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马”、谯王南渡后的政治处境

二、“五马”、谯王南渡后的政治处境

东晋自元帝即位以来便处于皇权不振的状态,这一方面是因为门阀势力太强,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元帝先天不足:血缘疏远、没有实力、缺乏朝望。中国自秦汉以来即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这种皇权不振的状态可以说是不正常的,因此元帝及以后诸帝在可能的情况下总是尽力加强皇权,比如行“刻碎之政”、建立自己的军队、委任亲信等,其中自然也包括利用宗室的力量。以下试从三个方面对东晋宗室的政治处境作一概述。

首先,从人数上看,东晋宗室成员的数量大大少于西晋。在东晋103年(317—420年)中,见于记载的宗室约110人(见表2,包括皇帝及表中没有列入的司马流、司马轨之);而在西晋短短51年(266—317年)中,宗室已达200多人。将时间因素考虑在内,东晋宗室的数量大约只有西晋的1/4。

其次,从任职上看,东晋宗室担任中央及地方重要官职的比例很小。在中央,录尚书事为行政首脑,次为三省长官。据统计(见表3),西晋任录尚书者共15人,其中宗室6人,所占比例高达40%。尚书令、仆宗室占15.6%,中书监、令占9.1%,侍中(含加侍中)占9.6%,比例不算太高。另外,禁卫武官在西晋权力体系中的地位也十分重要,而宗室任领、护的比例高达20%。而至东晋时期,任录尚书者共19人,其中宗室5人(西阳王羕、会稽王昱、会稽王道子、司马元显、琅邪王德文),只占26.3%,而且常常与他人共录或分录。尚书令、仆中宗室只有1人(谯王恬),占2.3%,下降幅度很大。中书监、令2人(会稽王昱、司马元显),占9.5%,侍中(不含加侍中)4人(武陵王晞、会稽王昱、谯王恬、司马元显),占6.2%,约与西晋相当。领、护中宗室只有4人(汝南王祐、武陵王遵、司马元显、临川王宝),占5.6%,比例下降超过2/3。而且,东晋时任以上诸职的宗室范围很小,除去重复者,实际上只有9人。

表2 东晋宗室世系表[29]

续表

续表

表3 两晋宗室中央任职比例表[30]

地方的重要官职为都督。西晋有8个主要都督区:豫州(镇许昌);冀州(或曰邺城守,镇邺城);雍凉(或曰关中,或曰关西,镇长安);青徐(镇下邳);幽州(镇蓟);荆州(镇襄阳);沔北(镇宛城);扬州(镇寿春)。[31]其中豫州、冀州、雍凉、青徐处于内地,是拱卫京都、镇御四方的重镇,西晋时基本控制在宗室手中。据统计(见表4),西晋都督豫州的宗室在总人次中占63.2%,都督冀州的占68.8%(实际上一直由宗王出镇,永嘉二年后才有5位异姓,时西晋已近灭亡),都督雍凉的更达100%,都督青徐也达63.6%。至于沿边都督区,除幽州外,荆州、沔北、扬州也时有宗王出镇。出镇的宗室共有32位。

表4 西晋宗室出任都督比例表[32]

东晋有9个主要都督区:扬州、荆州、徐州、豫州、江州、会稽、沔中、益州、广州。[33]其中扬、荆、徐、豫为四大强藩,江州在扬、荆之间起平衡作用,东晋时基本上被士族所控制。据统计(见表5),东晋任扬州刺史的宗室仅2人次(会稽王道子、司马元显),荆州2人次(都为司马休之),徐州3人次(琅邪王裒、会稽王道子、司马元显),豫州1人次(谯王尚之),会稽1人次(司马休之),益州2人次(司马轨之、司马荣期),在总人次中只占5%。另外,元帝时谯王承曾监湘州,穆帝、哀帝时司马勋曾监关中,孝武帝时谯王恬曾都督兖青冀幽并五州,总共14人次,而且任职时间基本上在孝武帝、安帝两朝,任职者主要为会稽王道子父子及谯王恬父子。由此可见,东晋宗室在方镇的势力比在中央更弱。

表5 东晋宗室出任都督比例表[34]

再次,从政治活动上看,东晋宗室多次受到当权门阀的沉重打击。东晋共11帝,先后由王、庾、桓、谢等几大家族控制政权,宗王势力的消长与这些当权门阀势力的兴衰呈现明显对应关系。

东晋初年,实际掌握政权的是琅邪王氏。当时“(王)敦总征讨,(王)导专机政,群从子弟布列显要,时人为之语曰:‘王与马,共天下。’”[35]为改变这种局面,元帝采取了许多措施,其中包括对宗室的任用。比如让西阳王羕与南顿王宗招抚流民、命羕与荀组共录尚书事、让自己的儿子琅邪王裒出镇广陵(不久死去)等。太兴三年(320年),王敦想任用自己的同党为湘州刺史,元帝没有顺从他的意志,而是将州任授与了谯王承。但湘州并非重镇,力量弱小,难以与王敦对抗。永昌元年(322年),王敦起兵东下,谯王承兵败被杀,元帝则忧愤而死,其申张皇权的努力以失败而告终。

明帝即位后,王敦再次举兵,但因为破坏了门阀之间的势力平衡,结果遭到失败。明帝乘机加强皇权,以南顿王宗为左卫将军,“与虞胤俱为帝所昵,委以禁旅”,[36]并以汝南王祐为领军将军。西阳王羕放纵兵士劫抄,也被明帝宽宥。但以上举措遭到了门阀士族的强烈反对。这时皇后之兄颍川庾亮借助外戚身份及个人才能,势力逐渐膨胀,与王导联合起来对付宗室。史称南顿王宗“连结轻侠,以为腹心,导、亮并以为言”。[37]明帝不久死去,成帝即位,庾亮进而杀掉南顿王宗,贬西阳王羕为弋阳王,废汝南王统(祐子,时祐已死),“天下咸以亮翦削宗室”。[38]苏峻起兵讨伐庾亮时,弋阳王羕、彭城王雄与章武王休转而投奔苏峻,结果休战死,雄、羕被诛。自此以后,汝南、彭城二系一蹶不振,再也没有引人注目的政治活动。

颍川庾氏在成、康二帝时盛极一时,但穆帝即位后,庾氏的戚属关系渐趋疏远,其重要成员庾冰、庾翼也相继死去,宗室势力于是乘隙抬头。谯王系、汝南王系、彭城王系先后受挫,元帝系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元帝共有6子,这时只剩2子,即武陵王晞和会稽王昱。庾冰死后不久,会稽王昱即录尚书六条事;庾翼、何充死后,昱专总万机;历哀帝至海西公时,昱进位丞相、录尚书事。会稽王昱辅政达26年之久,但他“虽神识恬畅,而无济世大略,故谢安称为惠帝之流,清谈差胜耳”。[39]武陵王晞“无学术而有武干”,[40]但没有从事实际的征伐活动,基本上属于匹夫之勇。在此期间,居于荆州的谯国桓温通过北伐,势力向建康不断逼近,并最终废掉海西公,将会稽王昱推上皇位(简文帝),将武陵王晞废徙新安,从而形成“政由桓氏,祭则寡人”的局面。

桓温死后,其家族势力逐渐退回荆州,陈郡谢氏取代桓氏执掌政权。太元八年(383年),苻坚南下,谢安忙于应付,孝武帝诏同母弟会稽王道子录尚书六条事,宗室势力开始成为皇权的支柱。会稽王妃的从兄王国宝为太原王氏,他依附于道子,“谗谀之计稍行于主相(孝武帝与谢安)之间”,[41]谢安的势力受到抑制。十年(385年),谢安死,道子被任命为扬州刺史、录尚书事,势倾天下,又引起孝武帝的不满。孝武帝引太原王氏的另一支皇后之兄王恭等为援,朝廷中于是出现主相之争。二十一年(396年),孝武帝突然死去,白痴皇帝安帝即位,道子及其子元显先后掌握朝中大权,与居于强藩的王恭和桓玄多次展开争夺,最后兵败被杀,元帝一系的政治生命就此结束。

东晋后期,谯王系曾再度活跃。谯王系是东晋宗室中唯一在方镇有一定实力的支系:元帝时谯王承曾出镇湘州;穆帝时谯王无忌曾随桓温伐蜀;孝武帝为对付道子,曾让谯王恬出镇京口;安帝时,道子任命谯王尚之为豫州刺史、其弟恢之为丹杨尹、允之为吴国内史、休之为襄城太守,“各拥兵马,势倾朝廷”,[42]但尚之、恢之、允之后来都被桓玄杀死。刘裕推翻桓玄后,司马休之又两次出镇荆州,但最终还是遭到刘裕的讨伐,与长子文思逃奔后秦。

可以看到,孝武帝以后,借助宗室的力量,皇权的确有所加强。但这时无论门阀还是宗室都已走向腐朽,他们除了争权夺利外,政治上毫无作为。随着以刘裕为首的低级士族的兴起,司马氏遭到最后的打击。东晋末年有10多人被刘裕等杀死;入宋后只有临川王宝拜金紫光禄大夫,降爵为西丰县侯,其余大多湮没不闻[43];部分宗室逃到了北方或偏远地区,他们依靠北方政权或自己组织武装进行军事活动,在晋末宋初对南方造成了一定的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