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 记

后 记

本书是在我的硕士及博士论文基础上修改而成的。我于1995年考入武汉大学中国三至九世纪研究所,师从牟发松先生。当初并无明确的兴趣和方向,也不知道治学的途径与方法,只是在老师的指引下,阅读《资治通鉴》及学习必要的课程。后来读到南朝正史,发现宗王活动很频繁,在和牟老师商量后,确定以刘宋的宗王问题为硕士论文的选题。论文写得很艰难,在交稿期限的前一周,才大致理出头绪,匆匆完成。意外的是,论文得到了答辩老师的鼓励,以后我花了不少时间修改,并在牟老师的关照下得以发表,算是在学术道路上迈出了一步。

此后继续随牟老师攻读博士学位,想换个题目,于是从《史记》一直读到南北朝各史,边读边列了一些可能的选题。最后和牟老师商量,牟老师建议还是做原来的题目,将时间范围扩充到整个魏晋南北朝。当时觉得没有新鲜感,不过事后想来,一个题目没有做完,还有很大的发挥空间,就中途换题,恐怕不是明智之举。题目确定了,但做起来比想象的要困难,原因一是资料太多,涉及面太广,有点无从下手的感觉;二是很难深入下去,找出现象背后本质性的东西,稍不注意就流于编故事。本来想写整个魏晋南北朝,结果只写了魏晋南朝;本来想写成一个完整的体系,结果只谈了几个问题。论文虽然通过了,但和初衷差得太远。

毕业后,心有不甘,又花了很多时间收集资料,仍想做成一个完整的东西,不过一直无法完成,人也颇感气馁。我有点怀疑是不是题目太大了,于是缩小范围,在2012年以“魏晋南北朝方镇年表考补”为题,申报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心想这是一个具体、基础的工作,如果尽力做好,应该能够为相关研究提供一些参考。没想到当年即获准立项,这对我是一个很大的鼓励,促使我一步步将原来的题目做下去。而这本小书,也算是对前面工作的一个小结。

在这里特别感谢牟老师和师母杨老师的教诲和爱护,感谢中国三至九世纪研究所各位老师的指导和同学的帮助,感谢父母妻子为我的无私付出。到华南师范大学工作,长期得到陈长琦老师的关照,李凭老师也很关心我的专业成长,令我感念于心。武汉大学文科学报编辑部的何坤翁、桂莉等编辑为我的成果发表付出了许多心血,在此一并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