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题的提出

一、问题的提出

“八王之乱”的经过大致如下:太熙元年(290年),晋武帝病死,弱智太子司马衷即位,是为惠帝,武帝皇后杨氏之父杨骏掌握政权。元康元年(291年),惠帝皇后贾氏联合宗王铲除族杨氏,随后设计害死汝南王亮、楚王玮,独操权柄。永康元年(300年),贾氏被杀,此后进入单纯的宗王相争阶段,赵王伦、齐王冏、长沙王、成都王颖、河间王颙先后上台并被杀,东海王越最后取得胜利。光熙元年(306年),惠帝死去,怀帝即位,西晋进入“永嘉之乱”时期。

通过确定每个人的身份和地位,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八王之乱”中先后上台的势力依次为外戚和宗王,具体而言则为:后党(杨氏)→太子妃党(贾氏)→尊亲(赵王伦、齐王冏)→至亲(长沙王、成都王颖)→疏亲(河间王颙、东海王越)。

这个序列如此明晰,以致我们很难说它的出现纯属偶然。换言之,“八王之乱”的发生及诸种势力先后上台应该有某种先天的原因。那么,这个“先天的原因”是什么?下面试对诸种势力形成、上台及下台的原因逐个分析,以求获得解答。

通观事件的大致经过,不免让人产生这样的疑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先后上台的序列?为什么晋武帝死后由杨氏上台,杨氏之后又是贾氏,贾氏之后又是……难道这种序列的出现纯属偶然?

杨氏为武帝皇后,贾氏为惠帝皇后,两家都属于外戚。有论者将以这两人为中心形成的势力集团分别称为“后党”和“太子妃党”。[2]其余八王为宗王,其中汝南王亮、楚王玮的出现是杨、贾两家外戚相争的附产品,昙花一现,与以后的宗王相争相隔10年,不必细论。剩下的六王以惠帝为中心,血缘及地位各不相同:赵王伦为叔祖,齐王冏为从弟,可归于“尊亲”一类;长沙王、成都王颖为亲弟,可归于“至亲”一类;河间王颙、东海王越为从叔(已相隔4代),可归于“疏亲”一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