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创意空间环境,强调城市创新精神
一个城市的文化生态是吸引创意人才集聚的重要因素,丰富多元的文化环境和自由开放的城市文化是汇集人才、激发创意、促进文化交融的重要保证。只有在协调创新的思想下,培育开放而多元的文化生态,让社会各种创新资源和要素有效汇聚和深度融合,才能更好地发挥上海整个城市的创新力量[17],真正体现上海宽容大度、海纳百川的胸襟和气度。
1.将艺术素养提升纳入基础课程
对于拥有九年义务教育的中国而言,全民艺术素养的提升应从长远着手、从娃娃抓起。上海市应进一步将与创意相关的文化艺术鉴赏课程纳入全市义务教育公共基础课程,课程内容涉及电影、音乐舞蹈、文学、手工制作、烧陶、摄影摄像等各领域,聘请具有较高专业水准的老师开设相关课程,并引导学生以兴趣为导向选择性修习,使上海市每名中小学生从小就具备欣赏各类文艺作品的能力,从长远来看,能够全面提升市民的思维宽度和深度[18]。有了更多来自公众的创意,并依靠广大受众审美能力的提升,也必将极大地推动上海创意产业的发展,为文化创意领域人才的挖掘和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2.继续打造自由开放的文化生态聚集环境
文化创意产业的基础是多元文化。上海应继续以开放的心态大力吸收外来文化,创造多元的文化生活。减少政府对文化创意园区的管制,在行业协会的协调监管之下,充分发挥市场选择创意的功能,营造更为自由的创作交流氛围;在城市规划和旧城改造上塑造多元的城市风格和形象,为众多各异的生活方式提供生存空间[19];以包容的心态将外来创新理念和思维融入其中,从文化认同上吸引来自全球各地的文化人才,在不同文化间的交流、碰撞中产生灵感;在努力扩大原有的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上海草莓音乐节、上海西岸音乐节等品牌文化艺术节辐射范围的基础上,利用贯穿全年的“上海市民文化节”,将多元、开创、新颖等理念充分展现出来,使得越来越多来到上海的文化产业人才可以找到生机勃勃的发展氛围、情趣相投的关系网络以及高水准的新生力量和平台,从而推动各种创新思路在这里涌现、鲜为人知的新兴业态在这里被挖掘、新生产品得以在这里投入应用。
3.建立文化创意人才库
由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推进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上海市文化产业协会具体开展实施,统计在地的新闻宣传、文学艺术、文化产业经营管理和传媒科技等领域的优秀专业人才,包括优秀民间文化人才和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中的优秀文化人才,建立“上海市文化创意人才信息资源库”。该资源库实行动态管理,每年进行更新和充实,不断为优秀文化人才队伍补充新鲜血液。对于纳入优秀文化人才资源库的优秀人才,所在单位要积极创造条件,努力为其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发展机遇,从而不断提高对文化人才的管理和服务水平,吸引更多优秀人才为上海文化建设作贡献。
【注释】
[1]冯佳,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公共文化、文化政策、图书馆法治与管理。
[2]资料来源:2014年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2%[EB/OL].(2015-02-05)[2015-09-28].http://sh.people.com.cn/n/2015/0205/c347221-23807969.html。
[3]资料来源:国务院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EB/OL].(2014-03-14)[2015-09-19].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4-03/14/content_8713.htm。
[4]为规范上海文化产业发展环境,实现资源优化配置,2014年9月研究制定《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管理办法(试行)》,对原50家市级文化产业园区和87家创意产业集聚区进行整合,在原有园区评定基础上提出最新标准,规范园区建设和管理,全年分两批次,评定授牌106家“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园”。
[5]为严格确保受访者隐私,本研究所涉及问卷中凡包含个人姓名或敏感性的信息将不会在任何公开出版物提及。
[6]根据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推进领导小组办公室了解到,34家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协会有:上海市创意产业协会、上海创意产业中心、上海时尚产业发展中心、上海市工业设计协会、上海建筑学会、上海市汽车行业协会、上海船舶工业行业协会、上海轻工业协会、上海市广告协会、上海市会展行业协会、上海服装设计协会、上海家用纺织品协会、上海包装技术协会、上海工艺美术行业协会、上海黄金饰品行业协会、上海日用化学品行业协会、上海市家具行业协会、上海家用电器行业协会、上海市室内装饰行业协会、上海市动漫行业协会、上海市工业经济联合会、上海市现代服务业联合会、上海市创意产业展示与服务平台、上海国际时尚联合会、上海文化娱乐行业协会、上海电视艺术家协会、上海市演出行业协会、上海市互联网公共上网服务行业协会、上海市书刊发行行业协会、上海市报纸行业协会、上海市音像出版制作行业协会、上海市印刷行业协会、上海市音像制品分销行业协会、上海广播影视制作行业协会。
[7]资料来源:郑闻文.上海文化创意产业从业人员约130万人[EB/OL].(2014-06-09)[2015-09-29],http://sh.eastday.com/m/20140609/u1a8138131.html。
[8]资料来源:上海统计年鉴(2014)[Z/OL].[2015-09-29],http://www.stats_sh.gov.cn/tjnj/nj14.htm?d1=2014tjnj/C0301.htm。
[9]季丹:《上海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策略研究》,《科学发展》,2013年第2卷,第100—106页。
[10]资料来源: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EB/OL].(2015-03-31)[2015-09-19],http://www.12333sh.gov.cn/201412333/xxgk/flfg/gfxwj/ldbc/bcfp/201504/t20150401_1199449.shtml。
[11]毛溪、人才:《上海构建国际文化大都市的瓶颈》,《中国文化产业评论》,2013年第2期,第417—431页。
[12]李勇:《上海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机制研究》,《经营管理者》,2015年第2期,第209页。
[13]毛溪:《人才:上海构建国际文化大都市的瓶颈》,《中国文化产业评论》,2013年第2期,第417—431页。
[14]“新媒体人”包括:艺术经纪人、传媒中介人、制作人、书商、文化公司经理等。
[15]厉无畏、于雪梅:《关于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发展的思考》,《上海经济研究》,2005年第8期,第48—53页。
[16]季丹:《上海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策略研究》,《科学发展》,2013年第3期,第100—106页。
[17]毛溪:《人才:上海构建国际文化大都市的瓶颈》,《中国文化产业评论》,2013年第2期,第417—431页。
[18]杨菲、赖红波:《台湾创意人才培养方式对上海创意人才教育和培育的启示》,《设计教育》,2015年第4期,第145—146页。
[19]于雪梅:《柏林与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比较》,《上海经济》,2005年,第72—7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