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二 宋方镇迁转年表长编

附录二 宋方镇迁转年表长编 [1]

武帝

永初元年(420年)

六月  丁卯,刘裕即位,改元;以中领军刘义欣为征虏将军、青州刺史。

七月  后将军、雍州刺史赵伦之进号安北将军;征虏将军、北徐州刺史刘怀慎进号平北将军。

八月  西中郎将、荆州刺史宜都王义隆进督北秦,并前七州,进号镇西将军,又进督湘州;罢青州并兖州。

永初二年(421年)

正月  以扬州刺史庐陵王刘义真为司徒;以尚书仆射、镇军将军徐羡之为尚书令、扬州刺史。

四月  以左卫将军王仲德为冀州刺史。

十月  以员外散骑常侍应袭为宁州刺史。[2]

是年  冠军将军、北青州刺史向靖卒官。

永初三年(422年)

正月  以前冀州刺史王仲德为徐州刺史,加都督;以尚书令、扬州刺史徐羡之为司空、录尚书事,刺史如故;抚军将军、江州刺史王弘进号卫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以辅国将军毛德祖为督司雍并三州诸军事、冠军将军、司州刺史。

二月  以淮西为豫州,淮东为南豫州;右将军、豫州刺史彭城王义康徙监南豫豫司雍并五州诸军事、南豫州刺史,将军如故,镇历阳;[3]以征虏将军刘粹为督豫司雍并四州南豫州之梁郡弋阳马头三郡诸军事、豫州刺史,领梁郡太守,镇寿阳;又分荆州十郡还立湘州,以左卫将军张邵为湘州刺史。

三月  檀道济出监南徐兖之江北淮南诸郡军事、镇北将军、南兖州刺史,镇广陵;以司徒庐陵王义真为使持节、侍中、都督南豫豫雍司秦并六州诸军事、车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南豫州刺史;右将军、南豫州刺史彭城刺史彭城王义康迁使持节、都督南徐兖二州扬州之晋陵诸军事、南徐州刺史,将军如故。

四月  以车骑司马徐琰为兖州刺史。

五月  癸亥,武帝崩。

少帝

永初三年(422年)

五月  癸亥,太子刘义符即位。

六月  太尉长沙王道怜薨。

是年  褚叔度(裕之)出为使持节、监雍梁南北秦四州荆州之南阳竟陵顺阳义阳新野随六郡诸军事、征虏将军、雍州刺史,领宁蛮校尉、襄阳义成太守。

景平元年(423年)

正月  己亥朔,改元。

四月  魏军克虎牢,执司州刺史毛德祖以归。[4]

是年  以杜弘文为振威将军、交州刺史。

景平二年(424年)

二月  废南豫州刺史庐陵王义真为庶人;以皇帝义恭为监南豫豫司雍秦并六州诸军事、冠军将军、南豫州刺史,时年十二。

五月  江州刺史王弘、南兖州刺史檀道济入朝;乙西,徐羡之、傅亮等废帝为营阳王。

六月  弑帝,诛庐陵王义真;司空徐羡之录诏命,以谢晦行都督荆湘雍益宁南北秦七州诸军事、抚军将军、领护南蛮校尉、荆州刺史。

文帝

元嘉元年(424年)

七月  镇西将军、荆州刺史宜都王义隆入奉皇统。

八月  义隆至建康,丁酉,改元;行抚军将军、荆州刺史谢晦加使持节、依本位除授;司空、录尚书事、扬州刺史徐羡之进位司徒,卫将军、江州刺史王弘进位司空,抚军将军、荆州刺史谢晦进号卫将军,镇北将军、南兖州刺史檀道济进号征北将军;王弘固辞司空,加使节、侍中,改监为都督,进号车骑大将军,开府、刺史如故;卫将军、南徐州刺史彭城王义康进号骠骑将军,冠军将军、南豫州刺史义恭加使持节,进号抚军将军;竟陵王义宣拜左将军,[5]镇石头,时年十二;宁朔将军、豫州刺史刘粹迁使持节、督雍梁南北秦四州荆州之南阳竟陵顺阳襄阳新野随六郡诸军事、征虏将军、领宁蛮校尉、雍州刺史、襄阳新野二郡太守;以骁骑将军管义之为豫州刺史。

是年  尚书吏部郎张茂度(裕)出为使持节、督益宁二州梁州之巴西梓潼宕渠南汉中秦州之怀宁安固六郡诸军事、冠军将军、益州刺史;前太尉司马吉翰出督南秦二州诸军事、龙骧将军、西戎校尉、梁南秦二州刺史;右卫将军刘湛出督广交二州诸军事、建威将军、平越中郎将、广州刺史。

元嘉二年(425年)

三月  左将军、徐州刺史王仲德进号安北将军。

八月  以骠骑将军、南徐州刺史彭城王义康为开府仪同三司;以新除司空王弘为车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以右军长史江恒为广州刺史。

元嘉三年(426年)

正月  徐羡之、傅亮伏诛;遣中领军到彦之、征北将军檀道济讨荆州刺史谢晦;以车骑大将军、江州刺史王弘为司徒、录尚书事、扬州刺史;骠骑将军、南徐州刺史彭城王义康改授都督荆湘雍梁益宁南北秦八州诸军事、荆州刺史,持节、常侍、将军如故;抚军将军、南豫州刺史江夏王义恭改为监南徐兖二州扬州之晋陵诸军事、南徐州刺史,[6]持节、将军如故,进监为都督;谢晦自领湘州刺史,以张邵为辅国将军、邵不受命。

二月  谢晦伏诛。

五月  征北将军、南兖州刺史檀道济迁都督江州荆州之江夏豫州之西阳新蔡晋熙四郡诸军事、征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江州刺史;以中领军到彦之为南豫州刺史、监六州诸军事,镇历阳;[7]后将军长沙王义欣以本号为南兖州刺史。

十一月 龙骧将军、梁南秦二州刺史吉翰徙督益宁二州梁州之巴西梓潼宕渠南汉中秦州之安固怀宁六郡诸军事、益州刺史,将军如故;以骠骑参军刘道产为督梁南秦二州诸军事、宁远将军、西戎校尉、梁南秦二州刺史;南蛮校尉刘遵考出为使持节、督雍梁南北秦四州荆州之南阳竟陵顺阳襄阳新野随六郡诸军事、征虏将军、宁蛮校尉、雍州刺史、襄阳新野二郡太守。

十二月 以中书侍郎萧思话为督青州徐州之东莞诸军事、振武将军、青州刺史。

元嘉四年(427年)

四月  以廷尉王徽之为交州刺史,前刺史杜弘文征还。[8]

元嘉五年(428年)

四月  以南蛮校尉萧摹之为湘州刺史;以始兴太守徐豁为持节、督广交二州之军事、宁远将军、平越中郎将、广州刺史,未拜,卒。

五月  湘州刺史张邵转征虏将军,领宁蛮校尉、雍州刺史,加都督。

六月  以江夏内史程道惠为广州刺史。

闰十月 以右军司马刘德武为豫州刺史;以安陆公相周籍之为宁州刺史。

元嘉六年(429年)

正月  以骠骑将军、荆州刺史彭城王义康为侍中、都督扬南徐兖三州诸军事、司徒、录尚书事,领平北将军、南徐州刺史,持节如故;抚军将军、南徐州刺史江夏王义恭改授散骑常侍、都督荆湘雍益梁宁南北秦八州诸军事、荆州刺史,持节、将军如故。

五月  抚军司马刘道粹迁振武将军、益州刺史。

七月  以尚书左丞孔默之为广州刺史。

元嘉七年(430年)

三月  遣右将军、南豫州刺史到彦之北伐;[9]后将军、南兖州刺史长沙王义欣将兵三万监征讨诸军事;以前征虏司马尹冲为司州刺史。

七月  刘道产征还,以平北谘议参军甄法护为梁南秦二州刺史。

十月  到彦之免,罢南豫州并豫州;王仲德免,以左将军竟陵王义宣为使持节、都督徐兖青冀幽五州诸军事、徐州刺史,将军如故,犹戍石头。

十一月 后将军、南兖州刺史长沙王义欣迁使持节、监豫司雍并四州诸军事、豫州刺史,将军如故;以司徒司马、辅国将军吉翰为持节、监司雍并三州诸军事、司州刺史,将军如故;兖州刺史竺灵秀伏诛。

元嘉八年(431年)

正月  以左军将军申宣为兖州刺史。

二月  以平北司马韦朗为青州刺史;以尚书右仆射江夷为湘州刺史;以太子右卫率刘遵考为督南徐兖州之江北淮南诸军事、征虏将军、南兖州刺史,领广陵太守。

四月  以衡阳王师阮万龄为湘州刺史;以后军参军徐遵之为兖州刺史。

六月  以徐州刺史竟陵王义宣为南兖州刺史,未行;[10]以司徒司马、辅国将军吉翰为假节、监徐兖二州豫州之梁郡诸军事、徐州刺史,将军如故。

闰六月 以左军谘议参军刘道产为持节、督雍梁南秦二州荆州之南阳竟陵顺阳襄阳新野随六郡诸军事、宁远将军、宁蛮校尉、雍州刺史、襄阳太守。

十二月 罢湘州还并荆州。

元嘉九年(432年)

五月  中书监、录尚书事、卫将军、扬州刺史王弘薨。

六月  以左军谘议参军申宣为青州刺史;分青州置冀州;司徒、南徐州刺史彭城王义康改领扬州刺史;以司徒参军崔諲为冀州刺史;[11]以抚军将军、荆州刺史江夏王义恭为都督南兖徐兖青冀幽六州豫州之梁郡诸军事、征北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南兖州刺史,镇广陵;前将军临川王义庆出为使持节、都督荆雍益宁梁南北秦七州诸军事、平西将军、荆州刺史;以南兖州刺史竟陵王义宣为中书监、中军将军;征虏将军衡阳王义季为使持节、都督南徐州诸军事、右将军、南徐州刺史。

七月  以尚书王仲德为镇北将军、徐州刺史。

十一月 以少府甄法崇为益州刺史。

十二月 以右军参军李秀之为交州刺史。

元嘉十年(433年)

正月  镇北将军、徐州刺史王仲德加领兖州刺史;淮南太守段宏为征虏将军、青州刺史;后将军、豫州刺史长沙王义欣进号镇军将军,进监为督。

四月  青州刺史段宏加冀州刺史;封阳县侯萧思话为督梁南秦二州诸军事、横野将军、梁南秦二州刺史。

六月  以前青州刺史韦朗为广州刺史。

十一月 梁州刺史甄法护弃城走,氐杨难当据有梁州。

元嘉十一年(434年)

二月  以交阯太守李耽之为交州刺史。

四月  梁州平。

元嘉十二年(435年)

十二月 以右军行参军苟道覆为交州刺史。

元嘉十三年(436年)

三月  司空、江州刺史檀道济伏论诛;以中军将军南谯王义宣为都督江州豫州之西阳晋熙新蔡三郡诸军事、镇南将军、江州刺史。

五月  镇北将军、徐兖二州刺史王仲德进号镇北大将军;以征北司马王方俳为兖州刺史。

元嘉十四年(437年)

二月  以步兵校尉刘真道为梁南秦二州刺史。

四月  以辅国将军周籍之为益州刺史。

八月  以尚书金部郎中徐森之为交州刺史。

元嘉十五年(438年)

五月  镇北大将军、徐州刺史王仲德卒;以右卫将军刘遵考监徐兖二州豫州之梁郡诸军事、前将军、徐兖二州刺史,未之镇。

七月  以陈南顿二郡太守徐循为宁州刺史。

八月  以左卫将军赵伯符为徐兖二州刺史;以始兴内史陆徽为使持节、交广二州诸军事、绥远将军、平越中郎将、广州刺史;以兖州刺史王方俳为青冀二州刺史。

元嘉十六年(439年)

正月  司徒、录尚书事、扬州刺史彭城王义康进位大将军,领司徒,余如故;征北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南兖州刺史江夏王义恭进位司空,刺史如故;分荆州置湘州。

二月  以南徐州刺史衡阳王义季为都督荆湘雍益梁宁南北秦八州诸军事、安西将军、荆州刺史;以始兴王浚为都督湘州诸军事、后将军、湘州刺史,时年十一。

四月  以镇南将军、江州刺史南谯王义宣为都督南徐州诸军事、征北将军、南徐州刺史,持节如故;平西将军、荆州刺史临川王义庆改授散骑常侍、都督江州豫州之西阳晋熙新蔡三郡诸军事、卫将军、江州刺史,持节如故。

闰八月 镇军将军、豫州刺史长沙王欣薨;复分豫州之淮南为南豫州;左卫将军刘遵考出为使持节、监豫司雍并四州南豫州之梁郡弋阳马头荆州之义阳四郡诸军事、前将军、豫州刺史,领南梁郡太守;湘州刺史始兴王浚迁使持节、都督南豫豫司雍并五州诸军事、南豫州刺史,将军如故;以武陵王浚为都督湘州诸军事、征虏将军、湘州刺史,领石头戍事。

元嘉十七年(440年)

七月  以征虏谘议参军杜骥为督青冀二州徐州之东莞东安二郡诸军事、宁远将军、青冀二州刺史。[12]

十月  刘湛伏诛;以大将军、领司徒、录尚书、扬州刺史彭城王义康为都督江州诸军事、江州刺史,大将军如故;以司空、南兖州刺史江夏王义恭为都督扬南徐兖三州诸军事、司徒、录尚书事;卫将军临川王义庆以本号为都督南兖徐兖青冀幽六州诸军事、南兖州刺史,寻加开府仪同三司;以尚书仆射、护军将军殷景仁为扬州刺史,仆射如故。

十一月 尚书仆射、扬州刺史殷景仁卒。

十二月 以南豫州刺史始兴王浚为扬州刺史,将军如故;征虏将军、湘州刺史武陵王骏迁使持节、都督南豫豫司雍并五州诸军事、南豫州刺史,将军如故,犹戍石头;以南平王铄为都督湘州诸军事、冠军将军、不之镇,领石头戍事。

元嘉十八年(441年)

正月  彭城王义康至豫章,辞刺史,增督广交二州湘州之始兴诸军事。

二月  以豫章太守庾登之为江州刺史。

五月  卫将军、南兖州刺史临川王义庆及征北将军、南徐州刺史南谯王义宣并开府仪同三司。

七月  以徐兖二州刺史赵伯符为领军将军。

十月  以巴东建平二郡太守臧质为使持节、都督徐兖二州诸军事、宁远将军、徐兖二州刺史。

元嘉十九年(442年)

七月  以梁秦二州刺史刘真道为雍州刺史;[13]龙骧将军裴方明为梁南秦二州刺史。

是年  平仇池,以胡崇之为龙骧将军、北秦州刺史,镇百顷。

元嘉二十年(443年)

二月  以江州刺史庾登之为中护军,庐陵王绍为南中郎将、江州刺史,时年十二。

三月  安西将军、荆州刺史衡阳王义季进号征西大将军,领南蛮校尉;以巴西梓潼二郡太守申坦为梁南秦二州刺史。

七月  以南蛮校尉萧思话为持节、监雍州梁南北秦四州荆州之南阳竟陵顺阳襄阳新野随六郡诸军事、宁蛮校尉、雍州刺史、襄阳太守;前雍州刺史刘真道、梁南秦二州刺史裴方明为罪下狱死。

八月  以廷尉陶愍祖为广州刺史。

十二月 以始兴内史檀和之为交州刺史。

元嘉二十一年(444年)

正月  卫将军临川王义庆薨;以太子詹事刘义宗为征虏将军、南兖州刺史。

二月  以领军将军赵伯符为豫州刺史;刘义宗卒,以广陵王诞为监南兖州诸军事、北中郎将、南兖州刺史,出镇广陵,时年十二。

五月  以谘议参军刘道锡为扬烈将军、广州刺史。[14]

七月  扬州刺史始兴王浚加中军将军;南豫州刺史武陵王加督秦州,进号抚军将军。

八月  征西大将军、荆州刺史衡阳王义季为都督南兖徐青冀幽六州诸军事、[15]征北大将军、开府议同三司、南兖州刺史,持节、常侍如故;征北将军、南徐州刺史南谯王义宣为都督荆雍益梁宁南北秦七州诸军事、车骑将军、荆州刺史,持节、常侍如故;南兖州刺史广陵王诞以本号徙南徐州刺史。

十月  以左军将军徐琼为兖州刺史;以征西大将军衡阳王义季中兵参军申恬为督冀州青州之济南乐安太原三郡诸军事、扬烈将军、冀州刺史;徙兖州镇须昌,冀州镇历下。

元嘉二十二年(445年)

正月  抚军将军、南豫州刺史武陵王骏徙都督雍梁南北秦四州荆州之襄阳竟陵南阳顺阳新野随六郡诸军事、宁蛮校尉、雍州刺史,持节、将军如故;湘州刺史南平王铄迁使持节、都督南豫豫司雍秦并六州诸军事、南豫州刺史。

二月  以侍中王僧朗为湘州刺史。

六月  帝事外略,罢南豫并寿阳,以南豫州刺史南平王铄为豫州刺史,寻领南蛮校尉。

七月  征北大将军、南兖州刺史衡阳王义季改为徐州刺史,持节、常侍、都督如故。

十二月 以前豫州刺史赵伯符为护军将军。

是年  江州刺史庐陵王绍进都督江州豫州之西阳晋熙新蔡三郡诸军事。

元嘉二十三年(446年)

正月  以长沙内史陆徽为持节、督益宁二州诸军事、宁朔将军、益州刺史。

二月  以左卫将军刘义宾为南兖州刺史。

七月  以散骑常侍杜坦为龙骧将军、青州刺史。

十二月 以龙骧将军司马萧景宪为交州刺史。

元嘉二十四年(447年)

五月  龙骧将军、青州刺史杜坦加冀州刺史。

八月  征北大将军、徐州刺史衡阳王义季薨;以南兖州刺史刘义宾为辅国将军、徐州刺史。

九月  以太子詹事徐湛之为南兖州刺史。

元嘉二十五年(448年)

四月  抚军将军、雍州刺史武陵王骏改授都督南兖徐兖青冀幽六州豫州之梁郡诸军事、安北将军、徐州刺史,持节如故,北镇彭城;右卫将军萧思话复监雍梁南北秦四州荆州之竟陵随二郡诸军事、右将军、宁蛮校尉、雍州刺史。

六月  安北将军、徐州刺史武陵王骏加兖州刺史。

八月  以抚军录事参军刘秀之为督梁南北秦二州诸军事、宁远将军、西戎校尉、梁南秦二州刺史。

元嘉二十六年(449年)

七月  以江州刺史庐陵王绍为左将军、南徐州刺史,未之镇;以广陵王诞为都督雍梁南北秦四州荆州之竟陵随二郡诸军事、后将军、雍州刺史,罢江州军府,文武悉配雍州。

八月  以中护军建平王宏为征虏将军、江州刺史;以南丰王朗为湘州刺史。

十月  以中军将军、扬州刺史始兴王浚为使持节、都督南徐兖二州诸军事、征北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南徐兖二州刺史;[16]左将军、南徐州刺史庐陵王绍改为扬州刺史,将军如故。

元嘉二十七年(450年)

二月 右将军、豫州刺史南平王铄进号平西将军。

四月 安北将军、徐兖二州刺史武陵王骏降号镇西将军。

六月 侍中萧斌为辅国将军、青冀二州刺史。

七月 王玄谟北伐,太尉江夏王义恭出次彭城,总统诸军。

十二月 魏主率军至瓜步。

元嘉二十八年(451年)

正月  太尉、领司徒江夏王义恭降为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镇军将军、徐兖二州刺史武陵王骏降号北中郎将。

三月  征北将军始兴王浚解南兖州;以辅国将军臧质为使持节、监雍梁南北秦四州诸军事、冠军将军、宁蛮校尉、雍州刺史;徐州刺史武陵王骏进督南兖州、南兖州刺史;护军将军萧思话代武陵王骏为监徐兖青冀四州豫州之梁郡诸军事、抚军将军、徐兖二州刺史。

四月  魏鲁爽、鲁秀归顺,以爽为督司州豫州之陈留东郡济阴濮阳五郡诸军事、[17]征虏将军、司州刺史。

五月  骠骑将军江夏王义恭以本官领南兖州刺史,增督南兖豫徐兖青冀司雍秦幽并十一州诸军事,并前十三州,移镇盱眙;以后将军随王诞为都督广交二州诸军事、安南将军、广州刺史,当镇始兴,未行,南海太守萧简行府州事。

六月  以北中郎将武陵王骏迁都督江州荆州之江夏豫州之西阳晋熙新蔡四郡诸军事、南中郎将、江州刺史,持节如故;以振武将军、秦郡太守刘兴祖为青冀二州刺史。

元嘉二十九年(452年)

四月  以骑骑中兵参军张永为督冀州青州之济南乐安太原三郡诸军事、扬威将军、冀州刺史。

五月  罢湘州并荆州;广州刺史随王诞改授都督会稽东阳新安临海永嘉五郡诸军事、安东将军、会稽太守;庐江王袆迁使持节、都督广交二州荆州之始兴临贺始安三郡诸军事、车骑将军、都督广交二州荆州之始兴临贺始安三郡诸军事、车骑将军、平越中郎将、广州刺史,未之镇,萧简仍行府州事。[18]

六月  抚军将军萧思话北伐;以征北从事中郎刘瑀为宁远将军、益州刺史。

九月  抚军将军、徐兖二州刺史萧思话加冀州刺史,兖州如故。

十一月 扬州刺史庐陵王绍薨。

十二月 以骠骑将军、南兖州刺史江夏王义恭为大将军、都督扬南徐二州诸军事、南徐州刺史,录尚书事如故,还镇东府。

元嘉三十年(453年)

正月  以司空、荆州刺史南谯王义宣为司徒、中军将军、扬州刺史,未及就征,劭弑文帝;以南兖州并南徐州;领军将军刘遵考出为使持节、平西将军、豫州刺史;征北将军、南徐州刺史始兴王浚徙都督荆雍益梁宁南北秦七州诸军事、卫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荆州刺史,领护南蛮校尉,持节、常侍如故;江州刺史武陵王骏统众军伐西阳蛮;以豫州刺史南平王铄为抚军将军、领军将军。

二月  太子劭弑文帝。

孝武帝

元嘉三十年(453年)

三月  劭分扬州浙江西立司隶校尉,以殷冲补之;浙江东五郡立会州,以随王诞为刺史;武陵王骏入讨劭,荆州刺史南谯王义宣、雍州刺史臧质并举兵。

四月  骏即皇帝位;以大将军江夏王义恭为使持节、侍中、都督扬南徐二州诸军事、太尉、录尚书六条事、南徐徐二州刺史;[19]以荆州刺史南谯王义宣为中书监、都督扬豫二州、丞相、录尚书六条事、扬州刺史;以安东将军、随王诞为持节、都督荆湘雍益宁梁南北秦八州诸军事、卫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荆州刺史;以雍州刺史臧质为都督江州诸军事、车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江州刺史,持节如故;以征虏将军沈庆之为领军将军;以抚军将军、兖冀二州刺史萧思话为尚书左仆射。

五月  克京邑,劭、浚伏诛;以左卫将军柳元景为使持节、监雍梁南北秦四州荆州之竟陵随二郡诸军事、前将军、宁蛮校尉、雍州刺史。

六月  以骠骑参军垣护之为督冀州青州之济南乐安太原三郡诸军事、宁远将军、冀州刺史;以宁朔将军、山阳太守申恬为青州刺史,将军如故,寻加督徐州之东莞东安二郡诸军事;以江夏内史朱修之为平西将军、宁蛮校尉、雍州刺史,加都督;御史中丞王昙生为广州刺史;以新除雍州刺史柳元景为护军将军;以司州刺史鲁爽为使持节、督豫司雍并五州诸军事、左将军、豫州刺史;以梁南秦二州刺史刘秀之为使持节、督益宁二州诸军事、宁朔将军、益州刺史;以太尉司马庞秀之为梁南秦二州刺史;[20]卫将军随王诞进号骠骑将军;以侍中南谯王世子恢为湘州刺史;还分南徐立南兖州。

闰六月 以领军将军沈庆之为使持节、督南兖豫徐兖四州诸军事、镇军将军、南兖州刺史,镇盱眙;丞相南郡王义宣改授都督荆湘雍益梁宁南北秦八州诸军事、荆湘二州刺史,持节、侍中、丞相如故;骠骑大将军、荆州刺史竟陵王诞改为扬州刺史。

七月  以右卫将军宗悫为广州刺史;司空南平王铄薨。

八月  以沛郡太守垣闳为宁州刺史;抚军司马费沈为梁南秦二州刺史。

十一月 以左军将军鲁秀为督司州豫州之新蔡汝南汝阳颍川义阳弋阳六郡诸军事、辅国将军,领汝南太守。

孝建元年(454年)

正月  以丹阳尹萧思话为使持节、都督徐兖青冀幽五州豫州之梁郡诸军事、安北将军、徐州刺史,未行。

二月  豫州刺史鲁爽、车骑将军江州刺史臧质、丞相荆州刺史南郡王义宣、兖州刺史徐遗宝举兵反;以左卫将军王玄谟为辅国将军、豫州刺史;以安北司马夏侯祖欢为兖州刺史。

三月  安北将军、徐州刺史萧思话改为使持节、都督江州豫州之西阳晋熙新蔡三郡诸军事、安南将军、江州刺史;抚军将军柳元景即本号为都督雍梁南北秦四州荆州之竟陵随二郡诸军事、领宁蛮校尉、雍州刺史,持节如故;以太子左卫率庞秀之为徐州刺史;垣护之征还,以辅国长史明僧胤为冀州刺史。[21]

四月  以后将军刘义綦为湘州刺史;以平西将军、雍州刺史朱修之为安西将军、荆州刺史,加都督。

六月  斩臧质;以征虏将军武昌王浑为使持节、监雍梁南北秦四州荆州之竟陵随二郡诸军事、宁蛮校尉、雍州刺史,将军如故;[22]分扬州立东扬;分荆湘江豫州立郢州;罢南蛮校尉;义宣于江陵赐死。

七月  以会稽太守义阳王昶为东扬州刺史,东中郎将如故,进号后将军。

八月  游击将军垣护之迁督徐兖二州豫州之梁郡诸军事、宁朔将军、徐州刺史;以安西司马梁坦为梁南秦二州刺史。

九月  以强弩将军尹怀顺为宁州刺史;以安南将军、江州刺史萧思话为都督郢湘二州诸军事、镇西将军、郢州刺史,持节、常侍如故,镇夏口。

十月  以秘书监东海王袆为抚军将军、江州刺史,进号平南将军,置吏。

十一月 南徐州刺史江夏王义恭还镇京口。

是年  镇军将军、南兖州刺史沈庆之进号镇北大将军,进督青冀幽三州;青州刺史申恬进督冀州。

孝建二年(455年)

二月  以镇北大将军、南兖州刺史沈庆之为左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以尚书右仆射刘延孙为南兖州刺史。[23]

三月  以吴兴太守刘遵孝为湘州刺史,未行。

四月  以豫章太守檀和之为豫州刺史。

五月  以前军司马垣闳为交州刺史;垣护之罪免,以辅国将军申坦为宁朔将军、徐兖二州刺史;[24]以右卫将军顾觊之为湘州刺史。

六月  以曲江侯王玄谟为豫州刺史。

七月  萧思话卒,征虏将军、益州刺史刘秀之迁监郢州诸军事、郢州刺史,未就;以义兴太守到元度为益州刺史。

八月  雍州刺史武昌王浑有罪自杀;以南兖州刺史刘延孙为监雍梁南北秦四州郢州之竟陵随二郡诸军事、镇军将军、宁蛮校尉、雍州刺史,以疾不行;以新除豫州刺史王玄谟为青冀二州刺史;青州刺史迁督豫州军事、宁朔将军、豫州将军;以右卫将军檀和之为南兖州刺史。

十月  太傅江夏王义恭领扬州刺史;骠骑大将军、扬州刺史竟陵王诞出为使持节、都督南徐兖二州诸军事、太子太傅,南徐州刺史,侍中如故。

十一月 以青冀二州刺史王玄谟为宁蛮校尉、雍州刺史,加都督;大司马垣护之复督青冀二州诸军事、宁远将军、青冀二州刺史,镇历城。[25]

十二月 以前交州刺史萧景宪为交州刺史。

是年  春,南徐州刺史江夏王义恭进督东南兖二州。

孝建三年(456年)

二月  以广州刺史宗悫为平西将军、豫州刺史,监五州诸军事;以新除御史中丞王翼为广州刺史。[26]

三月  以西阳王子尚为都督南徐兖二州诸军事、北中郎将、南兖州刺史,时年六岁。[27]

五月  以右卫将军刘瑀为辅国将军、益州刺史。

七月  太傅江夏王义恭解扬州,避子尚;南兖州刺史西阳王子尚迁扬州刺史;秘书监建安王休仁为都督南兖徐二州诸军事、冠军将军、南兖州刺史。

八月  以北中郎谘议参军费淹为交州刺史;以尚书吏部郎王琨为持节、都督广交二州军事、建威将军、平越将军、[28]平越中郎将、广州刺史。

十月  以寻阳太守张悦为益州刺史;抚军将军、江州刺史东海王袆进号平南将军。

十二月 以侍中孔灵符为辅国将军、郢州刺史。

大明元年(457年)

五月  以左卫将军沈昙庆为督徐兖二州及梁郡诸军事、辅国将军、徐州刺史。

六月  以长水校尉山阳王休佑为东扬州刺史,寻改为湘州刺史,加号征虏将军;以丹阳尹颜竣为东扬州刺史,余如故;太子詹事刘延孙为镇军将军、南徐州刺史。

大明二年(458年)

三月  以宁朔将军刘季之为司州刺史。

四月  以海陵王休茂为使持节、都督雍梁南北秦四州郢州之竟陵随二郡诸军事、北中郎将、宁蛮校尉、雍州刺史,进号左将军。

八月  以强弩将军杜叔文为宁州刺史;交州刺史费淹为广州刺史;南海太守垣闳为交州刺史;[29]以宁朔将军沈僧荣为兖州刺史。

九月  以宁朔将军刘道隆为徐州刺史。

十月  以中军将军义阳王昶为都督江州郢州之西阳豫州之新蔡晋熙三郡诸军事、前将军、江州刺史。

十一月 扬州刺史西阳王子尚加抚军将军。

是年  以颜师伯为持节、督青冀二州徐州之东安东莞兖州之济北三郡诸军事、辅国将军、青冀二州刺史。

大明三年(459年)

二月  以扬州所统六郡为王畿,以东扬州为扬州;抚军将军、扬州刺史西阳王子尚徙都督扬州江州之鄱阳晋安建安三郡诸军事、扬州刺史。

三月  以义兴太守垣阆为宁朔将军、兖州刺史。

四月  以建宁太守苻仲子为宁州刺史;南兖州刺史竟陵王诞反,杀兖州刺史垣阆;以沈庆之为使持节、都督南兖徐兖三州诸军事、车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南兖州刺史讨诞;司州刺史刘季之反叛,徐州刺史刘道隆讨斩之。

七月  斩诞;分淮南北复置二豫州;以卫将军、护军将军东海王袆为南豫州刺史,卫将军如故;以江州刺史义阳王昶为护军将军;以冠军将军桂阳王休范为江州刺史,寻加征虏将军;以前左卫将军王玄谟为郢州刺史。

八月  以车骑长史庾深之为豫州刺史。

十月  镇军将军、南徐州刺史刘延孙进号车骑将军。

是年  以柳叔仁为梁南秦二州刺史。

大明四年(460年)

正月  以北中郎司马柳叔仁为梁南秦二州刺史;左将军、荆州刺史朱修之进号镇将军。

二月  侍中建安王休仁为湘州刺史;以员外散骑侍郎费景绪为宁州刺史。

三月  以冠军将军巴陵王休若为都督徐州诸军事、徐州刺史,增督豫州之梁郡;以安陆王子绥为都督郢州诸军事、冠军将军、郢州刺史;以徐州刺史刘道隆为青冀二州刺史。

五月  以抚军长史刘思考为益州刺史。

八月  以晋安王子勋为都督南兖州徐州之东海诸军事、征虏将军、南兖州刺史,时年五岁。

九月  冠军将军垣护之出为使持节、督豫司二州诸军事、辅国将军、豫州刺史、淮南太守。

大明五年(461年)

四月  雍州刺史海陵王休茂反,参军尹玄庆斩之;以第九皇子子仁为监雍梁南北秦四州郢州之竟陵随二郡诸军事、北中郎将、宁蛮校尉、雍州刺史,时年五岁,未之镇。

八月  以北中郎参军费伯弘为宁州刺史。九月,移南豫州治淮南于湖县;以冠军将军寻阳王子房为南豫州刺史、[30]淮南太守如故,时年六岁。

十月  以车骑将军、南徐州刺史刘延孙为尚书左仆射、领护军将军;以尚书右仆射刘秀之为使持节、散骑常侍、都督雍梁南北秦四州郢州之竟陵随二郡诸军事、安北将军、宁蛮校尉、雍州刺史;以冠军将军临海王子顼为使持节、都督广交二州湘州之始兴始安临贺三郡诸军事、征虏将军、平越中郎将、广州刺史,时年六岁,未之镇;以东中郎将新安王子鸾为北中郎将、南徐州刺史,领南琅邪太守,时年6岁。

十二月 以太常王玄谟为平北将军、徐州刺史,加都督。是年,欲以刘延孙代朱修之为荆州,事未行。

大明六年(462年)

正月  湘州刺史建安王休仁加平南将军。

七月  以荆州刺史朱修之为领军将军;征虏将军、广州刺史临海王子顼徙荆州刺史,将军如故;以辅国将军王翼之为广州刺史;以西阳太守檀翼之为交州刺史。

大明七年(463年)

正月  以南兖州刺史晋安王子勋为督江州南豫州之晋熙新蔡郢州之西阳三郡诸军事、前将军、江州刺史;以柳元景为侍中、骠骑将军、南兖州刺史,留卫京师。

五月  抚军将军、扬州刺史豫章王子尚进号车骑将军;辅国将军始安王子真迁使持节、监广交二州湘州之始兴始安临贺三郡诸军事、平越中郎将、广州刺史,时年七岁,不之镇。

六月  以北中郎司马柳元怙为梁南秦二州刺史;以秦郡太守刘德愿为豫州刺史。

十月  车骑将军、扬州刺史豫章王子尚加开府仪同三司。

大明八年(464年)

正月  安北将军、雍州刺史刘秀之卒;平南将军、湘州刺史建安王休仁迁使持节、督江州南豫州之晋熙新蔡郢州之西阳三郡诸军事、安南将军、江州刺史,未拜;晋安王子勋为使持节、都督雍梁南北秦四州郢州之竟陵随二郡诸军事、镇军将军、宁蛮校尉、雍州刺史,未拜;以南徐州刺史新安王子鸾为抚军将军,领司徒、刺史如故,加都督南徐州诸军事;江夏王世子伯禽为辅国将军、湘州刺史。

二月  镇军将军湘东王彧出为使持节、都督徐兖二州豫州之梁郡诸军事、镇北将军、徐州刺史。

闰五月 以前御史中丞萧惠开为使持节、督青冀三州诸军事、辅国将军、青冀二州刺史,不行;庚申,帝崩。

前废帝

大明八年(464年)

闰五月 庚申,太子子业即位;以丹阳尹永嘉王子仁为左将军、南兖州刺史。[31]

六月  以南海太守袁昙远为广州刺史。

七月  镇军将军、雍州刺史晋安王子勋还为江州刺史;以中护军宗悫为安西将军、雍州刺史;以镇北将军、徐州刺史湘东王彧为护军将军;中军将军义阳王昶出为使持节、都督徐兖南兖青冀幽六州豫州之梁郡诸军事、征北将军、徐州刺史。

八月  以领军将军王玄谟为镇北将军、青冀二州刺史,加都督;辅国将军、青冀二州刺史萧惠开改督益宁二州刺史,[32]持节、将军如故。

十月  以辅国将军宗越为督司州豫州之汝南新蔡汝阳颍川四郡诸军事、宁朔将军、司州刺史,[33]寻领汝南新蔡二郡太守。

十二月 以王畿诸郡为扬州,以扬州为东扬州;以车骑将军、扬州刺史豫章王子尚为都督扬南徐二州诸军事、扬州刺史,解督东扬州。

是年  帝即位,前将军、荆州刺史临海王子顼以本号都督荆湘雍益梁宁南北秦八州诸军事,刺史如故;南徐州刺史新安王子鸾加持节之镇。

永光元年(465年)

正月  领军将军湘东王彧出为使持节、散骑常侍、都督南豫豫司江四州扬州之宣城诸军事、卫将军、南豫州刺史,镇姑孰;秘书监山阳王休佑出为使持节、都督豫司二州南豫州之梁郡诸军事、右将军、豫州刺史;右将军、南豫州刺史寻阳王子房为东扬州刺史,将军如故。

五月  以后军司马张牧为交州刺史。

六月  左军交史刘道隆为梁南秦二州刺史;宗悫卒,卫将军、南豫州刺史湘东王彧改为都督雍梁南北秦四州郢州之竟陵诸军事、宁蛮校尉、雍州刺史,持节、常侍、将军如故,未拜;尚书令、骠骑大将军柳元景迁使持节、督南豫之宣城诸军事、南豫州刺史,未拜。

八月  诛江夏王义恭、柳元景、颜师伯、刘德愿,改元景和;以领军将军建安王休仁迁使持节、都督雍梁南北秦四州诸军事、安西将军、宁蛮校尉、雍州刺史,留不遣;卫将军湘东王彧还为南豫州刺史;司徒、扬州刺史豫章王子尚领尚书令;射声校尉沈文秀迁督青州徐州之东莞东安二郡诸军事、建威将军、青州刺史;左军司马崔道固出为宁朔将军、冀州刺史,镇历城;以镇北将军、青冀二州刺史王玄谟为领军将军;罢东扬州并扬州,松滋侯子房以本号督会稽东阳新安临海永嘉五郡诸军事、会稽太守;以冠军将军邵陵王子元为湘州刺史,时年八岁。

九月  以左将军、南兖州刺史永嘉王子仁为南徐州刺史,将军如故;以征虏将军、丹阳尹始安王子真为南兖州刺史,将军如故;抚军将军、南徐州刺史新安王子鸾赐死;兖州刺史薛安都代义阳王昶督徐州豫州之梁郡诸军事、平北将军、徐州刺史;特进、右光禄大夫刘遵考出督南豫州诸军事、安西将军、南豫州刺史;宁朔将军殷孝祖以本号督兖州诸军事、兖州刺史;以前梁南秦二州刺史柳元怙复为梁南秦二州刺史;车驾讨征北将军、徐州刺史义阳王昶,昶奔魏;右将军、豫州刺史山阳王休佑进号镇西大将军;以安西长史袁顗为使持节、督雍梁南北秦四州郢州之竟陵随二郡诸军事、领南蛮校尉、雍州刺史,冠军将军如故;以左民尚书刘思考为益州刺史。

十月  以镇西大将军、豫州刺史山阳王休佑为镇军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十一月 戊午,寿寂之等弑帝,时年十七。

明帝

泰始元年(465年)

十一月 司徒、扬州刺史豫章王子尚赐死。

十二月 镇军将军、江州刺史晋安王子勋进号车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以新除骠骑大将军建安王休仁为使持节、侍中、都督扬南徐二州诸军事、司徒、尚书令、扬州刺史;以镇军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山阳王休佑为使持节、都督荆湘雍益梁宁南北秦八州诸军事、骠骑大将军、荆州刺史;以崇宪卫尉桂阳王休范为使持节、都督南徐徐南兖兖四州诸军事、镇北将军、南徐州刺史;丙寅,彧即位,改元;以安西将军、南豫州刺史刘遵考为特进、右光禄大夫;辅国将军、历阳南谯二郡太守建平王景素为南豫州刺史,不拜;以荆州刺史临海王子顼为镇军将军;以南徐州刺史永嘉王子仁为中军将军;以后军将军垣闳为司州刺史;以前右将军长史殷琰为督豫司二州南豫州之梁郡诸军事、建武将军、豫州刺史;镇军将军、江州刺史晋安王子勋举兵,雍州刺史袁顗率众赴之;骠骑大将军、前荆州刺史山阳王休佑改为都督江郢雍湘五州、[34]江州刺史;荆州刺史临海王子顼即留本任;后将军、郢州刺史安陆王子绥进号征南将军,右将军、会稽太守寻阳王子房进号安东将军,前将军、荆州刺史临海王子顼进号平西将军,子绥、子房、子顼不受命,举兵。

泰始二年(466年)

正月  骠骑大将军、江州刺史山阳王休佑改为都督江南豫司州、南豫州刺史,镇历阳;以镇军将军、领军将军王玄谟为车骑将军、江州刺史;平北将军、徐州刺史薛安都进号安北将军,安都不受命;司徒建安王休仁都督征讨诸军事,统众军南讨;以青州刺史刘祗为南兖州刺史;以征虏司马申令孙为宁朔将军、徐州刺史;义阳内史庞孟虯为司州刺史,领随郡太守;申令孙、庞孟虯及豫州刺史殷琰、青州刺史沈文秀、冀州刺史崔道固、湘州行事何慧文、广州刺史袁昙远、益州刺史萧惠开、梁州刺史柳元怙并举兵;[35]兖州刺史殷孝祖入卫京师,仍遣孝祖前锋南伐,进使持节、都督兖州青冀幽四州诸军事、抚军将军,刺史如故;骠骑大将军、南豫州刺史山阳王休佑改为都督豫江司三州、豫州刺史,统众军西讨;吴郡太守顾琛、吴兴太守王昙生、义兴太守刘延熙、晋陵太守袁标、山阳太守程天祚并举兵;镇东将军巴陵王休若出为使持节、都督会稽东阳永嘉临海新安五郡诸军事、领安东将军、会稽太守,率众东讨,进督吴吴兴晋陵三郡,进号卫将军,又进督晋安□□二郡诸军事。[36]

三月  新除太子詹事张永迁使持节、临青冀幽并四州诸军事、前将军、青冀二州刺史,统诸将讨薛安都;镇北将军、南徐州刺史桂阳王休范总统北讨诸军事;以尚书刘思考为徐州刺史;以奉朝请郑黑为司州刺史;[37]镇北将军、南徐州刺史桂阳王休范领南兖州刺史。

四月  以散骑侍郎明僧暠为青州刺史。

五月  以辅国将军沈攸之为使持节、督雍梁南北秦四州郢州之竟陵诸军事、冠军将军、领宁蛮校尉、雍州刺史;以青冀二州刺史张永为镇军将军;以宁朔将军刘乘民为宁朔将军、冀州刺史;冠军将军益州刺史萧惠开进号平西将军。

六月  镇军将军张永领徐州刺史;以左军将军垣恭祖为梁南秦二州刺史。

七月  镇北将军、南徐兖二州刺史桂阳王休范进号征北大将军;镇军将军、徐州刺史张永改为使持节、都督南兖徐二州诸军事、南兖州刺史;以男子时朗之为北豫州刺史;又以义军主郑叔举为北豫州刺史;复以冀州刺史崔道固为徐州刺史。

八月  司徒建安王休仁率众军大破贼,斩袁顗,进讨江、郢、荆、雍、湘五州,平之,晋安王子勋、安陆王子绥、临海王子顼、邵陵王子元并赐死;以护军将军永嘉王子仁为使持节、都督湘广交三州诸军事、平南将军、湘州刺史,未拜,赐死。

九月  骠骑大将军、豫州刺史山阳王休佑改为都督荆湘雍益梁宁南北秦八州诸军事、荆州刺史;分豫州立南豫州;以中军将军王景文为使持节、散骑常侍、都督江州郢州之西阳豫州之新蔡晋熙三郡诸军事、安南将军、江州刺史;以车骑将军、江州刺史王玄谟为左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护军将军;以建安王休仁世子伯融为豫州刺史;[38]卫将军巴陵王休若即本号迁都督雍梁南北秦四州郢州之竟陵随二郡诸军事、[39]宁蛮校尉、雍州刺史;雍州刺史沈攸之徙监郢州诸军事、前将军、郢州刺史,持节如故,不拜,迁中领军;以太子左卫率建平王景素为冠军将军、南兖州刺史。

十月  永嘉王子仁、始安王子真、淮南王子孟、南平王子产、庐陵王子舆、松滋侯子房并赐死;以郢州刺史沈攸之为中领军,与张永俱北讨;以左将军、吴郡太守顾觊之为湘州刺史;以辅国将军刘勔为使持节、督广交二州诸军事、平越中郎将、广州刺史,将军如故,不拜;以左军将军张兴世为督豫司二州南豫州之梁郡诸军事、[40]豫州刺史。

十一月 以安成太守刘袭为郢州刺史;以新除左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王玄谟为车骑将军、南豫州刺史,加都督。

十二月 以尚书金部郎刘善明为绥元将军、冀州刺史;新除广州刺史刘勔改督益宁二州诸军事、益州刺史,持节、将军如故,不拜;以前巴西梓潼二郡太守费混为广州刺史;刘勔平寿阳;以辅国将军刘灵遗为梁南秦二州刺史;薛安都引魏军,张永、沈攸之大败,遂失淮北四州及豫州淮西地。

泰始三年(467年)

闰正月 以游击将军垣闳为益州刺史。

二月  以御史中丞羊希为宁朔将军、广州刺史;以镇西司马刘亮为梁南秦二州刺史。

三月  尚书左仆射蔡兴宗出为使持节、都督郢州诸军事、安西将军、郢州刺史;以冠军将军王玄载为持节、监徐州豫州梁郡军事、宁朔将军、平胡中郎将、徐州刺史,寻又领山阳、东海二郡太守;以宁朔将军崔平为兖州刺史。

四月  以前司州刺史郑黑为司州刺史。

五月  罢南豫州并豫州。

六月  以侍中刘韫为湘州刺史。

八月  以新除右卫将军刘勔为使持节、都督豫司二州诸军事、征虏将军、豫州刺史。[41]

九月  镇西将军、雍州刺史巴陵王休若进号卫将军;平西将军、郢州刺史蔡兴宗进号安西将军;以越骑校尉周宁民为兖州刺史;前将军兼冀州刺史崔道固进号平北将军。

十一月 分徐州置东徐州,以辅国将军张谠为刺史。

十二月 以宁朔将军刘休宾为兖州刺史。

是年  张永徙都督会稽东阳临海永嘉新安五郡诸军事、会稽太守,降号左将军。沈攸之还淮阴,以为持节、假冠军将军、行南兖州刺史。以崔道固为都督冀青兖幽并五州诸军事、前将军、冀州刺史,加节,又进号平北将军。

泰始四年(468年)

二月  以前龙骧将军常珍奇为使持节、都督司北豫二州诸军事、平北将军、司州刺史;以常珍奇子超越为辅国将军、北冀州刺史。[42]

三月  以游击将军刘怀珍为东徐州刺史;以军司马刘灵遗为梁南秦二州刺史;[43]以南谯太守孙奉伯为交州刺史;贼攻广州,杀刺史羊希。

四月  以豫章太守张辩为广州刺史。

五月  左将军、行雍州刺史巴陵王休若迁使持节、都督湘州诸军事、行湘州刺史,将军如故;会稽太守张永迁使持节、督雍梁南北秦四州郢州之竟陵随二郡诸军事、右将军、雍州刺史,未拜;以湘州刺史刘韫为南兖州刺史、吴兴太守。

七月  始平王延年薨;以骁骑将军萧道成为督南兖徐二州诸军事、南兖州刺史,持节、假冠军、督北讨如故。

八月  以南康相刘勃为交州刺史;分青州置东青州,以辅国将军沈文靖为东青州刺史;[44]安南将军、江州刺史王景文进号镇南将军。

九月  以骠骑长史张悦为雍州刺史、宁远将军。是年,以吴喜为使持节、督交州广州之郁林宁浦三郡诸军事、辅国将军、交州刺史,不行。

泰始五年(469年)

二月  分豫州、扬州立南豫州,以太尉庐江王袆为车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南豫州刺史。

四月  以宁朔将军崔公烈为兖州刺史;以新除给事黄门侍郎杜幼文为辅国将军、梁南秦二州刺史。

六月  以安西将军、郢州刺史蔡兴宗为镇东将军、会稽太守,加散骑常侍,寻领兵置佐,加都督会稽东阳新安永嘉临海五郡诸军事;以左卫将军沈攸之为监郢州诸军、郢州刺史;南豫州刺史庐江王袆免官爵,罢南豫州;以左将军、行湘州刺史巴陵王休若为征南将军、湘州刺史;以新除给事黄门侍郎刘亮为益州刺史。

七月  以辅国将军王亮为徐州刺史;以东莞太守陈伯绍为交州刺史;以山阳太守李灵谦为兖州刺史。

八月  以右将军、行豫州刺史刘勔为平西将军、豫州刺史;以海陵太守刘崇智为冀州刺史。

九月  以新除平西将军、豫州刺史刘勔为中领军;以游击将军段佛荣为辅师将军、豫州刺史。

闰十一月 骠骑大将军、荆州刺史晋平王休佑以本号为都督南徐南兖徐兖青冀六州诸军事、南徐州刺史,不之镇,上佐行事;[45]以征南将军、湘州刺史巴陵王休若为都督荆湘雍益梁宁南北秦八州诸军事、征西将军、荆州刺史,持节如故;[46]以辅师将军孟次阳为兖州刺史,始治淮阴;[47]以义阳太守吕安国为督司州诸军事、宁朔将军、司州刺史。

十二月 建安王休仁解扬州,以征北大将军、南徐州刺史桂阳王休范为中书监、中军将军、扬州刺史;以吴兴太守建平王景素为使持节、监湘州诸军事、湘州刺史,进号左将军,江谧行湘州事;以辅师将军建安王世子伯融为宁朔将军、广州刺史,不之职;分荆、益五郡置三巴校尉,以张悦补之,加持节、辅师将军,领巴郡太守,未拜,卒。[48]

是年  南兖州刺史萧道成进督兖青冀三州;以宁朔将军、徐州刺史王玄载督青兖二州刺史,将军、东海郡如故;以王玄邈为持节、都督青州、青州刺史,辅国将军如故。

泰始六年(470年)

五月  以前军将军陈胤宗为徐州刺史;以奉朝请孔玉为宁州刺史。

六月  以侍中刘韫为抚军将军、雍州刺史;前将军、郢州刺史沈攸之进监豫州之西阳司州之义阳三郡军事,进号镇军将军;扬州刺史桂阳王休范出为都督江郢司广交五州豫州之西阳新蔡晋熙湘州之始兴四郡诸军事、征南大将军、江州刺史,未拜;以镇南将军、江州刺史王景文为尚书左仆射、扬州刺史。

九月  命萧道成出镇淮阴;以刘勔为使持节、都督南徐兖青冀□五州诸军事、[49]平北将军,侍中、中领军如故,出镇广陵。

十月  以前右军马诜为北雍州刺史。

泰始七年(471年)

二月  征西将军、荆州刺史巴陵王休若进号征西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置百梁、苏、永宁、安昌、富昌、南流郡,又分广、交州三郡,合九郡,立越州;南徐州刺史晋平王休佑薨,以使持节、征西大将军、荆州刺史巴陵王休若为都督南徐南兖徐兖青冀六州诸军事、征北大将军、南徐州刺史,持节如故;以湘州刺史建平王景素为都督荆湘雍益梁宁南北秦八州诸军事、左将军、荆州刺史,持节如故。[50]

五月  司徒建安王休仁自杀;以宁朔长史孙超之为广州刺史;尚书左仆射、扬州刺史王景文以刺史领中书监;监吴郡王僧虔迁使持节、都督湘州诸军事、建武将军、行湘州刺史。[51]

六月  征南大将军、江州刺史桂阳王休范改授都督南徐徐南兖兖青冀六州诸军事、骠骑大将军、南徐州刺史,持节、常侍、开府如故,未拜;伪迁征北大将军巴陵王休若为都督江郢司广交豫州之西阳新蔡晋熙湘州之始兴四郡诸军事、车骑大将军、江州刺史。

七月  巴陵王休若赐死,桂阳王休范以新除骠骑大将军还为江州,进督越州诸军事;太子詹事刘秉迁使持节、都督南徐徐兖豫青冀六州诸军事、后将军、南徐州刺史,加散骑常侍;以宁朔将军沈怀明为南兖州刺史。

八月  冀州刺史刘崇智加青州刺史。

九月  以越骑校尉周宁民为宁朔将军、徐州刺史。

十二月 分豫州、南兖州立南豫州,以历阳太守王玄载为持节、都督二豫、冠军将军、南豫州刺史,太守如故。

泰豫元年(472年)

二月  以给事黄门侍郎王瞻为司州刺史。

三月  中书监、扬州刺史王景文卒。

四月  以抚军司马蔡那为益州刺史、宋宁太守,未拜,卒;以右卫将军张兴世为持节、督雍梁南北秦郢州之竟陵随二郡诸军事、冠军将军,寻加宁蛮校尉;骠骑大将军、江州刺史桂阳王休范进位司空;以镇东将军、会稽太守蔡兴宗为使持节、都督荆湘雍益梁宁南北秦八州诸军事、征西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荆州刺史,时未之镇,遣沈攸之权行荆州事;镇军将军、郢州刺史沈攸之进号安西将军;己亥,帝崩。

后废帝

泰豫元年(472年)

四月  庚子,太子昱即位;以抚军将军安成王为扬州刺史。

五月  以吴兴太守张岱为益州刺史。

闰七月 以新除征西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荆州刺史蔡兴宗为中书监、光禄大夫;以安西将军、郢州刺史沈攸之为都督荆湘雍益梁宁南北秦八州诸军事、镇西将军、荆州刺史,持节、常侍如故;南徐州刺史刘秉改都督郢州豫州之西阳司州之义阳二郡诸军事、平西将军、郢州刺史,持节、常侍如故,未拜;以新除太常建平王景素为使持节、都督南徐南兖兖徐青冀六州诸军事、镇军将军、南徐州刺史。

十一月 以新除平西将军、郢州刺史刘秉为尚书右仆射。

元徽元年(473年)

二月  以晋熙王燮为使持节、监郢州豫州之西阳司州之义阳二郡诸军事、征虏将军、郢州刺史,时年四岁。

三月  以抚军长史何恢为广州刺史;以前淮南太守刘灵遗为南豫州刺史、历阳太守,辅师将军如故。

五月  以辅师将军李安民为督司州军事、司州刺史,领义阳太守,假节、将军如故。

六月  以越州刺史陈伯绍为交州刺史;[52]以左军将军孟次阳为兖州刺史。

八月  镇军将军、南徐州刺史建平王景素进号镇北将军。

十月  以抚军司马王玄载为持节、督梁南北秦三州诸军事、冠军将军、西戎校尉、梁南秦二州刺史;立徐州。

十一月 以散骑常侍垣闳为徐州刺史。

元徽二年(474年)

正月  右光禄大夫张永迁使持节、都督南兖徐青冀益五州诸军事、[53]征北将军、南兖州刺史,未之镇,休范起兵,屯白下。

三月  以左卫将军王宽为南豫州刺史。

五月  太尉、江州刺史桂阳王休范举兵反;荆州刺史沈攸之、南徐州刺史建平王景素、郢州刺史晋熙王燮、湘州刺史王僧虔、雍州刺史张兴世举兵赴京师;第七皇弟友出为使持节、督江州豫州之西阳新蔡晋熙三郡诸军事、南中郎将、江州刺史,时年五岁。

六月  以平南将军萧道成为中领军、镇军将军、都督南兖徐兖青冀五州军事、南兖州刺史,持节如故,建平王景素解督南兖;晋熙王燮遣军克寻阳,江州平;以淮南太守任农夫为辅师将军、豫州刺史。

八月  以征虏行参军刘延祖为宁州刺史。

九月  以游击将军吕安国为持节、都督青兖冀三州缘淮前锋诸军事、辅师将军、兖州刺史;[54]抚军将军、扬州刺史安成王进号车骑将军、都督扬南豫二州诸军事,刺史如故。

十月  以新除侍中王蕴为宁朔将军、湘州刺史;以游击将军陈显达为使持节、督广交越三州湘州之广兴军事、辅国将军、平越中郎将、广州刺史,进号将军。

是年  后军将军、直阁刘怀明出为辅国将军、西海太守、行青冀二州刺史。

元徽三年(475年)

三月  以骁骑将军、辅国将军张敬儿为持节、督雍梁二州郢司二郡军事、雍州刺史,将军如故。[55]

七月  以给事黄门侍郎刘怀珍为使持节、督豫司二州郢州之西阳军事、冠军将军、豫州刺史。

十二月 以冠军将军姚道和为司州刺史。

是年  以右军将军段佛荣出为冠军将军、南兖州刺史、历阳太守。

元徽四年(476年)

正月  以梁南秦二州刺史王玄载为益州刺史。

二月  以步兵校尉范栢年为梁南秦二州刺史。

五月  以骁骑将军曹欣之为徐州刺史、钟离太守,进号冠军将军。

七月  征北将军、南徐州刺史建平王景素举兵;克京城,斩景素;以武陵王赞为使持节、督南徐兖青冀五州之诸军事、[56]北中郎将、南徐州刺史,时年6岁。

八月  以给事黄门侍郎阮佃夫为使持节、督南豫州诸军事、冠军将军、南豫州刺史、历阳太守,犹管内任;以行青冀二州刺史刘善明为青冀二州刺史。

元徽五年(477年)

二月  以建宁太守柳和为宁州刺史。

四月  豫州刺史阮佃夫下狱死。

五月  以左军将军沈景德为兖州刺史;以骁骑将军全景文为南豫州刺史、历阳太守,辅国将军如故;以屯骑校尉孙昙瓘为越州刺史。

七月  戊子,帝殒,时年十五。

顺帝

升明元年(477年)

七月  壬辰,明帝第三子准即位,改元;镇军将军萧道成出镇东府;安西将军、郢州刺史晋熙王燮征为使持节、都督扬南徐二州诸军事、抚军将军、扬州刺史;以南阳王翽为使持节、督郢州司州之义阳诸军事、西中郎将、郢州刺史,时年七岁,未拜;以安西参军明庆府为青冀二州刺史;武陵王赞迁持节、督郢州司州之义阳诸军事、前将军、郢州刺史;南阳王翽徙督湘州诸军事、南中郎将、湘州刺史,持节如故,未之镇;司空、南兖州刺史萧道成改领南徐州刺史,燮解督南徐;以征虏将军李安民为使持节、督北讨诸军事、冠军将军、南兖州刺史。

八月  以骠骑长史刘澄之为南豫州刺史;以宣城太守李灵谦为兖州刺史;司徒袁粲镇石头。

十月  萧道成进督豫司二州。

十一月 以员外散骑侍郎胡羡生行越州刺史;以交州刺史沈景德为广州刺史。

十二月 以骁骑将军王广之为假节、督徐州诸军事、徐州刺史、钟离太守,冠军如故;沈攸之举兵,郢州刺史武陵王赞徙都督荆湘雍益梁宁南北秦八州诸军事、安西将军、荆州刺史,持节如故;[57]以右卫将军黄回为使持节、督郢州司州之义阳诸军事、平西将军、郢州刺史,督诸军前锋南讨;以征虏将军吕安国为湘州刺史;左卫将军萧赜奉新除扬州刺史晋熙王燮镇寻阳之盆城;骁骑将军周盘龙出为假节、督交广二州军事、征虏将军、平越中郎将、广州刺史,未之官;司徒袁粲据石头举兵,败死;豫州刺史刘怀珍、雍州刺史张敬儿、广州刺史陈显达并举义兵;司州刺史姚道和、梁州刺史范柏年、湘州行事庾佩玉拥众怀贰。

闰十二月 沈攸之围郢城。

升明二年(478年)

正月  沈攸之败死;雍州刺史张敬儿克江陵;萧道城旋镇东府;江州刺史邵陵王友徙都督南豫豫司三州诸军事、安南将军、南豫州刺史、历阳太守;以左卫将军萧赜为散骑常侍、都督江州豫州之新蔡晋熙二郡军事、征虏将军、江州刺史,持节如故。

二月  以萧道成为都督南徐南兖徐兖青冀司豫荆雍湘郢梁益广越十六州诸军事;以郢州刺史、新除镇南将军黄回为都督南兖徐兖青冀五州诸军事、镇北将军、南兖州刺史,另散骑常侍,持节如故;以使持节、前将军南兖州刺史李安民为督郢州司州之义阳诸军事、郢州刺史,持节、将军如故;以山阴令傅琰为假节、督益宁二州军事、建威将军、益州刺史、宋宁太守。

三月  以征虏将军、广州刺史周盘龙为督司州军事、司州刺史,假节、将军如故;以辅国将军刘悛为持节、督广州、广州刺史,将军如故。

四月  以游击将军垣崇祖为持节、督兖青冀三州诸军事,累迁冠军将军、兖州刺史;黄回赐死,以辅国将军、淮南宣城二郡太守萧映为假节、督南兖兖徐青冀五州诸军事、行南兖州刺史,将军如故。

五月  辅国将军、行湘州事任候伯伏诛。

六月  以前新会太守为交州刺史。

八月  以萧赜为领军,以领军萧嶷为使持节、都督江州豫州之新蔡晋熙二郡军事、左将军、江州刺史,常侍如故。

九月  加太尉齐王黄钺、都督中外诸军事、太傅,领扬州牧;以中军将军、扬州刺史晋熙王燮为司徒;以行南兖州刺史萧映为冠军将军、南兖州刺史。

十月  以宁朔将军、淮南宣城二郡太守萧晃为持节、监豫司二州郢州之西阳诸军事、西中郎将、豫州刺史。

升明三年(479年)

五月  江州刺史萧嶷徙都督荆湘雍益梁宁南北秦八州诸军事、镇西将军、荆州刺史,持节,常侍如故;以尚书左仆射王延之为使持节、都督江州豫州之新蔡晋熙二郡诸军事、安南将军、江州刺史;以安西长史萧顺之为郢州刺史;以骁骑将军王玄邈为持节、都督梁南秦二州军事、征虏将军、西戎校尉、梁南秦二州刺史;以张敬儿为护军将军,以新除给事黄门侍郎萧长懋为持节、都督雍梁二州郢州之竟陵司州之随郡军事、左中郎将、宁蛮校尉、雍州刺史。

二月  安南将军、南豫州刺史邵陵王友薨。

三月  以中军大将军萧赜为南豫州刺史、齐公世子;临川王绰伏诛。

四月  进齐公爵为王;安西将军武陵王赞薨;辛卯,宋禅位于齐。

【注释】

[1]本表参照《宋书》、《南齐书》、《南史》、《资治通鉴》编出。

[2]万斯同《宋方镇年表》(以下简称“万《表》”)系于永初三年条下;据《宋书》卷3《武帝纪下》,应在永初二年。

[3]《宋书》卷68《彭城王义康传》记义康为南豫在永初二年,疑误,时南豫尚未置。据同书卷3《武帝纪下》,豫、南豫分置在永初三年二月。万《表》云“南豫州(永初二年置寿阳)”,可能是据《彭城王义康传》。又南豫州镇历阳,豫州镇寿阳,参见同书《刘湛传》、《庐陵王义真传》、《刘粹传》及《州郡志二》“南豫州”条。

[4]《宋书》卷4《少帝纪》系于四月乙未;《资治通鉴》卷119永初三年条系于闰四月己未,不知所据。

[5]《宋书》卷18《校勘记》第17条云或作“右将军”。按卷5《文帝纪》元嘉七年十月条云“以左将军竟陵王为徐州刺史”,似作“左将军”为是。

[6]《宋书》卷61《江夏王义恭传》作“徐州刺史”,疑误,时徐州刺史为王仲德,今从《文帝纪》。

[7]《南史》卷25《到彦之传》但云“监六州诸军事”,此六州当指前任江夏王义恭所监南豫豫司雍秦并六州,见《宋书》卷61义恭本传。

[8]万《表》系于元嘉五年,误。参《宋书》卷5《文帝纪》及卷92《杜弘文传》,可知在元嘉四年。

[9]《宋书》卷46《王懿传》云“元嘉三年……到彦之北伐”。查同书卷5《文帝纪》及《南史》卷25《到彦之传》,均无三年北伐之举,“三年”盖“七年”之误。

[10]《宋书》卷68《南郡王义宣传》云:“八年,又改督南兖、兖州刺史,当镇山阳,未行。”疑有脱略,从《文帝纪》。

[11]《宋书》卷65《申坦传》云崔諲为青州刺史,据卷5《文帝纪》,时青州刺史为申宣,又分青置冀,崔諲当为冀州刺史,今从《文帝纪》。

[12]《宋书》卷5《文帝纪》但云“青州刺史”,今从同书卷65《杜骥传》。

[13]《宋书》卷5《文帝纪》云“梁秦二州刺史刘真道”,按刘真道出任时为梁南秦二州刺史,继任者裴方明亦为梁南秦二州刺史,疑此处“秦”当作“南秦”。

[14]万《表》系于元嘉二十二年五月,误。据《宋书》卷5《文帝纪》,在元嘉二十一年五月。

[15]《宋书》卷61《衡阳王义季传》云“都督南兖徐青冀幽六州”。《校勘记》第31条云只有五州,疑“徐”下脱“兖”字。

[16]参见《宋书》卷5《文帝纪》及卷99《二凶传》。所云“南徐兖”当指南徐、南兖二州,非南徐、兖二州。同书卷6《孝武帝纪》云:“(元嘉)二十五年,(骏)改授都督南兖徐兖青冀幽六州豫州之梁郡诸军事、安北将军、徐州刺史,……寻领兖州刺史。始兴王浚为南兖州,上解督南兖。”可证骏为徐兖二州刺史、浚为南徐南兖二州刺史。

[17]《宋书》卷74《校勘记》第33条引《宋书考论》云脱去一郡。

[18]《宋书》卷79《竟陵王诞传》及《庐江王袆传》并无月份。按《诞传》云诞为“都督广交二州诸军事”,《袆传》云袆为“都督广交二州荆州之始兴临贺始安三郡诸军事”,据卷5《文帝纪》,“五月甲午,……以始兴临贺始安三郡属广州”,则袆为广州刺史约在五月。

[19]《宋书》卷6《孝武帝》云“南徐州刺史”,卷61《江夏王义恭传》云“南徐徐二州刺史”,今从《义恭传》。

[20]《宋书》卷78《萧思话传》唯云庞秀之为梁州刺史,无南秦,按刘宋一朝没有单为梁州者,今从卷6《孝武帝纪》。

[21]《宋书》卷6《孝武帝纪》及卷68《徐遗宝传》作“明胤”,今从《南齐书》卷54《明僧绍传》。

[22]《宋书》卷6《孝武帝纪》作“征西将军”,今从卷79《武昌王浑传》。

[23]《宋书》卷78《刘延孙传》系于孝建三年,疑误。今从《孝武帝纪》。

[24]《宋书》卷65《申坦传》但云“徐州刺史”,今从《孝武帝纪》。

[25]《宋书》卷6《校勘记》第11条及卷50《校勘记》第16条并云“大司马”当为“大司马僚佐”。

[26]《宋书》卷6《校勘记》第12条云或作“王翼之”。

[27]《宋书》卷80《校勘记》第3条引张森楷《校勘记》云“南徐兖”当为“南兖徐”。按同书卷72《始安王休仁传》云休仁为“都督南兖徐二州诸军事”,休仁为子尚后任,可证张说。

[28]《宋书》卷31《校勘记》第1条疑“平越”为“平南”之伪。

[29]《宋书》卷6《孝武帝纪》云以垣阆为交州刺史,同书卷50《垣护之传》无阆为交州事。《南史》卷25《垣闳传》云:“孝武帝即位,以(闳)为交州刺史。”今据之。万《表》亦作“垣闳”。

[30]《宋书》卷80《松滋侯子房传》脱“南”字,今从卷6《孝武帝纪》。

[31]《宋书》卷7《前废帝纪》作“南豫”,今从卷80《永嘉王子仁传》。万《表》系于“南兖”条下。

[32]此处出自《宋书》卷87《萧惠开传》,“督益宁二州刺史”当为“督益宁二州诸军事、益宁二州刺史”之略写。又同书卷7《前废帝纪》但云“益州刺史”。

[33]《宋书》卷7《校勘记》第8条云“宗越”原误作“宋越”,据《宗越传》改正。按万《表》仍作“宋越”。

[34]《宋书》卷72《校勘记》第11条云“五”或为“四”。

[35]《宋书》卷8《明帝纪》,“梁州”当作“梁南秦二州”,见卷6《孝武帝纪》大明七年条。

[36]《宋书》卷72《巴陵王休若传》系于元年,从卷8《明帝纪》。

[37]《宋书》卷87《殷琰传》“郑黑”作“郑墨”,从卷8《明帝纪》。又万《表》作“郑默”。

[38]《宋书》卷8《校勘记》第7条云“豫州”,《建安王休仁传》作“南豫州”。

[39]《宋书》72《巴陵王休若传》,原文“迁”下无“都督”二字,据下文“贬使持节、都督为监”补。

[40]《宋书》卷8《明帝纪》泰始二年条“张兴世”作“张世”,从卷50《张兴世传》。

[41]参见《宋书》卷8《明帝纪》泰始三年条及卷86《刘勔传》。《明帝纪》泰始五年条云“以右将军行豫州刺史刘勔为平西将军、豫州刺史”,疑此处“豫州刺史”前脱“行”字。

[42]《宋书》卷8《明帝纪》。同卷《校勘纪》第15条引《宋书考论》云《刘勔传》中超越为北豫州刺史。

[43]《宋书》卷8《明帝纪》。同卷《校勘记》第18条引《宋书考论》云“军”上脱一字。

[44]《宋书》卷8《明帝纪》。同卷《校勘记》第25条云“沈文靖”《沈文秀传》及《通鉴》作“沈文静”。

[45]《宋书》卷72《晋平王休佑传》系于泰始六年,据卷8《明帝纪》,当在泰始五年。

[46]《宋书》卷72《巴陵王休若传》系于泰始六年,据卷8《明帝纪》,当在泰始五年。

[47]《通鉴》卷132泰始五年闰十一月条“孟次阳”作“孟阳”。又《宋书》卷94《阮佃夫传》系于泰始六年,据卷8《明帝纪》,当在泰始五年。

[48]《宋书》卷59《张悦传》系于泰始六年,据卷8《明帝纪》,当在泰始五年。

[49]《宋书》卷86《刘勔传》。同卷《校勘记》第14条疑“南徐”下阙“徐”字。

[50]《宋书》卷72《建平王景素传》系于泰始六年,据卷8《明帝纪》,当在泰始七年。

[51]《宋书》卷8《明帝纪》。《南齐书》卷33《王僧虔传》作“行湘州事”,疑误。

[52]《宋书》卷9《校勘记》第2条引张森楷《校勘记》云当是以交州刺史陈伯绍为越州刺史。

[53]《宋书》卷53《张永传》。同卷《校勘记》第9条疑“益”衍、“徐”下当有“兖”字。

[54]《南齐书》卷29《吕安国传》系于元徽三年,疑误。今从《宋书》卷9《后废帝纪》。

[55]《南齐书》卷25《张敬儿传》。“骁骑将军”《宋书》卷9《后废帝纪》作“车骑将军”。又“郢司二郡”《南齐书》卷25《校勘记》第20条引《廿二史考异》云盖为“郢州之竟陵司州之随郡”。

[56]《宋书》卷80《武陵王赞传》。同卷《校勘记》第12条疑“南徐”下脱“徐”字。

[57]《宋书》卷80《武陵王赞传》系于升明二年,据卷10《顺帝纪》,当在升明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