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古陶瓷鉴定复合人才的根据

(二)培养古陶瓷鉴定复合人才的根据

1.传统“眼学”鉴定及其局限性

传统文物鉴定采用“目鉴”形式,故鉴定学又称“眼学”。

“眼学”是一门经验学,科学上可称之“标型学”。简单地解释就是当被鉴定物出现时,鉴定者马上从头脑的记忆中提取相对应的标准器特征资料进行比对,如没有对应资料马上进行下一轮类比,随后做出判断。传统的古陶瓷鉴定亦然[4]。传统的“眼学”局限于鉴定师头脑中标准器的特征资料储备的多少,以及对古陶瓷共同特征或一般特征资料储备的多少。如果超越了这个范围就无法做相应的比对和判断了,而且传统“眼学”又易受鉴定环境以及鉴定师心态的影响,最终判断的主观因素比重较大。

2.当代古陶瓷科学鉴定及其局限性

碳十四测年法、热释光测年法、X射线荧光分析法等技术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已开始推广到文物鉴定工作中,但因为有一定的局限性,也出现过错误的判断[5]。当代国内外古陶瓷无损伤鉴定,主要是对陶瓷胎与釉的成分、烧成温度、烧制时间、显微结构等方面进行测定和分析,其主要采用同步辐射X荧光、PIXE和XRF定量分析等方法[6]。而这些方法的使用,是需要对大量古陶瓷标准器检测为前提,建立数据库以及一整套先进设备和技术人员的支持。直到今天,科学仪器鉴定还不能起决定作用,必须要与传统“眼学”鉴定相结合,才能得到更为客观的鉴定结果[7]

3.出土古陶瓷标本对古陶瓷鉴定教学的作用

随着我国历经40年的全国性基础设施建设,众多历史名城焕然一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伴随建设与考古,在古代人类生活遗址和古代陶瓷窑址中出土了大量的古陶瓷标本,这为我国的古陶瓷研究和教学提供了宝贵而全新的资源。这种情况从未在历史上出现,而西方世界是没有这种资源的。目前上述科研机构都采用古代陶瓷窑址中出土的古陶瓷标本作为研究材料,并运用科技手段对这些标本检测和分析,进而进行数据库的建立。除国家科研机构对出土古陶瓷标本的研究之外,更有民间收藏者积极地开展对出土古陶瓷标本的收集、整理和研究,而且成绩斐然。这种新形势为古陶瓷鉴定研究和教学提供了启示。

传统“眼学”要先从长期对传世或出土标准器进行认知揣摩入手,进而心领神会,获得经验和体会。传世或出土的完整标准器,不易让众多学生人人过手、长期揣摩。因为其价值斐然,容易发生损坏。完整标准器对于科研来说很难成体系与相应规模数量。除国际级博物馆中的馆藏外,大多数科研单位和高校很难有类似的存储量。所以我们需要用标本来替代完整标准器进行科研和教学。

标本可以替代完整器的原因有三:一是其所拥有的特征与信息完全一致;二是其范围比完整器要大得多,例如南京明代皇城遗址护城河中,出土的洪武釉上红彩龙纹盘标本就没有对应的完整器存世,而且也将釉上红彩瓷创烧的历史上限提前到明代初年;三是其还具有完整器不能提供的瓷胎和瓷釉断裂截面的重要信息[8]

4.面向未来的文物价值挖掘与衍生产品开发

古陶瓷鉴定的未来一定是依靠科技手段,完全排除人的主观性判断的。文物是非常宝贵的物质文化遗产,其可以反映不同时代人类的文化、经济、政治和社会等方面的重要历史信息。所以不仅要研究和设计运用传统“眼学”和科技手段对古陶瓷进行鉴定的教学,也要研究和设计出针对文物价值挖掘和衍生产品开发能力的教学。