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后期的继承问题
曹操死后,曹丕即魏王位,不久代汉建魏,是为文帝,在位七年。其后明帝曹睿即位,在即位的第四年,即太和三年(229年)七月,曹睿专门下了一道诏书:
礼,王后无嗣,择建支子以继大宗,则当纂正统而奉公义,何得复顾私亲哉!……后嗣万一有由诸侯入奉大统,则当明为人后之义;敢为佞邪导谀时君,妄建非正之号以干正统,谓考为皇,称妣为后,则股肱大臣,诛之无赦。[28]
意思是如果以后继承皇位的是诸侯之子,继位者应以他曹睿为正统,而不能称自己的亲生父亲为皇、亲生母亲为后。诏书一方面体现了曹睿对自己正统地位的维护,另一方面则暗示,他很可能已生不出皇子了,以后要从诸侯之子中选择继承人。这时,曹睿即位的时间并不长,为何急于下这样一道诏书呢?仔细考察,不难发现曹睿这样做,确实有其难言的隐衷。
据《三国志》卷3《明帝纪》,曹睿于黄初七年(226年)五月即位,八月便立皇子曹冏为清河王,但至十月,曹冏就死了。太和二年(228年)四月,又立皇子曹穆为繁阳王,次年六月,曹穆也死了。接连死了两个皇子,曹睿显然很担心自己再也生不出皇子,所以在七月颁布了上述诏书。此后直到去世,情况都没有改观。太和五年(231年)七月,曹睿生了一个皇子曹殷,但悲剧重演,次年五月,曹殷又死了,还不到1岁。据《三国志》卷5《文昭甄皇后传》,曹睿还有一个女儿曹淑,也死于太和六年(232年)。这些皇子、皇女无一例外都是夭折,是有先天性的疾病,还是别有原因,已无从得知。另外,他们是曹睿亲生,还是诸侯所生,也值得怀疑。刘宋时,明帝刘彧“痿疾不能内御,诸弟姬人有怀孕者,辄取以入宫,及生男,皆杀其母,而以与六宫所爱者养之”。[29]以后事观之,曹睿自己无法生子,从一开始便养诸侯子为己子,并不是没有可能的事。
曹睿在位的整个期间,都在为生子问题大费周章。几乎一即位,他就开始大修宫室,广采众女。青龙三年(235年),又在洛阳兴修宫殿:
是年起太极诸殿,筑总章观,高十余丈,建翔凤于其上;又于芳林园中起陂池,楫棹越歌;又于列殿之北,立八坊,诸才人以次序处其中,……自贵人以下至尚保,及给掖庭洒扫,习伎歌者,各有千数。[30]
如此大兴土木,不仅加重了百姓的负担,而且耗竭了国库。臣下纷纷上疏劝谏,仅《三国志》及裴注中有记载的,就达20多位,其中不乏朝廷重臣,如太子舍人张茂、司徒军议掾董寻、奉车都尉卞兰、杨伟、司徒王朗、散骑常侍王肃、护军将军蒋济、尚书卫觊、散骑常侍刘劭、录尚书事陈群、尚书左仆射徐宣、侍中卢毓、光禄勋和洽、廷尉高柔、尚书孙礼、卫尉辛毗、将作大匠杨阜、散骑常侍高堂隆、栈潜、中书侍郎王基、洛阳典农毌丘俭等。对此,曹睿基本上不予理睬,既不打压,也不听从。曹睿并非昏君,却不顾国力,一意孤行,原因何在?以上劝谏者大多是指责大修宫室耗尽了国库,加重了百姓负担,却有两个人将其与生子问题联系到了一起。一个是高柔:
后大兴殿舍,百姓劳役。广采众女,充盈后宫;后宫皇子连夭,继嗣未育。柔上疏,曰:“……《周礼》,天子后妃以下百二十人,嫔嫱之仪,既以盛矣。窃闻后庭之数,或复过之,圣嗣不昌,殆能由此。臣愚以为可妙简淑媛,以备内官之数,其余尽遣还家。且以育精养神,专静为宝。如此,则螽斯之征,可庶而致矣。”帝报曰:“知卿忠允,乃心王室,辄克《昌言》;他复以闻。”[31]
高柔的劝谏比较委婉,说后宫众多反而不利于生育。他虽然也反对曹睿大修宫室,却说中了要害,体谅了曹睿的“苦衷”,所以曹睿很客气地作了答复。另一个是王朗:
时屡失皇子,而后宫就馆者少,朗上疏曰:“……且少小常苦被褥泰温,泰温则不能便柔肤弱体,是以难可防护,而易用感慨。若常令少小之缊袍,不至于甚厚,则必咸保金石之性,而比寿于南山矣。”帝报曰:“夫忠至者辞骂,爱重者言深。君既劳思虑,又手笔将顺,三复德音,欣然无量。朕继嗣未立,以为君忧,钦纳至言,思闻良规。”[32]
王朗的建议更是体贴入微,令曹睿“欣然无量”。从中可以看出,曹睿大修宫室,淫佚享乐还在其次,根本原因应在于希望生出皇子,这是保证曹氏皇朝得以延续的头等大事,臣下无论怎么劝谏,都是无济于事的。当然,这一举措不会产生实际的效果,充其量只是满足了曹睿求子的心理需要。景初三年(239年),曹睿去世,时年35岁,至死也未能生出皇子。曹睿临死,大修宫室已没有任何意义,终于放弃了。曹芳即位后,“诸所兴作宫室之役,皆以遗诏罢之”[33]。
虽然生不出皇子,但继承人是一定要有的。曹睿养了两个儿子,即曹芳和曹询,曹睿死时,曹芳8岁,曹询9岁,曹芳即位。关于曹芳的来历,史称“宫省事秘,莫有知其所由来者”,[34]但“或云任城王楷子”。[35]如果传闻属实,曹芳的世系为曹操→曹彰→曹楷→曹芳,而曹睿的世系为曹操→曹丕→曹睿,曹彰为曹丕的同母弟,曹楷则为曹睿的堂弟。前引诏书云,“王后无嗣,择建支子以继大宗”,但这个“支子”并不是可以随便选择的,首先应从血缘最近的亲属中选择。也就是说,曹睿首先应从自己的父亲曹丕一系中选择继承人,而不应从曹丕之弟曹彰一系中选择,何况曹丕还是曹魏的开国皇帝。曹睿显然没有严格遵守继承的原则,那么,他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
据《三国志》卷20《武文世王公传》,曹丕共生有九子,即曹睿、曹协、曹蕤、曹鉴、曹霖、曹礼、曹邕、曹贡、曹俨。令人奇怪的是,他们大多数早死,而且没有留下后代。曹丕死时,其后代中就只剩下曹蕤、曹霖、曹礼、曹邕、曹协之子曹寻、曹霖之子曹启等六人。到曹睿死时,曹丕之后更加凋零,只剩下曹霖、曹寻、曹启三人。显而易见,寿命短、生育能力差是曹丕一系的通病,不是曹睿一个人的问题,要从中找出一个合适的继承人,并不容易。尽管曹睿死前,在直系中还有曹寻、曹启可供选择,但他们是不是合适的皇位继承人,至少,他们是否有生育能力,就值得怀疑(曹寻后来果然无子,曹启是否有子,史无记载)。可能正是有所顾虑,曹睿才会从旁系中选择继承人。旁系中,血缘最近的是曹丕之弟曹彰和曹植,三人同为卞氏所生。其中曹植最小,又与曹丕有过立储之争,一直受到严厉的控制,按常理,曹睿是很难考虑立他的后代的。剩下的只有曹彰了,他“少善射御,膂力过人,手格猛兽,不避险阻。数从征伐,志意慷慨”,[36]有很好的身体素质。其子曹楷应该遗传了这一点,生育能力很强。曹丕之子曹礼死后无子,就是以曹楷之子曹悌为嗣;[37]曹邕死后无子,又以曹楷之子曹温为嗣。[38]而现在曹睿无子,以曹楷之子曹芳为嗣,是顺理成章的事。所以,有人说曹芳是曹楷之子,从当时的情况来分析,并不是空穴来风。
从世系上分析,立曹芳在当时是一个理性的选择。但曹芳年仅8岁,曹睿不得不安排大臣辅政,皇权从此旁落。首先是曹爽、司马懿共同辅政,不久曹爽排斥司马懿,独自掌权。到曹芳即位的第十年,司马懿发动政变,诛除曹爽及其党羽,曹氏政权落入异姓之手。嘉平六年(254年),中书令李丰与皇后父张缉等密谋废掉司马师,以夏侯玄辅政,结果失败。牵连人员全部被处死,皇后张氏被废。不久,曹芳也被废,理由是“春秋已长,不亲万机,耽淫内宠,沉漫女德”等。[39]这显然是借口,当时曹芳23岁,已经成年,很难说他没有参与废掉司马师的行动。年长且不顺,难以控制,应是司马师废黜他的真实原因。
继位的是曹丕之孙、曹霖之子曹髦。史载:
(司马师)与群臣议所立。帝(司马师)曰:“方今宇宙未清,二虏争衡,四海之主,惟在贤哲。彭城王据,太祖之子,以贤,则仁圣明允;以年,则皇室之长。天位至重,不得其才,不足以宁济六合。”乃与群公奏太后。太后以彭城王先帝诸父,于昭穆之序为不次,则烈祖之世永无承嗣。东海定王,明帝之弟,欲立其子高贵乡公髦。帝固争不获,乃从太后令,遣使迎高贵乡公于元城而立之。[40]
历来的权臣都是立幼,以便操纵政权,而司马师却要立长,显然是在与太后合演一出戏,掩人耳目。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当初曹睿没有立曹丕之后,现在专权的异姓倒是立了血统纯正的继承人。难怪曹髦即位时,“百僚陪位者欣欣焉”。[41]据记载,曹髦死于甘露五年(260年),当时20岁,那么他应出生于正始元年(240年),而曹睿死于景初三年(239年),可知曹睿死时,曹髦还没有出生,因此不可能去立他。曹髦即位于嘉平六年(254年),时年14,有一定的行为能力,却不能自主朝政,暂时还不会对司马氏专权构成威胁。但在即位的第六年,曹髦“见威权日去,不胜其忿”,称“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吾不能坐受废辱”,[42]率僮仆数百人讨伐司马昭,不幸被杀。曹髦没有留下子嗣,可能也遗传了曹丕一系生育能力差的通病(也有可能是死得较早,来不及生子)。另外,曹寻没有后代,曹霖、曹启已死,史书没有记载曹启有后代。这样,在曹髦被杀后,曹丕大概就绝后了,不可能再产生嫡系的继承人。
曹髦之后继位的是曹操之孙、曹宇之子曹奂,这时曹魏大势已去,无论立谁,都只是一场政治游戏,无法改变曹魏灭亡的命运了。
综上所述,不育、早死,加上遵从父死子继的传统,导致曹睿立了年幼的太子,从而造成了皇权的旁落。曹魏灭亡或许不止一端,但曹丕一系子嗣不昌无疑是一个不能被忽视的原因。陈寿评论说:“古者以天下为公,唯贤是与。后代世位,立子以适;若适嗣不继,则宜取旁亲明德,若汉之文、宣者,斯不易之常准也。明帝既不能然,情系私爱,抚养婴孩,传以大器,托付不专,必参枝族,终于曹爽诛夷,齐王替位。”[43]曹睿死前,曹魏宗室(曹操一系)中并不缺乏年长有才者,曹睿在嫡系不昌的前提下,如果能抛开个人的情感和父死子继的传统,从旁系中选择年长的继承人,曹氏政权应该更为长久。但这只是后人的一厢情愿,彼时彼刻,曹睿看不到立幼所带来的具体后果,恐怕很难作出后人认为合适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