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王出镇体系的确立与刘宋政局的稳定
东晋有9个主要都督区,即扬州、荆州、徐州、豫州、江州、会稽、沔中、益州、广州。[6]其中,“扬、荆、徐、豫,皆为重镇。扬本畿甸,谷帛所出,领以宰辅;荆居上流,甲兵所萃,号曰分陕;徐曰北府;豫曰西藩”。[7]另外,江州在扬、荆之间起平衡作用,地位也非常重要。桓玄篡位以前,这些强藩基本上被门阀士族控制,宗室之中,仅仅在孝武帝一朝见到司马道子、司马元显父子及司马恬、司马尚之父子出镇的事例。
晋安帝元兴三年(404年),刘裕重组北府,在京口起兵讨伐桓玄,控制了东晋政权。此后,除扬州刺史任命高门王谧、荆州刺史任命宗室司马休之外,其余重要方镇多被北府将领控制:刘裕任徐州刺史、刘毅任兖州刺史、魏咏之任豫州刺史、刘敬宣任江州刺史。这些北府将领虽然推刘裕为盟主,但“非为委体心服,宿定臣主之分也。力敌势均,终相吞咀”。[8]尤其是刘毅,自认为功业与刘裕相当,不愿臣服刘裕,于是二人展开了对中央及强藩的争夺。刘毅后来兵败被杀,刘裕接着又铲除其同党诸葛长民及宗室司马休之。这样,通过讨伐桓玄,消灭异己,刘裕夺取了扬、荆、徐、豫四大强藩。夺取之后,这些强藩全部由刘裕自己或子弟镇守:扬州刺史刘裕先自领,继命次子刘义真;徐州刺史刘裕先自领,继命长子刘义符、弟刘道怜;荆州刺史刘裕先自领,继命刘道怜、三子刘义隆;豫州刺史刘裕先自领,继命刘义符、侄刘义庆、四子刘义康。[9]刘宋建立后,这一措施延续下来,从而形成了宗王出镇的局面。
刘裕在临终之前,对方镇格局作了重大调整。(1)扬州。义熙三年(407年),扬州刺史王谧死,刘裕的僚属刘穆之认为“扬州根本所系,不可假人”,[10]刘裕于是一直以录尚书事领扬州刺史,直到元熙元年(419年)才授与次子刘义真。永初二年(421年),改任徐羡之为尚书令、扬州刺史。三年,刘义真出任南豫州刺史。刘裕临终下诏:“朝廷不须复有别府,宰相带扬州,可置甲士千人。”[11](2)荆州。义熙十四年(418年),刘裕第三子刘义隆出任荆州刺史,镇江陵。永初三年(422年),诏分荆州十郡立湘州,以张邵为湘州刺史,治长沙。“荆州居上流之重,地广兵强,资实兵甲,居朝廷之半,故高祖使诸子居之”。[12](3)徐州。徐兖二州本来合镇京口,义熙十四年(418年),刘裕次弟刘道怜任徐兖二州刺史。永初三年(422年),以彭城王义康为南徐州刺史,镇京口;以檀道济为南兖州刺史,镇广陵。“高祖遗诏,京口要地,去都密迩,自非宗室近戚,不得居之”。[13](4)豫州。元熙二年(420年),刘裕第四子刘义康任豫州刺史。永初三年(422年)二月,诏“豫州南临江浒,北接河洛,民荒境旷,转输艰远,抚莅之宜,各有其便。淮西诸郡,可立为豫州;自淮以东,为南豫州”。[14]以刘义康为南豫州刺史,镇历阳;以刘粹为豫州刺史,镇寿阳。三月,刘义康迁镇南徐,由刘义真代之。
在此格局中,首先值得注意的是扬州刺史由刘义真换成了徐羡之。扬州“根本所系”,当初刘裕就不肯让与他人,现在为何任命异姓呢?这是因为以前刘裕还没有完全控制政权,当然要争夺“根本”,扩张权力。而现在刘裕做了皇帝,扬州已经处于自己的直接控制之下,不必重上加重,任用同姓。另外,太子刘义符与刘义真“不协”,[15]如继续以刘义真为扬州刺史,刘裕死后,兄弟二人同居扬州,可能会出现同姓相争。对此,刘裕不能不防。
其他强藩的明显变化是:荆州、徐兖二州、豫州以前都由宗王镇守,现在则全部予以分割,其中荆州、南徐州、南豫州等主要方镇仍由宗王镇守,而被分割出去的湘州、南兖州、豫州等次级方镇则授与异姓。这种安排应与东晋政局及南北形势有关。东晋时期,门阀常常借助强藩的势力凌驾于中央之上,刘裕夺取强藩后,自然要避免类似的情况出现,因此对强藩都是先自领,然后任命子、弟镇守。但出镇宗王势力过大,对皇权同样是潜在的威胁,故刘裕在临终之前分割强藩,将分割出去的次级方镇授与异姓,能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出镇宗王的势力。又当时处于南北对峙的环境,刘裕以幼子坐镇强藩,很难保证边防的安全。刘裕刚死,北魏明元帝便“欲取洛阳、虎牢、滑台”,[16]说明北方的威胁是始终存在的,对此刘裕在生前也必须防备。所以,刘裕分割徐兖和豫州,让自己的儿子镇守内线的京口、历阳,任命重要将领镇守外线的广陵、寿阳,在巩固皇权的同时,也兼顾了边防的需要。通过以上精心安排,刘氏王朝看来十分巩固,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刘裕刚死,他所建立的新王朝便经历了一次生死考验。由于太子刘义符年仅十六,刘裕在临终前安排了徐羡之、谢晦等人辅政,但这些顾命大臣不久便杀掉刘义符、刘义真,控制了刘义康,刘氏王朝又有重蹈东晋门阀专政覆辙的危险。现在强藩中唯一剩下的宗王,就是镇于江陵的荆州刺史刘义隆。当初刘道怜出镇江陵时,“北府文武悉配之”,[17]刘义隆继承了道怜的兵力,“劳臣旧将,内外充满”,[18]“资实兵甲,居朝廷之半”,[19]有学者估计其兵力在二十万以上。[20]显然,徐羡之等人很难用武力对付刘义隆,于是派人迎刘义隆即位(宋文帝),而以谢晦代任荆州刺史。刘义隆东下时,“率府州文武严兵自卫”,[21]府州兵力和僚佐同入建康;而谢晦西上时,“精兵旧将,悉以配之”,[22]则中央禁军的精锐也随迁江陵。此后,徐羡之等人虽然继续执政,但文帝有自己的兵力和僚佐,并不是任人摆布的傀儡。元嘉三年(426年),文帝下诏讨伐,徐羡之自刭,傅亮伏诛,谢晦兵败被杀,文帝完全掌握了政权。刘氏王朝在建立初期经历了很大的危险,最终却能化险为夷,追根溯源,不能不说是刘裕实行宗王出镇制的结果。
铲除顾命大臣后,宋文帝继续任命宗王出镇强藩。扬州,先任命高门王弘为刺史,元嘉九年(432年)换成刘义康。荆州,刘裕“遗诏诸子次第居之”,[23]文帝先后任命刘义康、刘义恭、刘义庆、刘义季、刘义宣为刺史,基本执行了遗诏。其中刘义庆为刘裕之侄,“以宗室令美,故特有此授”。[24]又刘义庆之后本应为刘义宣,文帝“以义宣人才素短,不堪居上流”,[25]故以刘义季代之。南徐州,刘裕遗诏“自非宗室近戚,不得居之”,[26]文帝也严格遵守,先后任命刘义恭、刘义康、刘义季、刘义宣、刘诞、刘义恭为刺史。地位稍次的南豫(其间曾罢归豫州)、南兖多由宗王居守,其余方镇中稍重要者也不乏宗王出镇。元嘉二十二年(445年),文帝准备北伐,罢南豫州并豫州,以皇子刘铄为豫州刺史,镇寿阳;以弟弟刘义季为徐州刺史,镇彭城;以皇子刘骏为雍州刺史,镇襄阳。这三个都是沿边重镇,而宋文帝全部任用子、弟居守,可见他对宗室力量的高度依赖。
宋文帝在位前期,对出镇宗王比较信任,应该说维持了政局的稳定,对“元嘉之治”的出现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刘义康入辅以后,势力日益扩张,对皇权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后来被文帝废黜,宗室的内部矛盾日益显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