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宋初年的方镇格局与荆扬之争

第七章 刘宋初年的方镇格局与荆扬之争

刘裕临终时,因太子刘义符年仅十六,便以录尚书事徐羡之、中书令傅亮、领军将军谢晦及镇北将军檀道济为顾命大臣。但刘义符即位后亲近群小,日夜嬉戏,其次弟庐陵王义真“轻动多过,不任四海”,[1]于是徐羡之等诛杀二人,迎江陵的宜都王义隆(刘裕第三子)入奉皇统。为确保自身安全及久执政柄,这些大臣在义隆即位前进行了周密的布置:

初,晦与徐羡之、傅亮谋为自全之计,晦据上流,而檀道济镇广陵,各有强兵,以制持朝廷;羡之、亮于中秉权,可得持久。[2]

东晋权臣常借出镇入辅之势以控制朝廷,以上格局与之类似。但仅隔两年,徐羡之等人便被文帝铲除,相对当初持久秉权的预期,其覆亡也未免过于迅速。前辈学者对这次事件的政治背景多有探讨,如周一良先生认为文帝翦除旧臣,意在树立皇室刘氏威权;[3]祝总斌先生认为这次事件体现了高级士族与低级士族之间的深刻矛盾。[4]本文拟从刘宋初年的方镇格局入手,对文帝铲除权臣的可能性试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