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三 魏晋南北朝的龙祥与五德
龙是一种传说中的动物,关于它的起源,历来存在许多争议,[1]但有些看法也得到了普遍的认可。如龙的形象产生于原始社会,是在鳄、蛇、鲵、猪等原龙纹的基础上演化而来,在商代初步形成,在汉代已经定型,至魏晋南北朝趋于成熟。[2]在魏晋南北朝的史籍中,有关龙的记载比比皆是,当然,这些龙不可能真实存在,但也不应简单视之为荒诞不经的迷信。事实上,这些龙大多具有某些特殊的政治功能,如隐喻帝王、预示吉凶等。其中一项功能较少被人留意,即象征五德。
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正月,曹操死,曹丕嗣位魏王,改年号为延康。史载:
初,汉熹平五年,黄龙见谯,光禄大夫桥玄问太史令单飏:“此何祥也?”飏曰:“其国后当有王者兴,不及五十年,亦当复见。天事恒象,此其应也。”内黄殷登默而记之。至四十五年,登尚在。(延康元年)三月,黄龙见谯,登闻之曰:“单飏之言,其验兹乎!”[3]
黄龙在这时出现,到底意味着什么?其实,这不过是曹丕以五德终始说为根据,为代汉所玩的一套政治把戏。
战国后期,齐人邹衍在五行说的基础上发展出五德终始说。他采用当时流行的五行相胜说,认为土、木、金、火、水依次被克,周而复始,得到五德的王朝也跟着依次循环,周而复始。以往帝王的德运为黄帝土德、禹木德、汤金德、文王火德,其后继者应为水德。秦始皇采用了这一学说,自认为得水德。汉朝建立后,刘邦、张苍也认为汉得水德,不承认秦的德运。汉文帝时,贾谊、公孙臣提出异议,认为汉灭秦,土克水,汉应为土德。汉武帝即位后采纳其说,改汉为土德。及至西汉末期,王莽想通过禅让的方式取代汉帝,而五行相胜说是武力夺位的理论根据,显然不太适用。王莽于是在刘歆的帮助下,转而采用五行相生说,认为木、火、土、金、水依次产生,周而复始,并据此重新安排了以往王朝的德运。王莽自认为得土德,火生土,因此将汉改成了火德。[4]东汉建立后,确认汉为火德,以五行相生为基础的五德终始说此后占据了统治地位。
是否得某德,不能自己说了算,还要有祥瑞,表示是上天的旨意,非人力所能为。《吕氏春秋·应同》云:
凡帝王者之将兴也,天必先见祥乎下民。黄帝之时,天先见大螾大蝼,黄帝曰“土气胜”,土气胜,故其色尚黄,其事则土。及禹之时,天先见草木秋冬不杀,禹曰“木气胜”,木气胜,故其色尚青,其事则木。及汤之时,天先见金刃生于水,汤曰“金气胜”,金气胜,故其色尚白,其事则金。及文王之时,天先见火,赤乌衔丹书集于周社,文王曰“火气胜”,火气胜,故其色尚赤,其事则火。代火者必将水,天且先见水气胜,水气胜,故其色尚黑,其事则水。
这段话,晚清学者马国翰定为邹衍的佚文。[5]从中可以看到,邹衍并没有以龙作为五德的祥瑞。[6]但到了秦汉,这段话变了。《史记》载:
秦始皇既并天下而帝,或曰:“黄帝得土德,黄龙地螾见。夏得木德,青龙止于郊,草木畅茂。殷得金德,银自山溢。周得火德,有赤乌之符。今秦变周,水德之时。昔秦文公出猎,获黑龙,此其水德之瑞。”于是秦更命河曰“德水”,以冬十月为年首,色上黑。[7]
五德之中,竟有三德以龙作为符瑞,即土德黄龙、木德青龙、水德黑龙。此后,龙便成了兆示德运的重要角色。同书又载,汉文帝时,公孙臣主张汉为土德,上书说:
始秦得水德,今汉受之,推终始传,则汉当土德,土德之应黄龙见。宜改正朔,易服色,色尚黄。[8]
公孙臣认为汉得土德应该有“黄龙见”,明显是照搬黄帝得土德“黄龙地螾见”的传说。但这时的丞相张苍主张水德,所以否定了公孙臣的主张。不料过了几年,公孙臣的预言真的实现了,“黄龙见成纪(今甘肃秦安县北),文帝乃召公孙臣,拜为博士,与诸生草改历服色事”。[9]后经过一些波折,至汉武帝时终于将汉改为土德。西汉末年王莽篡汉,自认为得土德,也以黄龙为祥瑞,“越嶲郡上黄龙游江中”,[10]“文、宣之世黄龙见于成纪、新都”,[11]竟然将170多年前成纪出现的黄龙也算在了自己头上。
王莽被灭,刘秀建立东汉,“始正火德”,[12]王莽的土德也就烟消云散了。但是,王莽那套以五行相生为基础的五德终始说,却作为一笔重要的政治遗产传了下来。以后希望代汉者,无不以其为理论根据,总要和土、黄、黄龙等扯上一点边。汉末大乱,黄巾军打出了“苍天已死,黄天当立”的旗号,“黄”在这里指土德之色,[13]是代汉的颜色。此后群雄割据,袁术“以袁姓出陈,陈,舜之后,以土承火,得应运之次”。[14]按照王莽、刘歆安排的古史系统,尧火德,舜土德,火生土,尧禅舜。[15]汉为尧后,而袁术为舜后,那自然汉应禅位给袁术了。延康元年(220年)十月,曹丕代汉称帝,改元黄初。而如前所述,早在此前的三月,便出现了“黄龙见谯”的祥瑞,同时还引出灵帝熹平五年(176年)“黄龙见谯”的故事,可知那时曹丕已启动了代汉的程序。孙权也不甘落后,自认为得土德,222年,“鄱阳言黄龙见”,[16]孙权于是与魏绝交,改元黄武。229年,“夏口、武昌并言黄龙、凤凰见”,[17]孙权于是称帝,改元黄龙。“又作黄龙大牙,常在中军,诸军进退,视其所向,命(胡)综作赋。”[18]甚至刘备登位前也出现了一条黄龙。曹丕称帝后,许靖等上书刘备说:“间黄龙见武阳赤水,九日乃去。《孝经援神契》曰‘德至渊泉则黄龙见’,龙者,君之象也。《易》乾九五‘飞龙在天’,大王当龙升,登帝位也。”[19]刘备为汉室之后,沿袭汉的国号,算是火德复兴,为何也以黄龙为瑞呢?太傅许靖引《孝经援神契》说“德至渊泉则黄龙见”,回避了黄龙为土德之瑞的传统说法。其实更大的可能是,那时黄龙太深入人心了,黄龙已被视为一个普遍的祥瑞,不为土德所独享了。
曹魏之后,两晋南朝都按金、水、木、火、土的相生顺序对号入座,没有产生任何争议。而以龙为瑞的做法,也沿袭下来。
晋为金德,为官方所确认。泰始元年(266年),晋武帝刚即位,有司便上奏“晋于五行之次应尚金,金生于己,事于酉,终于丑,宜祖以酉日,腊以丑日”,[20]得到批准;其朝廷用乐中有《金灵运》一篇;[21]东晋建立,称“金辉复焕”;[22]晋末政衰,则是“金风不竞”。[23]祥瑞中自然少不了龙,白者金色,龙者君德,晋代应该出白龙才是,事实也果然如此。统计《宋书·符瑞志中》及《晋书·武帝纪》,可知晋武帝一朝共见白龙9次、18条,基本上是每次2条,频率之快,数量之多,令人惊异。如前所述,《史记·封禅书》中有土德黄龙、木德青龙、水德黑龙的传说,现在以白龙喻金德,是西晋的首创,算是填补了前史的空白。桓玄篡晋,“自以水德”,[24]但不久被刘裕消灭。元熙二年(420年)六月,晋恭帝禅位于宋,玺书称“昔土德告沴,传祚于我有晋,今历运改卜,永终于兹,亦以金德而传于宋”。[25]而早在元熙元年十二月,“太史奏,黑龙四见于东方”,[26]黑龙是水德的象征,当初“秦文公出猎,获黑龙”,[27]如今黑龙再现,可知刘裕在正式代晋之前半年,就已经开始为自己制造合法根据了。南齐木德,青龙屡见。据说“太祖(萧道成)年十七,梦乘青龙西行逐日,日将薄山乃止,觉而恐惧”,苏偘解释说,“青,木色。日暮者,宋氏末运也”;元徽三年(475年),“太祖在青溪宅,斋前池中忽扬波起浪,涌水如山,有金石响,须臾有青龙从池中出,左右皆见之”;升明元年(477年),“青龙见齐郡”。[28]梁火德,梁敬帝的禅位玺书说“昔者木运斯尽,予高祖受焉。今历去炎精,神归枢纽,敬以火德,传于尔陈”。[29]梁武帝当初任雍州刺史,准备起兵伐齐,据说“时所住斋常有五色回转,状若蟠龙,其上紫气腾起,形如伞盖,望者莫不异焉”,[30]虽然说得比较模糊,但既有“龙”又有“紫”,已接近于以赤龙喻火德了。陈为何德,《陈书》、《南史》、《隋书》都没有明确记载,据五行相生说推测,应为土德。土德应有黄龙见,不过也不见于史书记载。
十六国北朝时期,各政权也用五德终始说证明自己的合法性。虽然各政权大多是通过武力建立的,但从有德运记载的政权看,都采用了以五行相生为基础的五德终始说。与魏晋南朝的传承有序不同,十六国北朝各政权割据混战,很难说清互相之间的传承关系,因此在德运的确定上,往往彼此重复或产生争议。彼此重复的原因,主要是互不承认;产生争议的原因,主要是对正统的确定有疑问,即到底是以汉、晋为正统,还是以晋之后的北方少数族政权为正统。据记载,前赵“以水承晋金行”;[31]后赵也“承金为水德”;[32]前燕开始“承晋为水德”,韩恒提出应为木德,[33]于是后来改为“承石季龙水为木德”;[34]后秦“以火德承苻氏木行”,[35]从中可以推断,前秦也与前燕一样,承后赵为木德。北魏拓跋珪时,“群臣奏以国家继黄帝之后”,“于是始从土德”,[36]中间似乎没有传承。但拓跋珪定国号为魏,是上承汉,则定德运为土,也应是上承汉之火。[37]由此可知,北魏以汉朝的继承者自居,连曹魏、西晋都不承认,体现出对正统的过分追求。可能是定为土德太勉强了,所以孝文帝时下诏重定德运。当时产生了两派意见。高闾主张定为土德,理由是汉火、魏土、晋金、赵水、燕木、秦火,火生土,因此魏为土德。与北魏初年上承汉朝为土德不同,高闾认为“秦、赵及燕,虽非明圣,各正号赤县,统有中土”,是在承认赵、燕、秦的合法性的前提下,推演出魏为土德。李彪、崔光等人主张定为水德,理由是“刘、石、苻、燕,世业促褊,纲纪弗立……不可杂以僭窃”,应承晋为水德。[38]最终北魏被定为水德,与当初定的土德相比,承认了曹魏、西晋的合法性,但否定了赵、燕、秦的合法性,是一种折衷的选择。此后,北魏的水德被当作传承的根据,“(北)齐称木德”,[39]北周也“以木承水”。[40]隋朝官方认可的德运次序为“晋为金行,后魏为水,周为木。皇家以火承木,得天之统”,[41]将十六国北朝的其他政权及南朝政权全部视为僭伪。
十六国北朝也有以龙为五德象征的情况,但不如魏晋南朝普遍。后赵时,“黑龙见邺井中,(石)勒观龙有喜色”,[42]石勒心喜,可能是将黑龙当成了自己的水德之瑞。前燕最初定为水德,但韩恒认为“大燕王迹始自于震,于《易》,震为青龙。受命之初,有龙见于都邑城,龙为木德,幽契之符也”,[43]因此主张定燕为木德。北周末年,“荥州有黑龙见,与赤龙斗于汴水之侧,黑龙死”。[44]北周木德,木德尚青,但“文王(宇文泰)诞玄气之祥,有黑水之谶,服色宜乌”,[45]所以这里以黑龙作为北周的象征,不是以木德之色为根据,而是以服色为根据。隋火德,赤龙在这里明显是隋的象征,这是史籍中首次明确以赤龙象征火德。至此,五色之龙与五德终于有了完整的对应关系,即黄龙土德、白龙金德、黑龙水德、青龙木德、赤龙火德。
如上所述,各色之龙往往在改朝换代之际被用做五德的象征,这在魏晋南朝尤其明显。但要注意的是,各色之龙与五德并非一一对应的关系,龙有多方面的含义,绝不只象征五德;而五德的象征也多种多样,绝不只龙一种。另外,龙的显现一般是出于政治目的而附会或杜撰,有论者认为它是一种未明的动物,[46]恐难以令人信服。
【注释】
[1]吉成名:《龙崇拜起源研究述评》,载《中国史研究动态》1997年第12期,第17~24页。
[2]刘志雄、杨静荣:《龙与中国文化》,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54、67、162、182页。
[3]《三国志》,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58页。
[4]顾颉刚:《五德终始说下的政治和历史》,《古史辨》五,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595、612页。
[5]参见许维遹:《吕氏春秋集释》下,中国书店1985年版。
[6]参见不过也有论者认为“螾”、“蝼”就是龙,见何新:《龙:神话与真相》,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58页。
[7]《史记》卷28《封禅书》,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366页。
[8]《史记》卷28《封禅书》,第1381页。
[9]《史记》卷28《封禅书》,第1381页。
[10]《汉书》卷77《孙宝传》,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263页。
[11]《汉书》卷99中《王莽传中》,第4112页。
[12]《后汉书》卷1上《光武帝纪上》,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7页。
[13]胡守为:《黄巾起义口号中的“黄天”涵义》,载《中国史研究》1988年第1期,第141~144页。
[14]《三国志》卷6《袁术传》注引《典略》,第210页。
[15]《汉书》卷21下《律历志下》引《世经》,第1013页。
[16]《三国志》卷47《吴主传》,第1124页。
[17]《三国志》卷47《吴主传》,第1134页。
[18]《三国志》卷62《胡综传》,第1414页。
[19]《三国志》卷32《先主传》,第888页。
[20]《宋书》卷12《律历志中》,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59页。
[21]《晋书》卷23《乐志下》,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706页。
[22]《晋书》卷23《乐志下》,第699页。
[23]《晋书》卷9《孝武帝纪》,第243页。
[24]《晋书》卷99《桓玄传》,第2596页。
[25]《宋书》卷2《武帝纪中》,第48页。
[26]《晋书》卷10《恭帝纪》,第269页。
[27]《史记》卷28《封禅书》,第1366页。
[28]《南齐书》卷18《祥瑞志》,中华书局1972年版,第353、355页。
[29]《陈书》卷1《高祖纪上》,中华书局1972年版,第25页。
[30]《梁书》卷1《武帝纪上》,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4页。
[31]《晋书》卷103《刘曜载记》,第2685页。
[32]《晋书》卷105《石勒载记下》,第2746页。
[33]《晋书》卷110《慕容俊载记附韩恒传》,第2843页。
[34]《晋书》卷111《慕容暐载记》,第2851页。
[35]《晋书》卷116《姚苌载记》,第2967页。
[36]《魏书》卷108《礼志一》,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734页。
[37]何德章:《北魏国号与正统问题》,载《历史研究》1992年第3期,第118页。但罗新认为是上承高闾所说的前秦之火,见氏著:《十六国北朝的五德历运问题》,载《中国史研究》2004年第3期。
[38]《魏书》卷108《礼志一》,第2744~2747页。
[39]《隋书》卷23《五行志下》,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668页。
[40]《周书》卷3《孝闵帝纪》,中华书局1971年版,第46页。
[41]《隋书》卷60《崔仲方传》,第1448页。
[42]《晋书》卷105《石勒载记下》,第2750页。
[43]《晋书》卷110《慕容俊载记附韩恒传》,第2843页。
[44]《周书》卷7《宣帝纪》,第123页。
[45]《周书》卷3《孝闵帝纪》,第46页。
[46]参见马小星:《龙:一种未明的动物》,华夏出版社1994年版,第13~20、71~7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