岁之间。其中,萧子明(沈宪、王谌、陆慧晓、萧惠基)、萧子罕10岁;萧子真、萧子伦(陆慧晓、顾宪之)11岁;萧子隆(顾宪之)、萧子贞(王思远)12岁;萧子敬13岁;萧子懋(王谌、沈宪、刘季连)14岁;萧子卿(沈冲、傅琰)、萧子响(胡谐之)15岁;萧子良20岁;萧长懋22岁。(7)齐明帝诸子约10岁。其中,萧宝融(萧颖胄)9岁;萧宝义(江祀、陆慧晓、谢朓、刘绘、萧琛)、萧宝玄(萧颖胄、刘暄、萧懿)、萧宝源(萧颖胄)、萧宝夤(张冲、刘绘)、萧宝攸、萧宝嵩(范岫)、萧宝贞不详。(8)梁武帝诸子约在5~8岁之间。其中,萧综(王泰、王份)、萧绩(王泰、王僧孺)5岁;萧纲(庾於陵、陆倕、孔休源、江革)7岁;萧续(江革、王冲)8岁;萧纶(夏侯夔)、萧绎(王筠、到溉)、萧纪(司马褧、臧盾、江革)不详。(9)陈文帝诸子约10岁余。其中,陈伯茂(陆山才、沈君理)、陈伯山10岁;陈伯固13岁;陈伯恭(萧允)等不详。(10)陈宣帝诸子约10余岁。其中,陈叔陵(孔奂)、陈叔慎15岁;陈叔英(蔡景历)、陈叔坚(蔡景历)等不详。

[40]《宋书》卷53《庾登之传》,第1516页。

[41]《梁书》卷44《寻阳王大心传》,第614页。

[42]《陈书》卷21《萧允传》,中华书局1972年版,第288页。

[43]《宋书》卷72《南平王铄传》,第1856页。

[44]《宋书》卷92《陆徽传》,第2268页。

[45]《梁书》卷40《到溉传》,第568页。

[46]《梁书》卷36《孔休源传》,第520页。

[47]《梁书》卷4《简文帝纪》,第109页。

[48]《梁书》卷44《寻阳王大心传》,第614页。

[49]《陈书》卷28《晋安王伯恭传》,第361页。

[50]《陈书》卷36《始兴王叔陵传》,第493页。

[51]《宋书》卷69《刘湛传》,第1817页。

[52]《宋书》卷52《谢述传》,第1496页。

[53]《南齐书》卷40《随郡王子隆传》,第710页。

[54]《南齐书》卷40《晋安王子懋传》,第708页。

[55]《南齐书》卷35《鄱阳王锵传》,第627页。

[56]《南齐书》卷35《武陵王晔传》,第626页。

[57]《宋书》卷78《刘延孙传》,第2019页。

[58]《宋书》卷72《晋平王休祐传》,第1880页。

[59]《陈书》卷17《王冲传》,第235页。

[60]《宋书》卷100《自序》,第2466页。

[61]《梁书》卷53《沈瑀传》,第769页。

[62]《宋书》卷79《武昌王浑传》,第2042页。

[63]《宋书》卷79《海陵王休茂传》,第2043页。

[64]《宋书》卷79《桂阳王休范传》,第2046页。

[65]《南齐书》卷35《长沙王晃传》,第624页。

[66]《南齐书》卷46《蔡约传》,第804页。

[67]《南齐书》卷35《武陵王晔传》,第626页。

[68]《南齐书》卷42《江祏传》,第751页。

[69]《梁书》卷36《江革传》,第524~525页。

[70]《陈书》卷30《陆琼传》,第397页。

[71]《宋书》卷57《蔡兴宗传》,第1581页。

[72]《宋书》卷79《桂阳王休范传》,第2046页。

[73]《宋书》卷85《王蕴传》,第2185页。

[74]万斯同:《齐方镇年表》,《二十五史补编》第三册,开明书店1935年版,第4320~4321页。

[75]《南齐书》卷53《孔琇之传》,第922页。

[76]《南齐书》卷43《何昌寓传》,第762页。

[77]《梁书》卷10《杨公则传》,第195页。

[78]《梁书》卷22《安成王秀传》,第34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