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小 结
正因为竟陵王与孝武帝有着共同的雍州地方势力背景,对孝武帝的皇权构成了潜在的威胁,所以孝武帝必欲诛之而后快。这里面自然不乏巧合的因素,但究其根源,却正体现了宗王镇边的后果。此前刘铄被杀,固然是因为他“素不推事世祖,又为元凶所任”,[28]但更重要的,恐怕在于他也是长期镇边的宗王之一,有比较强大的势力。而刘宏“徘徊天人,优游经艺”,[29]则备受孝武帝喜爱。攻陷广陵后,孝武帝显然汲取了教训,大明五年(461年),刘义恭上表陈限制宗王之法,第一条就是“诸王贵重,不应居边,至于华州优地,时可暂出”。[30]刘宋后期,宗王镇边的事例已经很少,即或有之,任期也极为短暂。[31]如刘昶镇彭城才一年零三个月即被逐奔魏,刘休若镇襄阳不到两年即迁至湘州。但孝武帝的诛杀和对方镇格局的调整虽可减少来自宗室内部的威胁,却导致了居边异姓势力的兴起,后萧道成能起于淮阴并取代刘宋,就是孝武帝以来限制宗王镇边的直接后果。所以王夫之认为刘宋灭亡,“不可谓非孝武之师先也”。[32]
【注释】
[1]《宋书》卷6《孝武帝纪》,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23页。
[2]《宋书》卷79《竟陵王诞传》,第2026~2027页。
[3]《宋书》卷61《刘义真传》,第1634页。
[4]《宋书》卷51《刘义欣传》,第1464页。
[5]《宋书》卷72《刘铄传》,第1856页。
[6]《宋书》卷72《刘铄传》,第1856页。
[7]《宋书》卷61《刘义季传》,第1655页。
[8]《宋书》卷61《刘义恭传》,第1644页。
[9]《宋书》卷6《孝武帝纪》,第109页。
[10]《宋书》卷79《刘诞传》,第2025页。
[11]《宋书》卷100《自序》,第2451页。
[12]《南齐书》卷15《州郡志下》,中华书局1972年版,第282页。
[13]《南齐书》卷15《州郡志下》,第273页。
[14]《宋书》卷37《州郡志三》,第1135页。
[15]《宋书》卷37《州郡志三》,第1142页。
[16]参见张琳:《东晋南朝时期襄宛地方社会的变迁与雍州侨置始末》,《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第15辑,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6~49页。
[17]《宋书》卷79《竟陵王诞传》,第2026页。
[18]《宋书》卷78《刘延孙传》,第2020页。
[19]《宋书》卷79《竟陵王诞传》,第2035页。
[20]《宋书》卷77《沈庆之传》,第2002页。
[21]《宋书》卷76《宗悫传》,第1972页。
[22]《宋书》卷77《沈庆之传》,第2002页。
[23]《宋书》卷129宋孝武帝大明三年条,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4046页。
[24]《宋书》卷76《宗悫传》,第1972页。
[25]《宋书》卷83《宗越传》,第2110页。
[26]《宋书》卷77《沈庆之传》,第2002页。
[27]周一良:《刘宋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之变化》,《魏晋南北朝史札记》,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01页。
[28]《宋书》卷72《刘铄传》,第1858页。
[29]欧阳询:《艺文类聚》卷48《故侍中司徒建平王宏墓志》,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866页。
[30]《宋书》卷61《刘义恭传》,第1649页。
[31]万斯同:《宋方镇年表》,《二十五史补编》第三册,开明书店1935年版,第4262~4270页。
[32]王夫之:《读通鉴论》卷15,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16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