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小 结

三、小 结

史称刘裕“一朝创义,事属横流,改乱章,布平道,尊主卑臣之义,定于马棰之间”。[71]在刘裕用“马棰”定下“尊主卑臣之义”后,皇权已居于主导地位,但要使刘氏王朝得到巩固,还需要现实的手段。在与北府将领的争夺中控制强藩以后,刘裕便自领或任命子、弟镇守。临终之前,因士族势力仍然强大,南北冲突依旧激烈,而诸子比较弱小,他对中央及方镇作了如下调整:一方面,任命异姓居扬州,以处理扬州事务,并避免同姓相争;另一方面,令诸子出镇强藩以拱卫建康,同时为防止出镇宗王势力过大,及兼顾边防的需要,又对强藩予以分割,将次级方镇授与异姓。

出镇宗王的势力虽因强藩的分割而有所削弱,但在维护新生的刘氏王朝方面还是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刘裕死后,徐羡之等人借宰相之重废黜少帝,同时控制了南豫的义真和南徐的义康。但他们对荆州的义隆无能为力,于是西迎义隆,以谢晦取而代之。义隆东下,其府州兵力及僚佐随入扬州;而谢晦西上,中央禁军也同迁江陵。即位以后,义隆借助自身的实力及政治优势统合了中、下游方镇势力,于元嘉三年(426年)下诏讨伐谢晦,谢晦兵败伏诛,义隆得以重执政柄。从军事上看,二人进行的是一场荆扬错位的争夺,最后取胜的入居中央的出镇宗王。

刘裕当初令异姓为扬州,有避免同姓相争的意图,但此举使刘宋几乎重蹈权臣当政的覆辙。继徐羡之任扬州刺史的是王弘,文帝的这项任命是在讨伐谢晦时下达的,其目的在于换取王弘的支持。文帝掌权不久,便有人觉得异姓居扬州不太妥当。因徐羡之等人覆亡的前车不远,王弘也不能心安,屡次请求辞去州任,文帝于是征其弟义康入辅。可见为扬州者由异姓而同姓,有一个矛盾演变的过程。自此以后,同姓相争便成为统治阶级上层的主要矛盾。

【注释】

[1]《宋书》卷43《徐羡之传》,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331页。

[2]《宋书》卷44《谢晦传》,第1358页。

[3]周一良:《刘宋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之变化》,《魏晋南北朝史札记》,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01页。

[4]祝总斌:《晋恭帝之死和刘裕的顾命大臣》,载《北京大学学报》1986年第2期,第55~70页。

[5]田余庆:《刘裕与孙恩——门阀政治的“掘墓人”》,《东晋门阀政治》,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99页。

[6]《宋书》卷42《刘穆之传》,第1304页。

[7]《宋书》卷2《武帝纪中》,第28页。

[8]陈勇:《刘裕与晋宋之际的寒门士族》,载《历史研究》1984年第6期,第36~38页。

[9]参见《宋书》卷1《武帝纪上》,第13页;《晋书》卷85《刘毅传》,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207页。

[10]参见《晋书》卷85《刘毅传》,第2207页;《南齐书》卷14《州郡志上》,中华书局1972年版,第249~250页。萧子显论“时豫州边荒,至乃如此”,恐未得其实。

[11]《宋书》卷42《刘穆之传》,第1304~1305页。

[12]参见《宋书》卷1《武帝纪上》,第14页;卷2《武帝纪中》,第28页。

[13]《宋书》卷47《刘敬宣传》,第1412页。

[14]《晋书》卷85《刘毅传》,第2206页。

[15]《宋书》卷52《庾悦传》,第1490~1491页。据同传,刘毅排挤庾悦似乎出于私憾,但如文中分析,占据江州是刘毅的一贯目的,并非针对庾悦一人。

[16]《晋书》卷85《刘毅传》,第2211页。

[17]万斯同:《东晋方镇年表》,《二十五史补编》第三册,开明书店1935年版,第3463~3466页。

[18]吴廷燮:《东晋方镇年表序》,《二十五史补编》第三册,第3467页。

[19]薛军力对荆州及徐兖方镇的分合有纵向的考察,可供参考。见氏著:《刘宋初期对强藩的分割》,载《天津师范大学学报》1995年第5期,第52~57页。

[20]《宋书》卷3《武帝纪下》,第59页。

[21]《宋书》卷51《临川王义庆传》,第1476页。或云“遗诏诸子次第居之”,见《宋书》卷68《南郡王义宣传》,第1798页。

[22]《宋书》卷3《武帝纪》及卷43《檀道济传》都不载檀为南兖的时间,《通鉴》卷119宋武帝永初三年条系于三月。刘裕卒于五月,若按《通鉴》,则檀道济为南兖出于刘裕的安排。然《檀道济传》云“高祖不豫,给(道济)班剑二十人。出监……南兖州刺史”,《武帝纪》云“五月,上疾甚,……又为手诏曰:‘……要重人可详给班剑’”,似道济于五月给班剑后方出镇广陵,如此则出于徐羡之等人的安排。

[23]《宋书》卷78《刘延孙传》,第2019页。

[24]《宋书》卷3《武帝纪下》,第58页。史书及论著多作永初二年,恐有误。见《宋书》卷68《彭城王义康传》,第1789页;《南齐书》卷14《州郡志上》,第253页;万斯同《宋方镇年表》,《二十五史补编》第三册,第4255页。

[25]《宋书》卷66“史臣曰”,第1739页。周一良先生对此有深入分析,见氏著:《东晋南朝地理形势与政治》,《魏晋南北朝史札记》,第79~81页。

[26]《宋书》卷51《长沙王道怜传》,第1463页。

[27]《宋书》卷41《后妃传》,第1280页。

[28]《宋书》卷61《庐陵王义真传》,第1636页。

[29]《宋书》卷61《庐陵王义真传》,第1634页。

[30]《魏书》卷35《崔浩传》,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813页。

[31]《宋书》卷3《武帝纪下》,第59页。

[32]《宋书》卷61《庐陵王义真传》,第1636页。

[33]《宋书》卷69《刘湛传》,第1816页。

[34]《宋书》卷69《刘湛传》,第1818页。

[35]《宋书》卷51《临川王道规传》,第1473页。

[36]《晋书》卷85《刘毅传》,第2209页。

[37]《宋书》卷51《长沙王道怜传》,第1462页。

[38]《宋书》卷3《武帝纪下》,第57页。

[39]严耕望:《魏晋南北朝地方行政制度》上册,台湾:历史语言研究所1990年版,第131页。

[40]《宋书》卷51《临川王义庆传》,第1476页。

[41]《宋书》卷44《谢晦传》,第1357页。

[42]《南史》卷2《宋本纪》,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37页。

[43]《南史》卷25《到彦之传》(第674~675页)称义隆“以徐羡之新有篡虐,惧,欲使彦之领兵前驱”。

[44]《宋书》卷63《王昙首传》,第1679页。

[45]《宋书》卷44《谢晦传》,第1348页。

[46]《南史》卷25《到彦之传》,第675页。

[47]《宋书》卷45《刘粹传》,第1380页。

[48]《宋书》卷53《张茂度传》,第1510页。

[49]《宋书》卷43《傅亮传》,第1338、1341页。

[50]《宋书》卷57《蔡廓传》,第1572~1573页。

[51]《宋书》卷44《谢晦传》,第1348页。

[52]《宋书》卷42《王弘传》,第1314页。

[53]《南史》卷15《檀道济传》,第445页。

[54]《宋书》卷3《武帝纪下》,第59页。

[55]《宋书》卷43《檀道济传》,第1343页。

[56]田余庆:《庾氏之兴和庾王江州之争》,《东晋门阀政治》,第117页。

[57]《宋书》卷45《刘粹传》,第1379页。

[58]《宋书》卷46《张邵传》,第1394页。

[59]《宋书》卷64《何承天传》,第1703页。

[60]《宋书》卷44《谢晦传》,第1358页。

[61]《宋书》卷45《刘粹传》,第1380页。

[62]《宋书》卷46《张邵传》,第1395页。

[63]《宋书》卷53《张茂度传》,第1510页。

[64]《魏书》卷38《王慧龙传》,第875页。

[65]《宋书》卷44《谢晦传》,第1349、1350、1355页。

[66]《宋书》卷44《谢晦传》,第1352页。

[67]到彦之为随同文帝东下者,其所领当为荆州府州士兵;《宋书》卷44《谢晦传》(第1358页)称“诏道济入朝,授之以众,委之西讨”,则檀道济的兵力也为文帝所配。

[68]《宋书》卷51《临川王义庆传》,第1476页。

[69]《宋书》卷68《南郡王义宣传》,第1798页。

[70]万斯同:《宋方镇年表》,《二十五史补编》第三册,第4256~4262页。

[71]《宋书》卷42“史臣曰”,第132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