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小 结

四、小 结

宗王出镇制形成于西晋,当时之所以采取这种措施,正如唐长孺先生所指出的,与这一历史时期的政权结构有关,这种政权结构就是以皇室为首的门阀贵族联合统治。[62]但西晋最终发生“八王之乱”,以至匆匆灭亡,不能不说与宗王出镇制密切相关。那么,刘宋为何不吸取教训,继续任命宗王出镇呢?其根源即在于门阀势力仍然较强,皇帝不得不任用家族成员以保持力量对比上的优势。但二者还是有所不同:西晋是门阀势力趋于上升的时期,推行宗王出镇制体现了皇权对门阀势力的被动适应;而刘宋是门阀势力走向衰落的时期,推行宗王出镇制则体现了皇权的主动加强。刘宋初期,宗王出镇制的确对刘宋王朝的巩固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徐羡之等人虽然废杀少帝,但不能久专其权,即因为在江陵存在强大的宗王势力。不仅如此,宗王出镇还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维持了刘宋政权的稳定。

但宗王出镇制在本质上是一种以中制外、家国合一的体制:皇帝控制中央,至亲占据强藩,疏亲、外戚、异姓交杂其间。因此要实现政治局面的稳定,除了依靠中央的力量外,还有赖于家国秩序的协调,即皇帝不仅是一国之主,同时也是一家之长。对于出镇诸王,刘裕既为长兄又为人父,且为开国之君,文帝即位时父辈已逝,二兄被杀,也是当然的家长,因此在文帝被弑之前还没有产生家国秩序的矛盾。而孝武帝以侄子的身份君临诸叔,明帝以叔父的身份君临孝武诸子,都造成了家国秩序的破坏,故有必要采取措施协调秩序以巩固皇权。除直接的诛杀外,这些措施还包括对方镇格局进行调整,如分割强藩、令异姓处强藩、限制宗王镇边等。如此固然可以暂时稳定新皇帝的地位,但同时也破坏了同姓与异姓、内地与沿边的势力平衡,于是居边异姓势力的兴起及朝代的改换就难以避免。我们看到宋、齐、梁、陈改朝换代的力量总是来自居边异姓,除了沿边地区是豪族与流民聚居地之外,也与方镇格局的演变所导致的势力失衡直接有关。

【注释】

[1]参见严耕望:《魏晋南北朝地方行政制度》上册,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97年版,第47~72页。

[2]参见陈勇:《刘宋时期的皇权与禁卫军》,载《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3期,第120~127页。

[3]参见薛军力:《刘宋初期对强藩的分割》,载《天津师大学报》1995年第5期,第52~57页。

[4]参见唐春生:《宗王出镇与南朝文化》,载《贵州文史丛刊》2004年第4期,第58~62页。

[5]本节内容详见本书第七章。

[6]参见严耕望:《魏晋南北朝地方行政制度》上册,第36~47页。

[7]吴廷燮:《东晋方镇年表》,《二十五史补编》第三册,开明书店1935年版,第3467页。

[8]《宋书》卷42《刘穆之传》,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304页。

[9]万斯同:《东晋方镇年表》,《二十五史补编》第三册,第3463~3466页。

[10]《宋书》卷42《刘穆之传》,第1304页。

[11]《宋书》卷3《武帝纪下》,第59页。

[12]《宋书》卷51《临川王义庆传》,第1476页。

[13]《宋书》卷78《刘延孙传》,第2019页。

[14]《宋书》卷3《武帝纪下》,第58页。

[15]《宋书》卷61《庐陵王义真传》,第1636页。

[16]《魏书》卷35《崔浩传》,第813页。

[17]《宋书》卷51《长沙王道怜传》,第1462页。

[18]《南史》卷2《宋本纪中》,第37页。

[19]《宋书》卷51《临川王义庆传》,第1476页。

[20]严耕望:《魏晋南北朝地方行政制度》上册,第131页。

[21]《宋书》卷63《王昙首传》,第1679页。

[22]《宋书》卷44《谢晦传》,第1348页。

[23]《宋书》卷68《南郡王义宣传》,第1798页。

[24]《宋书》卷51《临川王义庆传》,第1476页。

[25]《宋书》卷68《南郡王义宣传》,第1798页。

[26]《宋书》卷78《刘延孙传》,第2019页。

[27]《宋书》卷72《南平王铄传》,第1858页。

[28]《宋书》卷72《晋熙王昶传》,第1869页。

[29]《宋书》卷79《武昌王浑传》,第2042页。

[30]《宋书》卷68《南郡王义宣传》,第1800页。

[31]《宋书》卷74《臧质传》,第1914页。

[32]《宋书》卷79《竟陵王诞传》,第2026页。

[33]《宋书》卷35《州郡志一》,第1029页。

[34]《宋书》卷37《州郡志三》,第1124页。

[35]《宋书》卷37《州郡志三》,第1135页。

[36]《宋书》卷76《朱修之传》,第1970页。

[37]《宋书》卷78《刘延孙传》,第2020页。

[38]万斯同:《宋方镇年表》,载《二十五史补编》第三册,第4255~4270页。

[39]《宋书》卷61《江夏王义恭传》,第1649页。

[40]《宋书》卷79《海陵王休茂传》,第2043页。

[41]万斯同:《宋方镇年表》,《二十五史补编》第三册,第4255~4270页。

[42]《宋书》卷66《何尚之传》,第1738页。

[43]《宋书》卷66“史臣曰”,第1739页。

[44]王夫之:《读通鉴论》,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512页。

[45]《宋书》卷57《蔡兴宗传》,第1581页。

[46]《宋书》卷80《晋安王子勋传》,第2060页。

[47]《宋书》卷79《桂阳王休范传》,第2046页。

[48]《宋书》卷41《明帝陈昭华传》,第1297页。

[49]《南齐书》卷28“史臣曰”,中华书局1972年版,第532页。

[50]《资治通鉴》卷132宋明帝泰始三年条,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4138页。

[51]《宋书》卷85《王景文传》,第2181页。

[52]《宋书》卷86《刘勔传》,第2195页。

[53]《南齐书》卷27“史臣曰”,第512页。

[54]《宋书》卷79《桂阳王休范传》,第2046页。

[55]《宋书》卷72《建平王景素传》,第1861页。

[56]《梁书》卷14《江淹传》,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249页。

[57]《宋书》卷74《沈攸之传》,第1933页。

[58]《宋书》卷74《沈攸之传》,第1932页。

[59]《南齐书》卷1《高帝纪上》,第10页。

[60]《宋书》卷74《沈攸之传》,第1932页。

[61]参见万斯同:《宋方镇年表》,《二十五史补编》第三册,第4255~4270页。

[62]参见唐长孺:《西晋分封与宗王出镇》,《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4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