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姓势力的兴起与刘宋政权的灭亡
孝武帝死后,太子刘子业即位,大肆诛杀,人不自保。泰始元年(465年),刘子业被侍卫杀死,孝武帝之弟刘彧登位,是为宋明帝。这次中央政局的突变,在方镇中引起了巨大的混乱。当时的主要方镇多由孝武帝诸子出镇,这些宗王仅10岁左右,府州权力完全由行事掌握:刘子勋为江州刺史,邓琬任行事;刘子顼为荆州刺史,孔道存任行事;刘子元为湘州刺史,何慧文任行事;刘子绥为郢州刺史,荀卞之任行事;刘子房为会稽太守,孔觊任行事。宋明帝登位后,邓琬拒不承认,拥立刘子勋(孝武帝第三子)为帝,首先起兵反叛,其他方镇纷纷响应,“国家所保,唯丹阳、淮南数郡”,[45]“四方贡计,并诣寻阳”,[46]形势一时非常严峻。次年,宋明帝平定了叛乱。从这次事件可以看出,方镇由于多次分割而力量分散,很难集中起来对抗中央,最终不免失败。
宋明帝即位之初,还有刘休仁、刘休范、刘休佑、刘休若、刘袆等几位亲弟在世,明帝对他们大加重用,平叛时任命他们为主帅,平叛后又任命他们出镇强藩,这对明帝巩固皇位起了重要作用。但明帝晚年越来越猜忌,“晋平王休佑以狠戾致祸,建安王休仁以权逼不见容,巴陵王休若素得人情,又以此见害,唯休范谨涩无才能,不为物情所向,故得自保”。[47]刘祎人才平庸,因有人想推他为帝,被明帝逼令自杀。泰豫元年(472年)明帝死时,其亲弟中只有刘休范一人苟活下来。刘休范当时任江州刺史,而江州是次等强藩,力量并不强大。方镇中还有一位宗王,即明帝之侄刘景素,当时任南徐州刺史。南徐州治京口,随北府兵的衰落,其力量在元嘉以后也大为下降。而明帝自己没有儿子,“痿疾不能内御,诸弟姬人有怀孕者,辄取以入宫,及生男,皆杀其母,而以与六宫所爱者养之”。[48]而且这些儿子在明帝死时一般只有两三岁,显然不能出镇。这样,明帝死后,方镇中只有刘休范、刘景素两位宗王,宗王的力量已大不如前。
与宗室力量被削弱相对应的,是异姓势力的兴起。泰始之乱发生后,处于北方边境的徐州刺史薛安都、青州刺史沈文秀、冀州刺史崔道固都站在了刘子勋这一边,宋明帝派刘勔、沈攸之、萧道成、张永等人征讨,这些人的力量得以壮大。尤其是萧道成镇淮阴以后,“青冀豪右,崔刘望族,先睹人雄,希风结义”,[49]如垣崇祖、李安民、刘怀珍、王玄邈、崔祖思、垣荣祖、刘善明、苏侃、薛渊、戴僧静、尹略、荀伯玉、崔慧景等,都被萧道成笼络,成为其“取宋张本”。[50]宋明帝在世时,对异姓也非常猜忌,防范甚严。如嫌萧道成“非人臣相”,遣吴喜赐酒以试之。而“吴喜、寿寂之之徒,虑其不能奉幼主,并杀之,而(王)景文外戚贵盛,张永累经军旅,又疑其将来难信”,[51]王景文后来被赐死。刘勔则主动避祸,“以世路纠纷,有怀止足,……勔经始钟岭之南,以为栖息,聚石蓄水,仿佛丘中,朝士爱素者,多往游之”。[52]但宋明帝死后,就无法控制局面了。
宋明帝临终时,因太子刘昱只有11岁,便以蔡兴宗、袁粲、褚渊、刘勔、沈攸之、萧道成为顾命大臣。可能是出于猜忌,宋明帝一开始并没有任命萧道成为顾命大臣,后来因褚渊的建议,萧道成才得以参与。这六人中,蔡、袁、褚为高门,属于“平流进取”的一类,不会、不愿也无力去“逐鹿”,而刘、沈、萧久经沙场,都有“逐鹿”的实力。刘勔很早便“有怀止足”,后来又战死。这样,在顾命大臣中,竞争者只有萧、沈二人,萧道成任中领军,居建康;沈攸之任荆州刺史,居江陵。而在方镇中,宗王也只有刘休范、刘景素二人,刘休范任江州刺史,居寻阳;刘景素任南徐州刺史,居京口。史称“宋氏将季,离乱日兆,家怀逐鹿,人有异图,故蕃岳阻兵之际,州郡观衅之会”,[53]互相的争夺已难以避免。
首先起兵的是刘休范。刘休范在江州,“自谓宗戚莫二,应居宰辅,事既不至,怨愤弥结。招引勇士,缮治器械”,元徽二年(474年)起兵反叛,“率众二万,铁骑数百匹”。[54]叛军接近建康,但休范被杀,反叛失败。刘景素在南徐州,“招集才义之士,倾身礼接,以收名誉”,[55]“与腹心日夜谋议”,[56]元徽四年(476年)起兵,也很快失败。沈攸之在荆州,有“战士十万,铁马二千”。[57]为了对付宗王,沈攸之与萧道成采取了密切合作的态度:休范曾“以微旨动攸之”,攸之送之朝廷,及休范举兵,攸之又“颠沛勤王”;[58]景素“潜怀自全之计,布诚款于太祖(萧道成),太祖拒而不纳”;[59]后景素起兵,“攸之复应朝廷”。[60]可见在对付宗王时,二人可谓心照不宣,配合默契。但在刘景素被平定后,宗王的势力已被消灭干净,二人便兵刃相见了。萧道成任命长子萧赜为郢州行事、同党张敬儿为雍州刺史,以防备沈攸之。升明元年(477年),沈攸之起兵东下,但到达郢城时便受到阻挡,张敬儿又南袭江陵,攸之进退无据,失败被杀,萧道成完全控制了政权。
铲除异己后,萧道成同样任用儿子去控制强藩,其手法与刘裕如出一辙:荆州刺史任命萧嶷;南徐州刺史萧道成自领;南兖州刺史任命萧映;南豫州刺史萧赜遥领;江州刺史任命萧赜、萧嶷;豫州刺史任命萧晃。[61]升明三年(479年),时机成熟,萧道成取代刘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