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关内侯与列侯

二、关内侯与列侯

前引《武帝纪》将新置的四等爵与关内侯、列侯合为六等,关内侯、列侯即二十等爵中硕果仅存者。

关内侯,秦商鞅变法后置,“言有侯号而居京畿”。[36]后来固定为二十等爵中的第十九级,无封国,但原则上有食邑。[37]西汉时,关内侯的授与数量较多,如刘邦时共赐113人,平帝时两次共赐138人。食邑户数一般在200至2000户之间,其中以300、500户者居多。[38]有世袭者,但并不普遍。东汉时,关内侯的授与数量大大减少,见于记载的约53人。权益也大幅降低,食邑者已无户数规定(桓荣例外),只规定每月或每年食租的斛数,一般不世袭。[39]

但建安年间至曹魏时期,情况有所变化。一是授与数量有较大增加。检索《三国志》、《晋书》,见于记载的关内侯有118人。其中曹操时14人,文帝曹丕时51人,明帝曹睿时21人,三少帝曹芳、曹髦、曹奂时32人。二是只有少数人有食邑。在118人中,只有23人有食邑记载[40],而且一般只有100户,唯王乔有200户,夏侯奉有300户,鲁芝有400户。这些食邑者还有一个共同特点,即几乎全部为推恩封,也就是说,他们的食邑是从家族成员(主要是父兄)那里分割而来。如曹丕时,“分(张)辽、(李)典邑各百户,赐一子爵关内侯”;[41]“分(夏侯)惇邑千户,赐惇七子二孙爵皆关内侯”。[42]只有鲁芝“赐爵关内侯,邑二百户。毌丘俭平,随例增邑二百户”,[43]是唯一由国家分与食邑的,也是关内侯中唯一增邑的。因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曹魏时赐关内侯原则上国家不给食邑,但如果是出于推恩而赐爵,获爵者可从父兄那里分割到食邑。三是一般不世袭。这一点与前代一样。如郭宪赐爵关内侯,“黄初元年病亡,正始初,国家追嘉其事,复赐其子爵关内侯”,[44]“复赐”正说明其子没有袭爵。当然,也有袭爵的例子,如刘廙“文帝即王位,为侍中,赐爵关内侯。黄初二年卒,无子,帝以弟子阜嗣”;[45]刘劭“正始中,执经讲学,赐爵关内侯。……卒,追赠光禄勋,子琳嗣”。[46]但这种事例很少,并不能说明关内侯世袭是常制。

列侯,原名彻侯,商鞅变法后设置,“言其爵位上通于天子”,[47]后避汉武帝讳,改称通侯或列侯。为二十等爵中最高的第二十级,有封国、食邑,能世袭。西汉共分封列侯886人(包括随父),授与类型包括功臣侯、王子侯和外戚恩泽侯。[48]西汉列侯的封国一般是一个县,以所食县的县名为封号,如曲江侯、富阳侯之类。东汉共分封列侯877人(包括随父,含建安年间),授与类型增加了宦者侯。[49]封国少则一县、二县,多则达四县、六县。新的变化是出现了“乡侯”、“亭侯”,史称“汉世封侯,皆以县邑,其后或以乡亭,皆视其所食乡邑而名之”,[50]如安乐乡侯、新安乡侯、东阳亭侯、解渎亭侯之类。与乡侯、亭侯相应,传统的食县邑者开始被称为“县侯”,如明帝时“封(刘)基二弟为县侯,二弟为乡侯”,[51]桓帝时“封(单)超等五人为县侯,(尹)勋等七人为亭侯”。[52]但“县侯”一词通常用于泛称,“县”字很少被加入到个人的封号中,一般仍称“某某侯”。[53]这样,列侯在东汉就出现了亭侯、乡侯、县侯三个级别。[54]

建安年间至曹魏时期,亭侯、乡侯、县侯(对个人仍称“某某侯”)的区别更加明显。授与数量如下表(单位:人)[55]

各爵位有食邑记载的人数如下表(单位:人)[56]

续表

续表

参照上表及相关史实,可以看出曹魏时期列侯的分封有如下特点:

第一,亭侯、乡侯在列侯中占绝大多数。东汉共分封列侯807人(包括随父,不含建安年间),[57]而在《后汉书》中只见到亭侯129人、乡侯153人,另史书将乡、亭侯混称者34人,共316人,约占列侯总数的39%,为少数。据笔者统计,曹魏时共分封列侯411人(不包括继嗣),其中亭侯152人、乡侯87人、县侯79人,另爵位不明者93人,如不明者按亭、乡、县侯各三分之一算,则亭侯、乡侯共达301人,约占列侯总数的73%。可见,曹魏时亭侯、乡侯在列侯中占绝大多数,其中亭侯的授与数量又最多,说明列侯中低爵的授与在大大增加,而高爵的授与在明显减少。

第二,形成了明显的进爵顺序。西汉列侯不分级,东汉开始分为亭侯、乡侯、县侯三级,但前两级的授与数量相对较少,因此大部分受封者是“一步到位”,即直接被封为县侯。而在曹魏时期,查《三国志》和《晋书》,始授关内侯者111人,始授亭侯者99人,始授乡侯者22人,始授县侯者20人。其中始授关内侯、亭侯者占了绝大多数,直接授乡侯、县侯的很少(主要是宗室、外戚和降将)。一般情况下,获爵者按关内侯、亭侯、乡侯、县侯的顺序一步步进爵。这样的进爵方式具有持续的激励性,比汉代更为合理。

第三,授予对象主要是功臣。西汉列侯的授予对象主要是功臣、王子和外戚,东汉增加了宦官。曹魏时严格限制宦官和外戚参政,没有见到宦官封侯的事例,外戚获封的也只有30人(包括追封和继嗣)。曹魏宗室(曹操及其后代)在建安年间封亭侯3人、乡侯3人、县侯17人,在代汉之后另封高爵,只见到乡侯2人(曹植、曹琮因有罪被贬爵)、县侯3人(曹植、曹范、曹壹在代汉之初封),在列侯中所占的比例很小。值得注意的是,东汉王子侯中有很多是乡侯、亭侯,而曹魏宗室在列侯中主要是封县侯。此外就是功臣,包括有军功或有事功者。曹氏宗族成员(曹操一系以外的成员,含夏侯氏)也主要是因军功而获爵,而且在爵位上与一般功臣无显著差异,所以这里也划入功臣一类。

第四,低爵的食邑户数较少。东汉的功臣侯在光武帝时平均食邑9484户,食邑过万户者11人,在中后期平均食邑约2000户;外戚侯平均食邑8520户;宦者侯平均食邑4630户。[58]据笔者统计,曹魏(建安元年都许至咸熙元年设五等前)时亭侯平均约560户,最多2000户(荀彧);乡侯平均约1020户,最多2500户(夏侯惇、王观);县侯平均约5280户,最多31000户(司马师);总平均约1860户。[59]这个总的平均数与东汉中后期似乎相差不大,但县侯的户数较多,尤其是达万户及以上者有9人,他们占去了食邑总数的绝大部分,而人数占大多数的亭侯、乡侯,其食邑数一般在1000户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