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小 结

四、小 结

综上所述,可以看到南朝的皇位更替有着明显的规律,即由藩王或异姓登位的皇帝,其皇位都比较稳固,而由太子登位的皇帝,其皇位多不稳固,而且这两类皇帝大致是交替登位。这种现象与宗王出镇制密切相关:(1)由藩王或异姓身份登位的皇帝,除陈宣帝外,都直接或间接得之于方镇僚佐势力的帮助,而且他们在登位以后,又往往以故佐势力作为皇权的基础,所以这一类皇帝的皇位比较巩固。(2)他们所立的太子多无出镇的经历,因扩充东宫势力会对皇权构成威胁,太子参政及东宫兵力也受到限制,所以一般而言,南朝东宫势力不是很强。这样太子继位后,缺乏广泛的势力基础,所能指使的常常只有近身宿卫,最后不免被杀。(3)新登位者又各有自己的势力集团,其上台及巩固皇权有厚实的基础。但在他们死后,所立的太子同样缺乏势力,于是开始下一轮循环。

宗王出镇制对门阀势力的兴衰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1)东晋门阀是通过控制强藩来巩固权位的,刘宋实行宗王出镇制后,士族除了在中央任官外,就是担任府州上佐。这样,门阀士族在方镇由府主下降为僚佐,其政治地位也随之降低。藩王或异姓登位后,其府州僚佐自然受到重用,而与皇帝没有主佐关系的士族,则难以居于权力中心。不过,南朝的高门大族多隐身避事,远离权宠,在换代之际不显同异,故能保持门户,衰而不亡。(2)在宗王出镇制下,宗王频繁出镇地方,对地方势力多有辟引。藩王或异姓在内争中上台后,其所辟引之地方势力也随之进入中央,并借主佐关系而居于高位。所以随藩王或异姓上台而步入中央,是南朝地方势力上升的重要途径。但南朝地方势力很少能发展成东晋那样的士族高门,原因之一是故主死去后,他们与新皇帝的关系变得疏远,甚至因遭受猜忌而被杀,很难将官位保持数代而不亡。(3)南朝皇帝为防范士族,多用寒人典掌机要,这些人其实多为皇帝之故佐,不过地位较低罢了。所以随藩王或异姓上台,也是寒人得势的重要途径。

【注释】

[1]《南齐书》卷2“史臣曰”,中华书局1972年版,第39页。

[2]严耕望:《魏晋南北朝地方行政制度》上册,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97年版,第121页。

[3]周一良:《魏晋南北朝史札记》,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83页。

[4]严耕望:《魏晋南北朝地方行政制度》上册,第223页。

[5]《宋书》卷69《刘湛传》,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816页。

[6]史载“永元二年,(萧)懿被害信至,高祖密召长史王茂、中兵吕僧珍、别驾柳庆远、功曹史吉士瞻等谋之。既定,以十一月乙巳召僚佐集于厅事。……是日建牙”,见《梁书》卷1《武帝纪上》,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4页。又载:“齐季多难,(萧颖达)颇不自安。会东昏遣辅国将军刘山阳为巴西太守,道过荆州,密敕颖胄袭雍州。时高祖已为备矣。……颖胄计无所出,夜遣钱塘人朱景思呼西中郎城局参军席阐文、谘议参军柳忱闭斋定议。阐文曰:‘……今若杀山阳,与雍州举事,立天子以令诸侯,则霸业成矣。’”见《梁书》卷10《萧颖达传》,第187页。萧颖胄起兵事又参见《南齐书》卷38《萧颖胄传》,第666~667页;《梁书》卷10《夏侯详传》,第191页;《梁书》卷12《席阐文传》,第219页;《梁书》12《柳忱传》,第218页。

[7]如《宋书》卷69《刘湛传》(第1816页)称,“二王(王华、王昙首)若非代邸之旧,无以至此,可谓遭遇风云”;卷74“史臣曰”(第1943页)称,宋孝武帝时“臣皆代党”;卷77“史臣曰”(第2006页)称颜师伯“借宠代臣,势震朝野”;《梁书》卷20《陈伯之传》(第312页)称,“陈伯之拥强兵在江州,非(梁武帝)代来臣,有自疑意”。

[8]《宋书》卷58《谢弘微传》,第1592页。

[9]《宋书》卷63《王昙首传》,第1679页。

[10]《宋书》卷100《自序》,第2465页。

[11]宋孝武帝顾命事参见《宋书》各人本传。关于戴法兴专权事,史称前废帝时,刘义恭“虽任宰辅,而承事近臣戴法兴等,常若不及”,见《宋书》卷61《江夏王义恭传》,第1651页。又称“废帝未亲万机,凡诏敕施为,悉决法兴之手,尚书中事无大小,专断之,颜师伯、义恭守空名而已”,见《宋书》卷94《戴法兴传》,第2304页。

[12]宋明帝顾命事参见《宋书》卷8《明帝纪》及各人本传。关于近臣专权事,史称“及太宗晏驾,主幼时艰,素族当权,近习秉政”,见《宋书》卷79《桂阳王休范传》,第2046页。又称“阮佃夫、王道隆专用主命,臣行君道”,见《宋书》卷79“史臣曰”,第2052页。又参见同书卷57《蔡兴宗传》,第1583~1584页;卷72《建平王景素传》,第1861页;卷94《阮佃夫传》,第2315页;卷94《王道隆传》,第2317页;卷94《杨运长传》,第2318页。

[13]齐武帝顾命事参见《南齐书》卷3《武帝纪》,第61~62页;卷42《萧谌传》,第745~746页;卷42《萧坦之传》,第748页。

[14]齐明帝顾命事见《南齐书》卷6《明帝纪》,第91页。史称“高宗虽顾命群公,而意寄多在祏兄弟”,见《南齐书》卷42《江祏传》,第751页。

[15]陈文帝顾命事参见《陈书》卷7《世祖沈皇后传》,第127页;卷20《到仲举传》,第268页。

[16]《宋书》卷46《张邵传》,第1394页。

[17]《宋书》卷40《百官志下》,第1254~1255页。

[18]太子监国事见《宋书》卷15《礼志二》,第381页。其余事见同书卷99《二凶传》,第2423~2424页。陈勇先生认为东宫兵在元嘉时期骤然膨胀,原因在于文帝与刘义康主相矛盾的激化,见氏著:《刘宋时期的皇权与禁卫军》,载《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3期,第122~123页。

[19]《宋书》卷6《孝武帝纪》,第113页。

[20]《南齐书》卷21《文惠太子传》,第399~400页。

[21]《南齐书》卷31《荀伯玉传》,第573页。

[22]《南齐书》卷21《文惠太子传》,第401页。

[23]梁武帝与昭明太子似乎也有矛盾。参见《南史》卷53《昭明太子传》,第1312~1313页;赵翼:《二十二史札记》卷10“《南史》增《梁书》有关系处”条,台湾世界书局1962年版,第135页;曹道衡:《昭明太子和梁武帝的建储问题》,载《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1期,第47~53页。

[24]《宋书》卷94《戴法兴传》,第2304页。

[25]《宋书》卷7《东昏侯纪》,第102页。

[26]《宋书》卷67《谢灵运传》,第1772页。

[27]《宋书》卷100《自序》,第2465页。

[28]《宋书》卷77“史臣曰”,第2006页。

[29]《南齐书》卷31《江谧传》,第570页。

[30]《南齐书》卷42《王晏传》,第742页。

[31]《南齐书》卷1《高帝纪上》,第11页。

[32]《南齐书》卷47《王融传》,第823页。

[33]《南齐书》卷32《王延之传》,第585页。

[34]《梁书》卷21《王志传》,第319页。

[35]《梁书》卷7《太宗简皇后王氏传》,第159页。

[36]《梁书》卷15《谢朏传》,第262~264页。

[37]《南齐书》卷23“史臣曰”,第438页。

[38]《南齐书》卷28“史臣曰”,第532页。

[39]关于南朝地方势力,学界论述颇多,此不赘述。其中豫州势力学界论述较少,韩树峰先生认为由于在淮淝的影响和势力,裴氏受到南朝政府和本地官吏的重视,其中的裴叔业房支终于与齐明帝结合起来,成为齐明帝辅政篡位的主要依赖力量,见氏著:《河东裴氏南迁述论》,载《中国史研究》1996年第2期,第96~103页。

[40]《宋书》卷63“史臣曰”,第1687页。

[41]《南齐书》卷25“赞曰”,第475页。

[42]《南齐书》卷26“史臣曰”,第494~495页。

[43]《南齐书》卷56《茹法亮传》,第976页。

[44]《南齐书》卷56《吕文度传》,第978页。

[45]《梁书》卷11《吕僧珍传》,第2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