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武帝确知司马衷智力低下的时间

一、晋武帝确知司马衷智力低下的时间

《晋书》记载了不少惠帝成年后的言语行为,从中可以大致了解他的智力状况。他听到哈蟆叫,于是问叫者是官哈蟆还是私哈蟆;听说百姓饿死,又问何不食肉糜,已是人所共知。赵王伦篡位时,命令义阳王威抢夺惠帝的玺绶,伦失败后,惠帝说,“阿皮(威小名)捩吾手指,夺吾玺绶,不可不杀”;[7]群臣谢罪时,惠帝又说,“非诸卿之过也”;[8]荡阴之役中,侍中嵇绍以身捍卫惠帝,“被害于帝侧,血溅御服,天子深哀叹之。及事定,左右欲浣衣,帝曰:‘此嵇侍中血,勿去’”;[9]到温县时,“将谒陵,帝丧履,纳从者之履,下拜流涕,左右皆歔欷”;[10]返回洛阳后,“升旧殿,哀感流涕”。[11]

从以上材料可知,司马衷虽然智力低下,但有一定的辨别力、同情心和是非观。刘驰先生认为,“惠帝显然不是白痴,也不是痴愚,而只能归入愚鲁一类”,而且“其在愚鲁中尚属于较好的一部分,甚至可以认为其智力水平位于愚鲁与正常人的临界点附近”。[12]

如果司马衷真是一个白痴,按正常的思维,武帝应该不会立他为太子;如果智力正常,立他为太子也没有什么问题。但这种“位于愚鲁与正常人临界点附近”的智力状况却使人难以作出准确的判断。

司马衷于泰始三年(267年)被立为太子,时年9岁。如果这时武帝能肯定他智力低下,不堪承奉皇统,或许会采取一些措施,如另选嗣子、与大臣讨论,至少也会犹豫一段时间,但这些在史书中都没有反映。当初曹操自为魏王至立太子隔17个月,曹丕、曹睿在临死之前才立太子,而晋武帝自禅位至立太子只隔13个月,相比之下还算是比较早的,表明他在立嗣时不曾犹豫过。总之,在立太子这件重大的家事和国事上,我们看不到任何异常现象,说明武帝立太子时很可能不了解司马衷的智力状况。

那么,晋武帝是在什么时候确知司马衷智力低下的呢?史书同样没有明确的记载,我们只能综合相关材料进行推断。

1.《晋书》卷31《武元杨皇后传》:

帝以皇太子不堪奉大统,密以语后。后曰:“立嫡以长不以贤,岂可动乎?”初,贾充妻郭氏使赂后,求以女为太子妃。及议太子婚,帝欲娶卫瓘女。然后盛称贾后有淑德,又密使太子太傅荀顗进言,上乃听之。[13]

2.同书卷39《荀勖传》:

时帝素知太子暗弱,恐后乱国,遣勖及和峤往观之。勖还盛称太子之德,而峤云太子如初。于是天下贵峤而贱勖。[14]

3.同书卷45《和峤传》:

吴平,以参谋议功,赐弟郁爵汝南亭侯。峤转侍中,愈被亲礼,与任恺、张华相善。峤见太子不令,因侍坐曰:“皇太子有淳古之风,而季世多伪,恐不了陛下家事。”帝默然不答。后与荀顗、荀勖同侍,帝曰:“太子近入朝,差长进,卿可俱诣之,粗及世事。”即奉诏而还。顗、勖并称太子明识弘雅,诚如明诏。峤曰:“圣质如初耳!”帝不悦而起。[15]

4.同书卷4《惠帝纪》:

帝之为太子也,朝廷咸知不堪政事,武帝亦疑焉。尝悉召东宫官属,使以尚书事令太子决之,帝不能对。贾妃遣左右代对,多引古义。给事张泓曰:“太子不学,陛下所知。今宜以事断,不可引书。”妃从之。泓乃具草,令帝书之。武帝览而大悦,太子遂安。[16]

5.同书卷31《惠贾皇后传》:

帝常疑太子不慧,且朝臣和峤等多以为言,故欲试之。尽召东宫大小官属,为设宴会,而密封疑事,使太子决之,停信待反。妃大惧,倩外人作答。答者多引古义。给使张泓曰:“太子不学,而答诏引义,必责作草主,更益谴负。不如直以意对。”妃大喜,语泓:“便为我好答,富贵与汝共之。”泓素有小才,具草,令太子自写。帝省之,甚悦。先示太子少傅卫瓘,瓘大踧踖,众人乃知瓘先有毁言,殿上皆称万岁。充密遣语妃云:“卫瓘老奴,几破汝家。”[17]

材料1指武帝认为太子无力继承皇统,大概有另立太子的打算,于是征询杨皇后的意见,但遭到拒绝。同传称杨皇后死于泰始十年(274年)。材料接着追述了太子纳妃一事,参《惠贾皇后传》,纳妃在泰始八年(272年)[18]。因此,武帝征询杨皇后的意见在泰始八年(272年)至十年(274年)间。

材料2、3所述为同一件事,即武帝已明知太子智力低下,但仍然心存侥幸,于是派和峤等人前去考察,和峤回来后说太子和以前一样。材料3载此事在平吴后,平吴在太康元年(280年)。同条材料又说和峤转侍中,参《晋将相大臣年表》,和峤转侍中在太康二年(281年)。[19]因此,武帝派人考察太子应在太康二年(281年)后不久。

材料4、5所述也为同一件事,即晋武帝怀疑太子的智力有问题,于是派人对太子进行考试,赖贾妃请人代答而蒙混过关。两条材料都没有记载时间。王隐《晋书》说:“(泰始)八年,将纳妃,帝知太子性不慧,……密封诏事,使太子决,停信待之。贾妃大惧,请外人作答诏草。”[20]前面说“将纳妃”,则后面不得称贾氏为“贾妃”,贾氏也不得在东宫,因此这条材料将考试一事附于泰始八年(272年)后,明显有误或有脱漏。《资治通鉴》将此事断在咸宁四年(278年),不知所据。[21]上引材料5提到“太子少傅卫瓘”,而卫瓘领太子少傅在“太康初”。[22]同条材料又称“朝臣和峤等多以为言”,因此,对太子的考试当在太康二年(281年)和峤等人考察后不久。

通观5条材料,在武帝对太子智力的认识上,史书的用语包括“帝以皇太子不堪奉大统”、“帝素知太子暗弱”、“武帝亦疑焉”、“帝常疑太子不慧”,其中前两句是肯定太子智力低下,后两句是表示怀疑。虽然语义有程度的不同,但都说明武帝已明确认识到太子的智力有问题。

至于确知的时间,通过分析、排比以上史料,最早可推到泰始八年(272年),太子时年14岁。这一年有特殊的意义,因为太子纳贾充之女为妃就在这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