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王镇边及刘骏、刘诞同镇襄阳
刘裕在北伐过程中,曾任命诸子守卫边镇,最早的一次是义熙十三年(417年)正月留第三子刘义隆镇守彭城,当时刘裕准备西伐姚秦。刘裕攻克长安后东还,又留次子刘义真镇守长安,后义真杀死长史王修,以致“人情离骇,无相统一”,[3]晋军大败而还。这种事情显然不能重演,故刘裕临终时,没有一个宗王被安置在沿边地区。刘裕的这种布置既是为了诸王的安全考虑,更是为了达到以中制外的目的。
文帝时期,则常常任命宗王坐守边镇。元嘉七年(430年),到彦之北伐,文帝命南兖州刺史刘义欣进镇彭城,以为“众军声援”。[4]刘义欣寻迁镇寿阳,直至元嘉十六年(439年)病死方罢,历时10年。元嘉二十二年(445年),文帝“方事外略”,[5]便以刘骏为雍州刺史,镇襄阳;罢南豫州并豫州,以刘铄为刺史,镇寿阳;以刘义季为徐州刺史,镇彭城。随后这沿边三镇多任命皇子守卫,襄阳继刘骏之后任命刘诞;寿阳一直由刘铄镇守,至元嘉三十年(453年)方罢;彭城继刘义季之后先后由刘义宾、刘骏居之。另元嘉二十八年(451年),刘义恭领南兖州刺史,镇盱眙,文帝“以兖土凋荒,罢南兖并南徐州,当别置淮南都督住盱眙,开创屯田,应接远近,欲以授铄”,[6]后未实行,刘铄归戍石头。
可见,自元嘉二十二年(445年)以后,文帝对北伐的经营主要集中于彭城、寿阳、襄阳三个沿边重镇。镇守者并非捍边大将,而是宗室子弟,且以皇子居多。但仅仅刘义欣、刘诞稍有政绩,其余诸人则多无功勋可言。如元嘉二十三年(446年),魏军南下,北境扰动,时刘义季镇彭城,“惩义康祸难,不欲以功勤自业,无它经略,唯饮酒而已”;[7]元嘉二十七年(450年),刘义恭总统群帅,出镇彭城,时魏军退走,自彭城北过,义恭“震惧不敢追”,[8]且欲弃城逃走。尽管如此,宗王镇边可以避免兵权旁落甚至政权易手,故文帝北伐虽屡遭失败,却依然任命宗王镇边。这一举措固然消除了来自异姓的威胁,但为宗王的内部相争埋下了隐患。
元嘉二十二年(445年),刘骏徙都督雍梁南北秦四州及荆州之六郡诸军事、宁蛮校尉、雍州刺史。史言“自晋氏江左以来,襄阳未有皇子重镇,时太祖欲经略关、河,故有此授”。[9]元嘉二十六年(449年),又以刘诞为都督雍梁南北秦四州及荆州之二郡诸军事、后将军、雍州刺史。时“上欲大举北讨,以襄阳外接关、河,欲广其资力,乃罢江州军府,文武悉配雍州,湘州入台税租杂物,悉给襄阳”。[10]如前所述,文帝经营北伐集中在徐豫与襄宛两线。徐州的彭城与豫州的寿阳长期以来即是南北攻守的重镇,而襄宛地区的居重则是元嘉后期的事。襄宛成为北伐的重要基地,既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密不可分,又与其地方势力的发展息息相关。史言旧宛“比接二关,咫尺崤、陕,盖襄阳之北捍,且表里强蛮,盘带疆场”。[11]襄阳“疆蛮带沔,阻以重山,北接宛、洛,平途直至,跨对樊、沔,为鄢郢北门”。[12]江陵“去襄阳步道五百,势同唇齿,无襄阳则江陵受敌,不立故也”。[13]自晋末以来,“胡亡氐乱,雍、秦流民多南出樊、沔”,[14]这一带成为流民聚居地之一。东晋末年至刘宋前期,随关中地区得而复失,“三辅流民出襄阳”,[15]其地方势力得到进一步增强。[16]襄阳地方势力的兴起为文帝经营北伐提供了社会基础;文帝以皇子出镇襄阳则反过来加强了襄宛地区的政治与军事地位。
刘骏于元嘉二十二年(445年)出镇襄阳,至二十五年(448年)为萧思话取代,历时3年。刘诞于元嘉二十六年(449年)出镇襄阳,至元嘉二十八年(451年)的臧质取代,历时2年。二人在襄阳的主要活动是讨蛮与北伐,由于这些军事活动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雍州地方势力,所以二人的出镇经历总是与雍州地方势力联系在一起。许多发迹于雍州的重要将领曾先后受二人指挥,有些人虽非雍州本地人,却与雍州地方势力密切相关,也曾先后隶于二人。现将这些人列举如下:
1.沈庆之。《宋书》卷77《沈庆之传》:“吴兴武康人也,……迁广陵王诞北中郎中兵参军,领南东平太守,又为世祖抚军中兵参军。世祖以本号为雍州,随府西上。……还京师,复为广陵王诞北中郎中兵参军,加建威将军、南济阴太守。雍州蛮又为寇,庆之以将军、太守复与随王诞入沔。……二十七年,迁太子步兵校尉。……(二十九年)亡命司马黑石、庐江叛吏夏侯方进在西阳五水,诳动群蛮,……十月,遣庆之督诸将讨之,诏豫、荆、雍并遣军,受庆之节度。三十年正月,世祖出次五洲,总统群帅,庆之从巴水出至五洲,谘受军略。”按刘诞于元嘉二十一年(444年)二月为北中郎将、南兖州刺史,镇广陵,则是月沈庆之始为刘诞中兵参军。刘骏于是年七月进号抚军将军,则是月沈庆之迁刘骏中兵参军,时刘骏为南豫州刺史,镇石头。刘骏于元嘉二十二年(445年)为雍州刺史,镇襄阳,则是年沈庆之随府西上。沈庆之还为刘诞中兵参军的时间不明,然沈庆之领南济阴太守,南济阴属南徐州,时刘诞为南徐州刺史,时间是元嘉二十一年(444年)至二十六年(449年)。庆之复随诞镇襄阳,时间是二十六年。元嘉二十七年(450年)沈庆之又还为太子步兵校尉。元嘉三十年(453年)正月,刘骏出次五洲,沈庆之复受刘骏统领。则自元嘉二十一年(444年)至三十年(453年)间,沈庆之两次隶属于刘诞,又两次隶属于刘骏,且先后随同二人出镇襄阳,刘骏入讨刘劭时则为刘骏司马。
2.柳元景。《宋书》卷77《柳元景传》:“河东解人也。曾祖卓,自本郡迁于襄阳……世祖西镇襄阳,义恭以元景为将帅,即以为广威将军、随郡太守……随王诞镇襄阳,为后军中兵参军。……臧质为雍州,除元景为冠军司马、襄阳太守。……又使率所领进西阳,会伐五水蛮。世祖入讨元凶,以为谘议参军,领中兵,……配万人为前锋,宗悫、薛安都等十三军皆隶焉。”可知柳元景自刘骏西镇襄阳后即为其部下,刘诞代刘骏后则随刘诞讨蛮、北伐。刘骏入讨刘劭时复随刘骏。
3.宗悫。《宋书》卷76《宗悫传》:“南阳人也。……随(江复王义恭)镇广陵。……元嘉二十二年,伐林邑,悫自奋请行,义恭举悫有胆勇,乃除振武将军。……后为随郡太守,雍州蛮屡为寇,建威将军沈庆之率悫及柳元景等诸将,分道攻之,群蛮大溃。……三十年,孝武伐元凶,以悫为南中郎谘议参军,领中兵。”据同书卷97《夷蛮传》,克林邑在元嘉二十三年(446年)五月,宗悫当在此后不久为随郡太守,时刘骏镇襄阳。后刘诞代刘骏,则随刘诞。刘骏入讨刘劭时复随刘骏。
4.薛安都。《宋书》卷88《薛安都传》:“河东汾阳人也。……(元嘉二十一年)安都与宗人薛永宗起义……归国。……世祖镇襄阳,板为扬武将军、北弘农太守。虏渐强盛,安都乃归襄阳。……二十七年,随王诞版安都为建武将军,随柳元景向关、陕,率步骑居前,所向克捷,……二十九年,除始兴王浚征北行参军,加建武将军。鲁爽向虎牢,安都复随元景北出,……仍伐西阳五水蛮。世祖伐逆,转参军事,加宁朔将军,领马军。”
5.宗越。《宋书》卷83《宗越传》:“南阳叶人也,……世祖镇襄阳,以为扬武将军,领台队。……(元嘉)二十七年,随柳元景北伐,领马幢,……还补后军参军督护,随王诞戏之曰:‘汝何人,遂得我府四字。’越答曰:‘佛狸未死,不忧不得谘议参军。’诞大笑。随元景伐西阳蛮,因值建义,转南中郎长兼行参军,新亭有战功。”
6.谭金。《宋书》卷83《谭金传》:“荒中伧人也。……及安都归国,金常随征讨。”
7.武念。《宋书》卷83《武念传》:“新野人也。……世祖临雍州,念领队奉迎。……擢为参军督护。”
以上所举仅为事迹显明者,事实上,曾同隶二人的当不止这些。据《宋书》卷77《沈庆之传》,刘诞讨蛮时,有“中兵参军柳元景、随郡太守宗悫、振威将军刘颙、司空参军鲁尚期、安北参军顾彬、马文恭、左军中兵参军萧景嗣、前青州别驾崔目连、安蛮参军刘雍之、奋威将军王景式等”。又卷77《柳元景传》载“二十七年八月,诞遣振威将军尹显祖出赀谷,奋武将军鲁方平、建武将军薛安都、略阳太守庞法起入卢氏,广威将军田义仁入鲁阳,加元景建威将军,总统群帅”。其中许多人可能以前就是刘骏的部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