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马”、谯王与东海王越关系略考
西晋宗室司马氏是一个大家族。据笔者不完全的统计,第一世司马懿及其兄弟共8人,第二世27人,第三世、第四世各近70人,第五世30多人,总计200多人。但在西晋后期的八王之乱和永嘉之乱中,司马氏遭到毁灭性的打击。30多人在宗王相争中被杀,永嘉五年(311年),49人被石勒的军队杀死,[10]同年洛阳陷落,又有部分宗王被杀。有的逃到边远地区,如章武王滔“兄弟并没在辽东”。[11]还有一些下落不明,如顺阳王畅,“刘聪入洛,不知所终”。[12]
能够逃到江南的宗室则少之又少。东晋孙盛《晋阳秋》载:“太安中,童谣曰:‘五马浮渡江,一马化为龙。’永嘉大乱,王室沦覆,唯琅邪、西阳、汝南、南顿、彭城五王获济,至是中宗登祚。”[13]童谣称南渡者有5人,考诸史传,先后南渡的实际上有12人。他们主要出自四系:琅邪王伷系,即琅邪王睿、梁王翘;汝南王亮系,即汝南王祐、西阳王羕、南顿王宗;彭城王权系,即彭城王雄、彭城王纮、河间王钦;谯王逊系,即谯王承。另外还有章武王滔、通吉侯勋、司马流(见表1,下划线者为南渡宗王,司马流没有列入)。
表1 西晋南渡宗室世系表

童谣并没有指出是哪“五马”,但撰史者明言为琅邪(睿)、西阳(羕)、汝南(祐)、南顿(宗)、彭城(雄)五王,可能因为他们都是在永嘉年间(307-312年)直接渡江到达建康的。其实南渡的不只“五马”,他们也不是同时渡江的。另外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童谣为何出现,或被特意放在太安年间(302-303年)?从当时的形势来看,统治阶级内部的争夺日趋激烈,社会下层的起事逐渐普遍,少数民族蠢蠢欲动,西晋王朝已露灭亡之态,所以出现以后的“五马”南渡之举。同时,太安也是东海王越在政治上渐露头角的时期,表明“五马”南渡应与他有一定的关系。
琅邪王睿是“五马”中“化为龙”的一马,其祖父伷为司马懿之子。伷有四子:琅邪王觐是睿的生父,早在太熙元年(290年)便死了;东安王繇和武陵王澹在宗王相争中被废徙边地;淮陵王漼曾起兵讨伐赵王伦,不久死去。史称“及惠皇之际,王室多故,帝(琅邪王睿)每恭俭退让,以免于祸”,[14]这与其父辈或死得较早,或频受打击不无关系。至八王之乱后期,争夺的一方是居于洛阳的东海王越,另一方是镇守邺城的成都王颖和镇守长安的河间王颙。永兴元年(304年),东海王越起兵讨伐成都王颖,琅邪王睿也参加了这次讨伐。以琅邪王睿“恭俭退让”的处世方式,可能他追随东海王越并没有特别的动机,只是因为长期居于洛阳,当争夺双方矛盾激化、阵线分明时,他很难回避而已。
这次讨伐以东海王越在荡阴的惨败而告终,他与琅邪王睿都返回王国,东安王繇则被成都王颖杀害。不久,成都王颖又被越弟新蔡王腾打败,与惠帝迁往长安,依附于河间王颙。荡阴之役使睿、越二人的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战前,睿没有必然的理由追随越;战后,其叔父繇被颖杀害,无疑使他坚定地站到了越这一边。战前,睿居于中央,既无实力又无威望,随越征伐只能虚增声势;战后,睿返回琅邪,其在徐州的影响便会起很大的作用。越被封在东海的时间较短,战前又从未就国,在封国影响甚微。而睿之祖父伷长期出镇下邳,“镇御有方,得将士死力,吴人惮之。……僚吏尽力,百姓怀化”。[15]越谋求东山再起,还不能不借助睿在徐州的影响。永兴二年(305年),东海王越再次起兵,竟陵王楙将徐州都督出让于越。不久,越便以睿监徐州诸军事,镇下邳;随后迁睿为都督扬州诸军事,仍镇下邳;越西迎惠帝时,又留睿居守。[16]
光熙元年(306年),东海王越打败河间王颙,将惠帝迎还洛阳,不久惠帝死去,怀帝即位。永嘉元年(307年)七月,东海王越将琅邪王睿的都督扬州诸军事落实,让他迁镇建康,而以妻兄裴盾为徐州刺史。史称此举出于琅邪大族王导的谋划,还有东海王越之妻裴氏的影响。但是,决定权毕竟在东海王越的手中,他的目的才是最重要的,那么他的目的是什么呢?一种观点认为,东海王越此举是为了填补陈敏被消灭后江左的真空,还很可能有漕运江南粮食的目的。[17]但任用别人也可以达到这样的目的,为什么偏偏是琅邪王睿呢?所以,个人认为对东海王越的这个安排应从别的角度进行解释。
考察东海王越所构筑的权力体系,不难发现居于核心的是其本系(司马懿之弟司马馗一系)成员。他的三位亲弟新蔡王腾、高密王略、南阳王模、一位堂弟范阳王虓、一位侄子彭城王释(见表1)都参与了内争。荡阴之役前,北、东、南三面及中央都有东海王越的本系成员:腾镇并州,略镇青州,虓镇豫州,释镇襄阳,[18]模为员外散骑常侍。讨伐成都王颖时,随越北征的便有略与模。越虽然败于荡阴,但其本系势力仍然存在,不久,越弟腾便联合鲜卑打败了成都王颖。此后,越系成员不断扩充势力,模占据邺城,略占据青州,虓占据豫州,竟陵王楙也将徐州都督出让于越。打败河间王颙后,越继续任用本系成员镇守要害。永嘉元年(307年)三月,时怀帝即位不久,越即出镇许昌,同时以略镇襄阳、腾镇邺城、模镇长安,[19]试图将朝廷及重要方镇完全控制在手中。
由此可见,东海王越能够在宗王相争中取胜,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了本系成员的力量。得势之后,东海王越继续以他本人为中心来构筑权力体系,其本系成员多被安排在北方重镇。琅邪王睿与东海王越的血缘关系比较疏远,得势之前,越固然需要睿的帮助,得势之后,睿对越便没有太大的意义。因此,越以更亲近的妻兄裴盾为徐州刺史,而将睿迁往建康,与其说是重用他,还不如说是将他边缘化。永嘉年间,东海王越“专擅威权,图为霸业”,“不臣之迹,四海所知”,[20]不难看出,他将本系成员多安排在北方重镇,目的应在于控制中原甚至篡位。结果除彭城王一系外,东海王越及其本系成员全部覆灭,琅邪王睿却因居于外围而获全,最后还登上了皇位,这恐怕是东海王越始料未及的。
彭城王雄是东海王越的旁支成员,但在东海王越的争霸活动中,这一支所起的作用很小。雄之父彭城王释官至南中郎将、平南将军,与荆州刺史刘弘同镇荆州。永兴二年(305年),东海王越起兵讨伐河间王颙,刘弘将彭城王释逐至宛城,另一方面也不出兵助颙。史称“于时天下虽乱,荆州安全。弘有刘景升保有江汉之志,不附太傅司马越。越甚衔之”,[21]可见刘弘采取了观望的态度。彭城王释死于永嘉三年(309年),其三子雄、纮、钦当在此后不久渡江南下。
汝南王祐、西阳王羕、南顿王宗为汝南王亮之子,亮为司马懿之子。汝南王亮在八王之乱初期被贾后设计害死,亮有粹、矩、羕、宗、熙五子,由于亮过早被杀,他们在东海王越得势以前历官不显,事迹很少:粹去世很早;矩与亮同时被杀,子祐立;羕后来因为党附于长沙王
,被废为庶人;宗、熙无事迹。在东海王越与河间王颙相争中,除羕因被废而没有参与外,祐、宗、熙都依附于东海王越,在讨伐颙的同党豫州刺史刘乔中立下了功勋。事后,祐曾镇守许昌,不久返回王国;羕复封,历抚军将军、镇军将军等;宗历征虏将军;熙进爵为王。[22]汝南王系虽然在东海王越当政后得到一定程度的任用,但其地位远不能与越的本系成员相比,加上时局混乱,早在永嘉二年(308年),羕、宗二人便渡江南下了。五年(311年),石勒攻至汝南,祐从封国逃往建康。六年(312年),汝阳王熙为石勒所杀。
除“五马”外,还有一位在东晋历史上很有影响的宗王,即谯王承,为司马懿之弟谯王进之孙。南渡前,谯王承“拜奉车都尉、奉朝请,稍迁广威将军、安夷护军,镇安定。从惠帝还洛阳,拜游击将军。永嘉中,天下渐乱,间行依征南将军山简,会简卒,进至武昌。元帝初镇扬州,承归建康”。[23]值得注意的是谯王承最初镇于安定,安定属于关中都督区的范围,而河间王颙自元康九年(299年)至光熙元年(306年)一直镇于关中,则承无疑属于河间王颙的阵营。颙失败以后,承随惠帝东还洛阳,不但没有受到东海王越的处置,还被任命为游击将军,大概因为安定处于争夺的后方,他没有从事实际的征伐活动。但他终归是异己分子,他后来“间行”至荆州,依附于山简,除“天下渐乱”的原因外,应与这种身份有关。山简死于永嘉六年(312年),谯王承应在此后不久前往武昌,然后东下建康。
梁王翘于建武元年(317年)“自石氏归国得立”,[24]咸和元年(326年)死,无子。章武王滔南渡在太兴二年(319年)前,子休嗣,死于苏峻之乱,弟珍嗣,无后。[25]通吉侯勋于咸和六年(331年)自关右还,自称“大长秋恂之玄孙,冠军将军济南惠王遂之曾孙,略阳太守瓘之子”,[26]不列其祖名,有学者认为“其信否不可知也”,[27]后至梁州刺史,因谋反被杀。司马流世系不明,可能为疏族,后率军抵抗苏峻,兵败被杀。[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