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小 结
西周制度向来受到儒家的推崇,东汉末年以来,社会动荡不安,不少士人于是将目光移到过去,希望从理想的西周盛世中找到治世良方,如司马朗认为五等可以防止“土崩”,夏侯玄认为五等可以“专其职司而一其统业”。至于董昭提出的“修古建封五等”,目的在于突破汉代异姓只能封侯的限制,为曹氏代汉铺平道路,只是一种政治权术而已。直到曹魏后期,曹植、曹冏等人才主张从“维城”,即藩屏王室的意义上实行封建。司马氏在禅魏前后大行分封,与这种议论有直接的关系。
司马氏的分封共有3次,咸熙和泰始分封中受封者能得到的主要是名位与租税,咸宁年间虽对分封进行了调整,但封国力量仍十分有限。咸熙分封在于获取臣下的支持,且置而不论,泰始分封和咸宁分封则在于加强同姓的力量,为何也没有起到“维城”的作用?柳宗元认为,“封建非圣人之意也,势也”,[45]按现在的理解,指封建不是统治者可以随意制定或废除的,其产生和消亡都是历史的必然。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便在全国范围内确立了郡县制,东汉末年,都督制也在战争环境中逐渐形成。在这种形势下,统治者要自上而下地恢复已被废弃的西周封建,自然有很大的困难。我们看到,当咸宁分封准备付诸实施时,便与郡县制和都督制发生了深刻的矛盾,制定者虽用移封就镇的方式加以弥缝,但没过多久便遭到破坏。
因此,魏晋时期的封建主张是汉魏以来社会与政治变化在思想上的反映,在一定程度上也促使当权者重视同姓的藩卫作用,但这一制度在现实中很难恢复,西晋统治者勉强实行,不过使当时已经很复杂的地方行政体制变得更为混乱。真正加强宗室力量的措施,正如唐长孺先生所指出的,是曹魏后期开始实行的宗王出镇。这种制度是将西周封建的基本精神,即以血缘关系作为维系政权的纽带,与现行都督制相结合而形成的产物。因为重行封建有种种弊端,所以在制定过程中就产生了不少争议,西晋末年更出现否定五等的议论。至南朝时期,已没有人主张恢复西周的封建,宗王之封国与所督之方镇完全脱离,仅仅起着衣食租税的作用。
【注释】
[1]陈寅恪先生认为八王之乱中诸王所凭借的是国兵,见氏著:《罢州郡武备与封建制度》,《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黄山书社1987年版,第32~43页。吕思勉先生认为八王之乱由于方任之重而不由封建,见氏著:《两晋南北朝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29页。唐长孺先生对宗王出镇问题作了详尽考察,见氏著:《西晋分封与宗王出镇》,《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23~140页。川合安先生从社会分期及刘宋加强地方权力的角度对魏晋封建问题进行了探讨,见氏著:《沈约的地方政治改革论——与魏晋时期封建论的关联》,《中国中世史研究续编》,1995年。关于分封的内容,有张学锋:《西晋诸侯分食制度考实》,载《中国史研究》2001年第1期,第27~42页;杨光辉:《汉唐封爵制度》,学苑出版社2002年版。
[2]《三国志》卷15《司马朗传》,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467页。
[3]何焯:《义门读书记》卷26《魏志》,四库全书本。
[4]《三国志》卷14《董昭传》,第439~440页。
[5]钱仪吉:《三国会要》卷20《封建杂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442页。
[6]《三国志》卷10《荀彧传》,第317页。
[7]《史记》卷17《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801页。
[8]《三国志》卷1《武帝纪》注引《魏武故事》,第32~34页。
[9]《三国志》卷1《武帝纪》,第43页。
[10]《三国志》卷19《陈王植传》,第574页。
[11]《三国志》卷25《高堂隆传》,第710、716页。
[12]《三国志》卷25《栈潜传》,第719页。
[13]《三国志》卷20“评曰”注引《魏氏春秋》,第594页。
[14]《三国志》卷9《夏侯玄传》,第296~297页。
[15]乾隆:《御批历代通鉴辑览》卷29,《影印摛藻堂四库全书荟要》第174册,世界书局1990年版,第168页。
[16]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42~52页。
[17]唐长孺:《西晋分封与宗王出镇》,《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第127页。
[18]《三国志》卷20“评曰”,第591页。
[19]《三国志》卷20“评曰”注引《袁子》,第591~592页。
[20]《三国志》卷20《彭城王据传》,第581页。
[21]《三国志》卷19《陈王植传》,第576页。
[22]参见《三国志》卷19及卷20诸王传,陈王植、任城王楷、邓王琮、彭城王据、中山王衮、楚王彪、东平王徽、东陵王茂等都曾因各种理由而被削户贬爵。
[23]《资治通鉴》卷72太和五年条胡注,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2272页。
[24]《资治通鉴》卷74正始四年条胡注,第2358页。
[25]《晋书》卷50《曹志传》,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390页。
[26]《晋书》卷14《地理志上》,第414~415页。
[27]《晋书》卷48《段灼传》,第1339页。
[28]《晋书》卷48《段灼传》,第1342、1348、1349页。
[29]《太平御览》卷199,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958~959页。
[30]《晋书》卷35《裴秀传》,第1038页。
[31]《资治通鉴》卷78咸熙元年条胡注,第2486页。
[32]《晋书》卷24《职官志》,第743页。
[33]《晋书》卷37《安平王孚传》,第1084页。
[34]《晋书》卷38《琅邪王伷传》,第1121页。
[35]《晋书》卷37《义阳王望传》,第1086页。
[36]《晋书》卷20《礼志中》,第620页。
[37]《晋书》卷24《职官志》,第744页。
[38]《晋书》卷39《荀勖传》,第1154页。
[39]据唐长孺先生分析,这种矛盾是《职官志》编撰失误所致,见氏著:《西晋分封与宗王出镇》,《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第134~136页。
[40]唐长孺:《西晋分封与宗王出镇》,《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第136页。
[41]《晋书》卷47《傅咸传》,第1324页。
[42]《晋书》卷46《刘颂传》,第1299页。
[43]唐长孺:《西晋分封与宗王出镇》,《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第137页。
[44]《晋书》卷54《陆机传》,第1478页。
[45]柳宗元:《柳河东全集》卷3《封建论》,世界书局1935年版,第3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